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指纹

第65章


    金字塔的建造者自信而有效率地将600 万吨巨石玩弄于股掌之间,任意地创造
出近乎完美对称的回廊、甬道、房间、气孔、通路,不但维持每个角都是正直角,
而且方位正确,从不紊乱。除此之外,尤其是大金字塔的建造者,还行有余力地在
巨大的建筑体上放进许多的小数学游戏。
    为什么古代埃及人会建造起这么一座充满谜题的建筑物?他们想说或者做什么?
而且为什么在它建造完成好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够捕捉住许许多多、各行各业
人的心,前来与它接触?
    狮身人面像就在附近。我决定到那儿一逛,或许对解开谜题会有所启发。
  第三十九章  回到过去
    ●埃及基沙。1993年3 月16日,下午3 点半。
    我动身离开大金字塔时已是下午。顺着昨夜到此地的来时路,我和桑莎回头从
北面朝东,然后沿着东面朝南,经过一些瓦砾和零散的古坟,终于来到基沙高地上
一块朝东南倾斜、被砂岩覆盖的石灰岩台地。
    这斜坡缓和的台地的最下端,也就是离开大金字塔约莫半公里的台地西南角,
便坐落着由岩石削成的狮身人面像。狮身66英尺高、240 英尺长,而人面则有13英
尺8 英寸宽的这个大雕像,为世界上最大,也可能是最有名的石像。
    人面狮身,仰望天际,无情如日①。
    我从西北方朝着狮身人面像的方向走去,必须经过第二金字塔与被称为卡夫拉
河岸神殿(Valley Temple of Khafre)之间的一条古道,顺道进入神殿一游。
河岸神殿坐落在离大狮身人面像以南仅50英尺,也就是在基沙古迹群的东端,是一
栋极不寻常的建筑。
    按照一般的说法,河岸神殿其实建筑在卡夫拉王即位前许久。19世纪的学者一
致认为,神殿在有文字历史以前便已存在,与埃及王朝并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后来
这种说法又被全盘推翻,因为后人在神殿的附近发现了好几座卡夫拉的雕像,虽然
大部分都被严重破坏,但仍然有一座相当完好,头下脚上地被埋在前堂下深层处。
从这座坚硬如宝石般的闪绿石为材料的雕像,我们仿佛看到第四王朝的法老卡夫拉
坐在王位上,沉稳地凝视无限的未来。
    发现新雕像后,古埃及学者又提出了一套理论,发表后立刻锐不可当,令人无
言以对。他们声称由于河岸神殿中挖掘出卡夫拉的雕像,因此神殿必为卡夫拉所建。
连向来明理的弗林德·培崔斯比也表示:“由于在神殿中惟一能找到显示年代的文
物为卡夫拉的石像,使我们不能不认定此建筑物是在卡夫拉王时代建筑而成的,而
无法想象它是由更古老时代的人建造完成后遭卡夫拉占为己有。”
    何以无法想象?
