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

第35章


该经中
说:
  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彼
佛世尊,邻念我故,及为一切诸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色手,
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我
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超第八地。
  此咒是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的千光王静住佛处初闻,一闻此咒,顿从初地越登第八
地。而且受命普为未来恶世的一切众生,以此心咒,作大利乐。嗣后观世音菩萨又于无量的
佛前,无量法会之中,重闻此咒。由于诵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花化生。该经
宣称:若能深信不疑,诵持此咒,可得无量利乐,例如: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援手;
不堕三恶道;生诸佛国;得无量三昧辩才;现在生中,所愿皆遂;转女成男;消灭侵损常住
的重罪;能除十恶五逆、谤法谤人、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只物、污净梵行等罪;能得
十五种善生,并除十五种恶死。
  又说此咒的相貌,即是大慈悲心、平等心、无为心、无染著心、空观心、恭敬心、卑下
心、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无上菩提心。所以诵持此咒,即能通达外道典籍,能治世间八万
四千种病,能降一切天魔鬼神,能缚一切山精、魑魅魍魉,而能感得一切善神、龙王、金刚
力士,常随卫护。持此咒者,不论在何时何处,若有任何恐惧、灾难、危险、迷路、病变、
烦恼业障,确可应验化解。所以名为无碍大悲、救苦、延寿、灭恶趣、破恶业障、圆满、随
心自在、速超上地。
  「大悲心咒」,简称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到处可以请到,此处不录。根据此经的要
求,诵持此咒者,也有规定:要发广度众生的大菩提心;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
常诵此咒不断。并且要求:住于净室,沐浴净衣、悬□燃灯,香华及各味饮食,供养观世音
菩萨,然后摄心静虑,不起杂念,如法诵持。这种规定,即是仪轨。若能如法如仪,当然最
好,否则,至少也当以恭敬心及专注心来诵持此咒,若能恭敬专注,必能有愿皆成。
  五、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即是「□嘛呢叭嘧□」,在中国的流传,始于元代,是跟著西藏及蒙古喇嘛
密教的传入而到汉地,故在元朝以前的佛教文献中,尚未见到,至清初已被收入《禅门日
诵》所录十小咒内。然在蒙藏喇嘛教的化区,此咒是一般信徒经常持诵的法门,即是表徵观
世音菩萨利益六道的神咒。
  六、白衣大士神咒
  此咒的出现和流传,为时更迟,不知出于何经,为何人译出,大概是出于大士化现时为
某人所授的法门,而非来自印度的传译。内有「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
殃化为尘」的句子,相当俚俗化,近于道佛相融的民间信仰。可见,其中的归敬三宝,归敬
观世音菩萨,归敬摩诃般若波罗蜜,乃是自古即为佛教徒们日常持诵的内容,所以灵验非常
显著,民间的传诵也极为普遍。并以持诵一万二千遍为一愿,一愿不成再持二愿乃至多愿,
必得成就。满愿后即当印施此咒一千二百张。此咒的内容是: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南
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怛垤哆 □ 伽罗伐哆 伽罗伐哆 伽诃伐哆 罗伽伐哆 罗伽代哆 
娑婆诃天罗神 地罗神 人离难 难离身 一切灾殃化为尘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此咒文见于大陆时代,仅仅于一张纸上,印刷白衣大士像、咒文、六百个小圆圈,以备
持诵者每诵二十遍点一圆圈的计数之用。目前则有人参考了大悲咒持诵法而为之加上了持诵
