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

第17章


不必另外再向佛经里去寻求,但却绝对是与佛经的观点一致。
因此,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一共向当时的信众们说了四十九年的修行方法,
最后宣布,他并未说出一字。也就是说,他没有创造出任何方法,一切的方法,原来就存在
著的,他只是在发现这些方法之后,向大家指点出来而已。
  (3) 自性僧宝──佛与法,既在我们每一人的自性中俱备了;僧,当然也不例外,僧的
意思是融洽无间,和合一致,即消除了烦恼之后的状态,所以称为「清净和合僧」。烦恼是
从我们的肉体及精神方面的不满足和不顺利而产生的,所以信佛的人,要解除烦恼的痛苦,
首先必须从贪心、嗔怒、不明是非的三方面,渐渐地省察和消除著手。尤其像出家人,他们
不求任何东西,甚至将他们最宝贵的身体,也施舍出来,称为舍身出家,所以称为僧宝。但
在他们没有断除烦恼之前,仅仅是凡夫僧,断了若干烦恼的,称为贤僧,将要断尽一切烦恼
的,称为圣僧,像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即是圣僧,纵然是成了佛的人,也是僧宝之
一,所以释迦牟尼佛,仍对他的弟子们宣称,他也在僧的数目之内。有很多人,不晓得佛与
菩萨的区别,现在,相信诸位已经明白,菩萨是成佛之前必经的修行阶段的人,佛是菩萨修
行到圆满时的最高阶段的人。佛的身分是最高最圆满的,但他仍可为了适应各类的众生,化
身为凡夫、化身为鬼神、化身为菩萨,所以在佛经中说观世音菩萨是古佛的再来,观世音菩
萨有三十三种不同类别的化身,其实,他有千手千眼,也有万手万眼,他有千万种不同类别
的化身。化身的方式,则有托胎化身及变现化身的不同,不论那一种方式的化身,当他在你
面前出现的时候,他是你的亲戚朋友和家族中人,是普通的人。他可能用正面的方法来协助
你,也可能用反面的方法来激励你,不论正反,都是对你人格的培养和事业的成功有益。因
此一个信佛教的人,他看所有的人,都是救助他离苦得乐的菩萨。一个开了悟的人,也能自
觉到他自己,是与僧宝不可分割的,所以也能自然而然地,负起了菩萨所应负起的使命。
  有些知识分子,读了几种禅宗的书籍之后,知道了自性三宝的境界,高于住持三宝,所
以自称信仰自性三宝而用不著住持三宝。像这些人,佛经里有一个寓言说到:曾有一个愚
人,见到三层楼的建筑物后,即要求一位建筑师,单为他建第三层而不要底下的两层。诸位
想想看,这是可能的吗?因此,我要告诉诸位,先从信他的基础上入门,等你根据所学的方
法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之时,自信的功效,便会自然显现在你面前的。
  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经典,实在太多,多得使你无法以业余的时间来读完它。我们中国的法师,希望
读过全部的佛经,最常用的方式是把自己和社会的世俗环境隔离,关在寺院中的一间房内,
经过数年的阅读和体验,才能对佛经的全体,有若干程度的了解。像我本人,就是经过六年
这种生活的人。至于一般的人,譬如目前有好多在大学里专门研究佛教经典,并且向学生教
授佛经的学者,他们很少能把全部的佛经作总体的研究,同时由于他们缺少修行的实际经
验,故也无从确切地了解佛经,充其量,他们是从文字的表面上得到一些印象而已。但是佛
教的教义,从原则上说,并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困难。它的根本思想,仅仅四个项目:
苦、空、无常、无我。
  (一) 苦
  一个人,如果没有苦难的感受,便不容易对自己作警惕,更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所
以在美国有一所学校,在训练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中,使每一个学生均有一周的时间,来体
验生理机能有残障时的痛苦。也就是分别地将学生们,或者蒙上眼睛,或者绑起腿子,或者
捆住双手。结果,这些学生的同情心特别高,彼此间的互助精神也特别显著。
  当然,在人类的思想之中,也有不承认佛教所说的苦是真理的,我们无意要说服任何
人,佛教只希望把佛所见到的真理,告诉愿意知道佛教的根本教义是什么的人们。在佛经里
面,对于苦的观念的说明,有几种不同的分类,今天我想介绍的是五分类,即是:
  (1) 苦苦──包括四个型态的苦的现象,那是人人都知道的:生、老、病、死。以现在
人的知识判断,婴儿初生之时,尚无知觉意识的作用,应该是不知道苦或不苦的,所以这个
生字,是指出生这个事实而言,由于生而为人,便因他有了身体而注定了必将会病、会老、
会死的前程。有的人未老即死,或者终其身不知病为何物,但他不能不死。所谓「鸟之将
