佛教入门

第18章


  (2) 无我──人类的烦恼,多过于其他的动物,只因为人类的自我观念,比其他的动物
更强烈。自我的观念,带来自私的行为,凡是遇到和这自私的行为相抵触的事物,便会引起
烦恼。构成自我观念的基本因素,便是我们的肉体,再渐渐地向外扩张,有了我的财产、我
的家属、我的名誉、我的事业,我的权势、我的思想等等。人们为了维护这些「我」及「我
的」观念,努力奋斗,也为了这个我而招致烦恼。从「因果」的观点上说,佛教是鼓励我们
积极向上的;从「因缘」的观点上说,佛教是主张放弃我见的。世间一切事物,包括每一个
人的身心在内,无一不是由因缘促成的幻象,根本找不到「我」的观念可在何处生根。所以
是「无我」。但是,此处仅从理论上,分析给你听,使你明白,你的「自我」并不可靠,也
不实在,当你有任何痛苦而无法立即解决的时候,不妨试著想想,至少可以使你减少一些因
痛苦而引起的怨恨和忧郁。至于亲自来体验「无我」的身心境界和宇宙境界,那是要在开悟
之后。要想开悟,必须亲自修行。
  一九七七年十月廿三日讲于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山纪念堂
二、因果与因缘
  谢谢晓峰先生给我所作的介绍。今天能有此殊胜因缘,来与诸位大善知识谈论佛法,是
我感到生平最难得的胜会之一。在座的诸位,均为今日中国学术及宗教界的领袖,尤其是华
冈的高层学者专家,对于佛学的研究及佛法的修持,像晓云法师及周邦道教授,均比我高
明,所以我不敢说是来此演讲,其实是来向诸位请教。
  像今天这样集合各宗教学者于一堂,讨论宗教与道德的问题,在自由中国是首创之举,
也唯有在晓峰先生主持的华冈,才有此可能,这也正是中国儒家含容精神的表现。故在华
冈,设有各宗教的研究所,更进一步使各宗教的学者,集于一堂,相互取得理解,彼此观
摩,用以截长补短,共为人类的道德生活,作最大的页献。
  记得在两年半前,接受政府邀请,回国出席海外学人国家建设研究会议期间,曾专程访
问晓峰先生,他向我建议,佛教应该将丛林的生活规范,与大学的制度教育配合,丛林附设
于大学左近区域,使得丛林中的优秀僧尼,既有修道的生活,培养出家人的宗教情操;又有
正规的大学教育,培养出家人对社会有贡献服务能力的条件。此一理想,迄今虽尚未成事
实,相信它将可成为事实,也必须其成为事实。
  今天我想用两个名词的四个字,将佛学作一个概要性的介绍,那便是「因果与因缘」。
因果和因缘的意义,可以作浅显的说明,也可以作深广的发挥。如能掌握了因果及因缘的精
义,便是掌握了整个佛教的教义。所以,我要沿著两个方向,来探讨它,一是教团的,一是
教理的。将其合并起来,便是佛史的说明。
  简单地说,因与果是因素与结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讲的是同类因,得同类
果,也有以不同的因得不同的果,也有无法取得因与果相等的事实。
  因果观念从现实的事象上看,可以成为普遍的真理,比如说,如是因结如是果,又说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如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
殃」。这与父慈则子孝,兄友则弟恭的原理一样。也就是说,种了好的因,必得善的果。然
而,世上确有父慈子不孝,兄友弟不恭的例子;也有积善之家横遭灭门惨祸的事实;也有行
善积德一辈子,临终未必能获全尸的例子。因此,佛教对于如中国儒家所说「未知生焉知
死」的生死不可知论是不能满足的。佛教把善恶行为的因果论,从现在的一生,穿过生前与
死后的来源与去处,并且将之延伸到过去的无量生死及未来的无量生死,现在的这一生,不
过是过去无量时间过程与未来无量时间过程中的一个连接点。通过了过去及未来的生和死的
解释,始能明白,我们现前一生的时间,实在太短促了。若要以现前一生的现象,说明因果
的道理,便像我们在一部钜著之中,摘出一句话来,加以主观的解释,那是断章取义,无法
正确地介绍那部著作之全貌的。以三世来说明因果,因果的道理始能完备。佛教讲「业感缘
起」,「业」是身心的行为所留下的惯性作用或余势,这种惯性,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直到