的规则,而谓欲持诵此咒者,宜先在大士像前,沐手焚香、恭敬供养、至诚顶礼,诵毕则发
愿回向。凡为正当心愿,如求愈病、消灾、解危、求福、求职、求子、求延寿等,均有奇
验。
  七、延命十句观音经
  民国七十六年一月二十日再次补述
  此经系《高王观音经》的精简本,同出于古人的梦中传授。《高王》早在东魏时代即已
传出,《十句》则出于刘宋元嘉二十七年(西纪四五○年)。据赵宋时代四明志磐于一二六
九年撰成的《佛祖统纪》卷三十六所载:「元嘉二十七年,王玄谟北征失律,萧斌欲诛之,
沈庆之谏曰:『佛狸(魏世祖小子)威震天下,岂玄谟所能当,杀战将,徒自弱耳。』乃
止。」不仅来遭刑戮,后来官至开府,年八十二,寿终正寝。王玄谟如何得此际遇?乃由于
受诛之前,夜梦异人,告以若诵《观音经》千遍,可免死难,并口授经文十句:
  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僧缘,常乐我净,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
音,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大正藏经》四九三四五页)
  这部观音经,虽出于古人的梦中感得,并非传译自印度,以其仅仅十句,已具足三宝及
观音的持名念法,故迄赵宋乃至清初,仍受到佛教界的普遍传诵。特别是相当于中国清初的
日本江户时代的白隐禅师(一六八五~一七六八),为了弘扬此经,搜罗资料,编写了一部
《延命十句观音灵验记》。近代的日本著名禅匠原田祖岳,也写了一部《延命十句观音经讲
话》。而在我国,竟很少有人知道此一法门,所以乐为介绍,普劝诵持。
  八、结语
  从以上列举的七种法门,可知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方便,有深有浅,有本有末。《楞严
经》的「耳根圆通」,是用禅定的观法而达到彻悟究竟的目的。《心经》的「五蕴皆空」,
是用观照世间无常无我的方法,以证般若实相。这二部经是要众生还归法性而与佛同体,除
一切烦而亲见本来面目。〈普门品〉的持名,则强调观世音菩萨的救济,重于解脱现实人间
的苦恼。「大悲咒」的持诵,则虽重在现实疾苦的解除,也说因此而得「莲花化生、恒在佛
前」。持诵「白衣大士神咒」的功能,几乎全是为了现世的利乐,所以更为民间化和普及化
的法门了。
  不过,任何一种法门,不论其层次高下,只要不谤三宝,不违背因果原则,都应受到发
扬。而且,一般人信佛学佛的初阶,多是从求现世利益及现前幸福开始的,种下善根之后,
逐步听闻佛法,渐渐提高层次便会修习《心经》及《楞严经》等所示的法门了。因此,「白
衣神咒」虽近似民间信仰,毕竟仍是佛法中的一个层次。
  七、念佛与助念
  (一)念佛的方法
  一、共修念佛
  各位莲友:当你们要来寺院念佛的那一天,应该从早上开始就做好身心的准备。这一天
最好能不吃荤腥,至少也□吃肉边菜,并且不抽烟、不喝酒。万一无法做到,或是到了晚上
才想起要来共修念佛,而当天未茹素,没有关系,不要因此就不来,来了总比不来更好。
  来参加共修念佛时,一入寺院,说话就要轻声细语,若无要事,最好不说话。已备海青
者,先在玄关或客厅里把海青穿好,然後进入佛殿,找好位苇□礴A一边拜一边默念「南无
阿弥陀佛」,听到集众的鼓声,便停止礼佛,排班站好。未穿海青者,站於後排。
  念佛开始时,先唱「赞佛偈」。如果不会唱,就轻声地跟著别人唱,唱过几次以後,自
然就会了。赞佛偈後,接著念佛、绕佛,念佛时先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这时要注
意脚步是否与佛号的节拍相符,步伐要跟著木鱼的节奏而移动,不可错乱。要能做到天如惟
则禅师所说的「心与口声声相应,念与佛步步不离」。
  念佛时,听著大众的声音,而不是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心专注在那有规律的大众念佛
声中,不起任何杂念和妄想。假使还有些微杂念,也不用管它,若能大声念,精进勇猛念,
那些念头就会越来越少了。如□□驮□□n卷四所录慈云遵式的「念佛方法」有云:「若恐
心散,须高声疾唤,心则易定,三昧易成。」又云:「大声称佛,虽少而功多;小声称佛,
虽多而功少。……故今特示此法,切劝凡念佛时,一心不乱,高声唱佛,声声相续,不久成
功也。」
  绕佛时,不得东张西望,目光自然下垂,若有若无地看著前面一人,顺著节拍,沈稳地
向前走。别理会已走到什麽地方,也不要注意别人怎麽走,此刻的身、口、意,应该是专注
而一致的。等到转念四字佛号「阿弥陀佛」时,脚步仍然配合著木鱼的声音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