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原因即在对于死亡所感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所
致。年轻的人,体魄特别强壮的人,比较不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原因即在于他们对于苦的感
受不太强烈。
  (2) 坏苦──有人反对佛教主张的「人生在世,有受皆苦」的说法,他们认为,人生虽
有痛苦的遭遇,但也同样有欢乐的场合,譬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
榜提名时」,乃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对于这一点,佛教并未忽略,佛教却想进一步地为你指
出:天下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亦无不散的筵席。若从世间相的生起、完成、变异而复归于
消失的这个事实来考察,虽有偶然的美景良辰,它的结局则终归于消失。所以有些人在没有
成功之前,吃尽千辛万苦,到达成功之际,又会患得患失,尚未引退之前,便已忧虑到,退
休之后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法的问题。总之,世相是经常变迁的,不可能让你抓住一样使你
觉得绝对可靠的东西。
  (3) 求不得苦──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在受到挫折之时,会以「天下不如意事,常十之
八九」这句话来宽慰他们自己。生在世间,不可能一无所求,最基本的,是求食物、求衣
著、求异性。其次若有余力,则求名望、求财富、求权势。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的欲望也
越高。有些人不为他们自己求任何东西,却又不能不为他人的利益而求。事实上,有求必应
的,在世间上是不多的,当在你求得之先,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价。
  (4) 怨憎会苦──在人世间,往往是好景不常,而又冤家路窄的事很多,你所喜欢的事
物,很难保全不变,你所厌恶的事物,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现。
  (5) 爱别离苦──不论是父母骨肉、夫妻眷属、亲密的朋友,生离和死别,乃是最能使
人断肠的苦事。有的人,你爱得他好苦,他却并不爱你;有的人虽然相爱,却有不得不分离
的情况发生;有的人虽然终身相守,却不能避免死亡的有先有后。
  以上五种苦相,即是我们的人间相,因为我们的身心,是过去世的行为留下来的结果,
佛教称之为苦因与苦果。如不及时中止,因果的循环,便无了期。中止苦因的方法,便是修
行,此到下一次再讲。
  (二)空
  佛教被称为空门,故在香港,有些赌钱的人,就怕早上在街头遇到尼姑,他们迷信,空
门中的光头,会使他们输得既空又光。其实,佛教的空,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如果不懂佛教
所讲「因缘」二字的道理,你就无法懂得佛教所讲的「空」
  是什么意思。所谓「因缘」,是指世间事物的形成和毁灭,均有它的因素,佛教称这种
因素为「因」,又将这种因素与因素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称为「缘」。正由于一切的事物和
现象,无一不是集合了许多的因素而完成的,如把各种因素分解开来,任何一种特定事物和
现象,均不可能存在。佛教,要人去除烦恼的方法,首先使你明白世间的事物,无一不是暂
时由各种不同的因素集合而成的幻象,这些幻象,使你幻觉它们的存在,其实,除了因素,
并没有事物,因素在变,事物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致于对称心的事
物起贪心,对不满的事物起怨恨了。可见,佛教所讲的「空」字,并不是一切都没有的意
思,而是要你在努力促成其事之后,不要把它摆在心里,那是去除烦恼的最好方法。因此,
由「空」的意义的说明,也必须了解,它会告诉我们如下的两种意义:
  (1) 无常──一切事物的现象,既都是暂时的各种因素的聚和散的活动,只要因素的位
置和形状有变动,事物的聚和散的活动,也就跟著变动,佛教把这种聚散活动的相状,分为
「生、住、异、灭」的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从来不停留,所以是无常而不永恒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