无从著力之处为止。人的善恶行为,既是过去的业因所感受的业报,也是未来的业果之所以
产生的原因。通过过去的生生世世及未来的生生世世,来看现在这一生死间的一切遭遇,便
不会觉得尚有任何不合理或不能取得报偿的事了。不过,若不能通过对于佛教教义的绝对信
从,或不能通过宗教经验的亲历,便不易理解,也不能接受这三世因果说的观念。但是,佛
教之成为合理化,佛教之能以因果说而摄化众生,形成庞大的宗教团体,即在于三世因果说
的建立。
  因果之说不是佛教的独家之言,以因果与三世配合著讲,并以因缘来说明因果的究竟
点,则为佛教的特质。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是以时间的先后而建立,因与缘之间的关系,则
以空间的交互影响聚散而建立。因果的形成,不论是因或果,均不能脱离主因及助缘,主因
是动力或能源的出发点,助缘是围绕著主因而促使主因成为新的事物及现象之其他要素或成
分。所以,要说明因果现象的生灭变化,必须要用因缘的道理。
  因缘说是佛教的特质,也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时所悟出的最大法门。佛教所说的悟境,
即是悟出世间的一切现象,空间的、时间的、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社会的、自然的,
凡是现象的起灭转换、无非是由于因及缘的位子的变动,成分的增减,类别的出入,而产生
的离合、合离及组成、解散,解散了再组成的现象。故从因缘的观点看世间诸法,无非是幻
有的,暂有的、假有的、本性是空的,既无一物可以永久存在,也无一物可以普遍存在。所
以不论是人为的,或是自然的,凡是可以用触觉、知觉、感觉来认识思辨的一切,都是假
相,不是真理。
  如果能够理解这层道理,并且以修行的方法来亲证这层道理,佛教称之为悟,称之为解
脱,称之为断烦恼,称之为离苦得乐。
  基于因果报应的观点,佛教建立了教徒的伦理生活的规范及教团的团体公约的依准。对
个别的教徒而言,在家众要受三归及五戒,初出家的少男少女或未受成人教育的,要受十
戒,成年的男众,要受二百五十条的比丘戒,成年的女众,要受五百条的比丘尼戒。戒律的
作用,消极面是不作一切恶,积极面是须成一切善。种了恶业的因,将受恶的果报,种了善
业的因,当受善的果报。所以,从持戒与否的功过观念为出发点而接受佛教伦理生活,仍是
有为的有相的,是通于世间其他各派之说的,持戒的功德,可生人及天堂,但尚不能解脱生
死。要想解脱生死,必须持戒而不以善恶功过为意。也就是虽不作一切恶而不是为怕遭受恶
果,虽行一切善而不是为求富贵利乐的福报。为什么?为度众生,虽遭无量苦逼而不以为
苦,由于持戒积德,虽获无量福报而不以为乐,因为不论苦事或乐事,皆由因缘所生的假
相,而非实相。
  从因果之说,佛教为未得解脱的芸芸众生,建立了有善有恶的报应观,使得凡夫众生,
不违本性而除恶为善;从因缘之说,佛教为已进佛门,并在修行道中相当努力的众生,解下
「我」的价值的包袱,而得究竟的解脱。所以,佛说有因有果,是对凡夫说,是警策凡夫,
为善去恶;佛说因缘生法是空是无,乃对根利的众生说,是鼓励他们撤除功利观念的「我」
执,而进入解脱之门。
  相信在座的诸位,都曾熟闻「野狐禅」的名称,这是百丈禅师与一位堕落为野狐身的禅
者之公案,禅者由于未达空理,误信「不落因果」而五百世为狐;经百丈点破为「不昧因
果」,始脱狐身而化去。因此,凡是空谈公案,只是口头上说无相无我,无佛无众生,而不
曾经过切实修行的人,佛家便称之为野狐。切实修行,而又执著有大功德,希求成佛作祖,
认为能转法轮,并有无量众生可度、已度、将度的人,佛家称为执著汉。必须不昧因果之
理,又不执著「我」的价值之为实在,方为佛法的正理所在。
  再从佛教教团史的发展上说,佛陀的本怀虽从有因有果的道德基础而开出因缘生法,自
性皆空的解脱境界,但在既成的教团而言,为了卫护教团的纯净,不得不强调佛陀亲口所订
的生活公约,而主张佛陀已制的不得小废,佛陀未制的不得更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