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

第34章


所以观音应现度人的时候,
被度的人往往是到事后才能发觉的,当时很难使人意识到是观音的应现。
  因此,曾有一位基督徒到一所佛寺中,问了一位法师:「你们佛教讲慈悲,为什么会有
千手千眼的观音像呢?手中拿了各种古代的兵器,胆小的人岂不要被菩萨吓倒吗?如果真有
这样的菩萨,他也该为自己改换一套新式装备了,大炮、坦克车、火箭、原子弹,岂不要比
那些古代的兵器威力大得多。」请问在座的诸位,我相信诸位之中绝多数是信仰佛教的,诸
位,站在佛教的立场,当作如何解答?
  告诉诸位,那位被问的法师,并未因此语塞,他很坦然地告诉那位基督徒。他说:我们
佛教,在许多地方,都是采用象徵的手法,佛教既以所奉的圣像为佛菩萨的象徵,而不以为
圣像即是佛菩萨的本身。那么,千手千眼的观音像,也是一种象徵的手法,千手是象徵观音
菩萨的大悲愿力,纵然全宇宙的众生在一时间同时祈求观音,他老人家也能同时以各种不同
的方式,救济全宇宙的众生。可见,说他有千手,尚不能形容其救济力量之无远弗届及无微
不至于万一。千眼是象徵观音菩萨的无限智慧,他能在同时知道全宇宙的众生,对他发出各
种不同的祈求,也能同时决定各种不同的救济方法,若以他实际的观察能力而言,说他有千
眼,也是不能形容其智慧程度于万一的。所以,观音像的千手千眼,乃在表徵菩萨的大悲及
大智,手中各种兵器的是否落伍,并不值得我们去计较。
  至于千手千眼的来历,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在过去千光王静住佛
时,教他受持大悲咒之后,观音菩萨便发了一个大愿,他说:「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
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这个大愿一发,果然生了千手千眼。实则这也是一种大愿力大智慧的象徵,当然,如以
菩萨的神通力,化现一个千手千眼之身,也决不是困难的事。所以在必要之时,他会显现异
乎常情的身相。例如,在中国梁武帝时代的宝志大士,就曾在当时名画家张僧繇的面前,现
出十二面观音,妙相庄严,或慈或威,使得受了梁武帝之命来为他画像的张僧繇,不能画出
来(见于《梁高僧传》)。
  其他在《楞严经》卷六中,尚有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乃至四十
臂、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乃至一百八目、千
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由于观音应现及其形像的差异,在许多佛典中,就有好多不同的数量分类。
  《摩诃止观》卷二上,举出六种观音:大悲观世音、大慈观世音、天人丈夫观世音、大
梵深远观世音、师子无畏观世音,大光普照观世音。
  《诸尊真言义抄》,举有十五种观音。
  《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经》,举有二十五种观音。
  普通于《佛像图汇》中,则有三十三种观音像。
  凡此各种分类数量,无非出于各时编集者所收的不同,例如鱼篮观音像,在唐朝以前,
这个灵感事迹尚未发生,所以不会有的。
  讲到这里,观世音菩萨的主题,我们已经讲完,最后我要奉劝诸位:诸位来听圣严讲观
世音菩萨,是在了解观世音菩萨的伟大精神,及其自度度人的伟大法门,我们若能以自己的
信仰行为和愿力向观世音菩萨学习,便能更容易与观世音菩萨的愿力相应,更容易得到感
应。临时遇到苦难时向观音菩萨求救,菩萨固然会来救你,可是,假如平时不念观音圣号,
临到苦难来时,恐怕会想不到念观音圣号了。所以,观音菩萨虽是有求必应,你不求他,他
是不应的,因为感应是从虔诚的信仰中产生的。
  最要紧的,我们念观音圣号,勿存功利观念,菩萨不会由于你许了为菩萨装金的愿,而
助你去做损人利己的坏事,你来供养三宝,应当是出于清净的求福之心。你之常念观音圣
号,观音固然会在冥冥之中,随时给你保护,你却不一定老是为求菩萨在物质生活上给你帮
助,应该更进一步地向人格的内心下工夫。所以〈普门品〉中告诉我们:「若有众生多于淫
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镇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镇;若多愚
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最后,祈愿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诸位,身心健康,福智增长,同成佛道。同
时,谢谢诸位的光临。
  「本文讲于民国五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古历二月十九日)善导寺第二十二次佛教文化讲
座」,并刊载于《佛教文化》季刊九期,民国五十七年五月一日。
  《六》观世音菩萨的法门 
  本节补述于民国七十五年九月廿四日
  观音法门很多,大致分为显密二门。密法多用观想,必须身口意三业齐修,修学者必须
师师传承,师弟亲授,修行时必须供养、作观等仪轨坛场,而且不是短时能够成办。显法则
不拘形式,不限时地,不择师资,只要持之以恒,必有效验。所以本文仅将人人可修的观音
显法,介绍如下,愿十方大众,人人择一而修,祈观音加护,处处皆成佛土。
  一、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
  这是修定发慧的方法,出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
  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
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
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
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
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此一法门的修法与层级段落,已经非常清楚,不过初修之时,未必人人能够得其要领,
所以我在教授初入门者的初步修法,称为「闻声音法」,共分四个步骤:1.专念普听一切声
音,不选择对象,不分别对象,由大至小,由近至远,不以耳根去听,乃让声自来。2.知道
自己在听声音,也有声音在被自己所听,此时只有声音和自己的和应,没任何杂念现前。3.
仅有声音而忘失了自己,自己已融入无分别无界限的声音之中。4.声音与自己双亡双照,双
亡则无内外自他,双照则仍历历分明,故与世间的四禅八定的仅存独头意识的境界不同,也
与小乘的灭受想定有异经此四阶,再对照《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继续用功修行。
  二、般若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法门
  《心经》开头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
厄。」这是观音法门中大小乘共通的基础,也是大乘的极则。即是用分析的方法,观察众生
及众生所处的环境,包括色法的物质世界和心法的精神世界,不出五类,物质的色法,即是
众生的身体及身体所赖以生存活动的环境,精神的心法,即是心理的活动以及其动因、动
力、动的结果,此结果又成为另一循环的动因,佛学专有名词,称之为心念,称之为识。凡
动皆由于因,凡动皆产生果,其间动的作用,称为造业,造业的结果,称为业力的感受果
报。如果众生能洞察,五蕴所成的世界,无一是真,无一能常,便不起贪镇等执著,不执著
的当下即能不受贪镇等的烦恼所苦,便能不再继续造循环不已的生死业,便能虽处生死,而
离一切苦了。观自在菩萨是以甚深的智慧力,直下彻见五蕴的世间法,无非是空。小乘知空
而不住有,所以出世;菩萨证空,连空亦无,所以入世。凡夫未证五蕴皆空,所以恋世、迷
惑、困扰、不知何去何从,而又事事执著,处处烦恼。
  三、法华经普门品的持名法门
  〈普门品〉云: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
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接著说明,若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能入火不烧、入水不淹、恶鬼远离、刑器自毁、
怨贼消退、除一切障、免一切难、满一切愿、成就一切福德,而且随类应现、处处化身、救
苦救难、无求不应。
  这是最平易近人,人人可修,时时可修,处处可修,效验也最彰著的一种法门。只要持
之以恒,信之恳切,有事无事都可称念的法门。
  四、大悲心陀罗尼经的大悲咒修持法
  此经属于密教部类,却是一种素朴的密法,虽无上师传承,人人也都可以修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