    在整个埃及的王朝历史中,有太多法老占用先人的建筑。有的时候,连原始建
筑者的记号都被抹去,而换上占用者的记号。我们没有理由假设卡夫拉故意想与河
岸神殿维持距离,不将自己的名字与神殿相连,尤其如果这座神殿与过去的统治者
没有关系,却与将古埃及文明带至尼罗河低地的远古神话,和神话中主管“万物之
神”的神明相连的话,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卡夫拉王愿意创造自己与神殿之间的关联
性②。与古代的神力没有特别关系的卡夫拉王,必定觉得将自己美丽的等身大石像
永远地保存在这神殿中,也能为他带来永恒的益处。神殿中,以河岸神殿与复活之
神欧西里斯(每个法老都以死后能追随他为目标)的关系最深③,因此如果我们将
卡夫拉把自己的石像放在神殿中,为的是象征性地加强他与欧西里斯的关系,便更
容易让人理解了。
    巨人的神殿
    通过古道后,我选择了一条要经过玛斯塔巴(Mastaba )古坟群的碎石路,往
河岸神殿的方向走去。玛斯塔巴是一块似板凳的石台,为第四王朝的低位贵族及神
职人员专属的墓地(现代阿拉伯语中,玛斯塔巴即“板凳”之意,而这坟墓群也因
此而得名)。我沿着神殿的南墙曲行,不禁联想起神殿和大金字塔一样,也是坐北
朝南(误差仅圆弧的12分)。
    神殿的基座为正方形,每边长均为147 英尺,但由于它建筑在一个西高东低的
斜坡高台上,所以虽然西南的墙壁高仅20英尺多一点,但东面墙壁的高度却超过40
英尺。
    从南面望去,神殿呈楔型结构,强而有力地蹲踞在一块高地上,但是走近仔细
观察后,它映在现代人眼中的,却是一些奇异、无法解释的特征,想必在古埃及人
眼中,它也应该同样地奇异、无法解释。首先,不论内外,神殿中没有任何碑文或
装饰。关于这一点,河岸神殿可以和基沙高地上其他几个同样无法辨识年代的重要
建筑物,如几个大金字塔(以及阿比多斯地方的神秘建筑物欧希里恩[Osireion],
本书下一章中将有更详细的解说)相提并论,但是除此之外,它与所有典型的、知
名的古埃及艺术和建筑,都迥然不同。所有古埃及建筑中,都有丰富的装饰以及大
量的碑文。
    河岸神殿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在于,整个建筑物都是用异常巨大的石灰岩石块
堆积而成的。大部分的石块的长、宽、高约为18×10×8 英尺,但是有的却大到30
×12×10英尺。每个石块的重量都超过200 吨,相当于一个现代柴油火车头的重量,
而一座建筑物所用的石块何止数百④。
    这种现象岂非不可思议?
    但是古埃及学者似乎并不觉得有任何不可思议之处。几乎没有人对石块之大,
或古埃及人如何将这些巨石堆积起来,提出深入的评论。在前面章节中我们也提过,
大金字塔王殿所用的石块,每块的重量达70吨,相当于100 部家庭用汽车堆在一起。
古埃及学者对这一点根本见怪不怪。因此,河岸神殿内的巨石未能引起他们的好奇,
或许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那些石块之大,的确非比寻常,反映出不仅是另外一
个时代,而且另外一种价值观,一种生于现代的我们无法理解的审美观、对结构的
关切,以及对事物规模的感觉。例如,现代人绝对无法理解,当时的人为什么会坚
持用这些重达200 吨的粗壮石块来建造神殿,而不在堆积前,先将石块切割成10、
20、40,甚至80块比较小而且比较容易处理的小石块?为什么,在用其他比较简单
的方法也可以达到同样视觉效果时,他们却坚持以最困难的方法建造?
    而且,古代建筑者是以什么方法,将巨石举离地40英尺之上的?
    目前世界上仅有两部地上用大型吊车(crane ),可以吊起河岸神殿巨石般的
重物。即使在营造科技发达的今天,这两部巨大产业机械的吊车臂长达220 英尺,
机身上更需压上160 吨的相对重量,以防止吊车将巨石吊起后往前翻倒。而且,启
动吊车吊起巨石前,必须先召集20名专业技术工人,并施以6 星期的训练,才能上
阵操作吊车⑤。
    换句话说,即使在所有现代科技与工程知识的辅助下,人类今天仍几乎无法将
一个200 吨重的物品吊上空中。但是,基沙高地的建造者们,却如家常便饭一般,
轻易地将巨石作为建筑材料,盖起一座大神殿来。他们是如何办到的⑥?
    我往河岸神殿下方的南墙走去,意外地发现巨大的石灰岩石块不仅大得不可言
喻,而且以各种角度排列在墙壁上,形成一个拼图般的图案,而且图案本身,与秘
鲁萨克华曼城堡以及马丘比丘古城(请参照本书第2 部)的建盖手法十分相似。
    另外我还注意到,河岸神殿外侧的墙壁似乎是经过两阶段完成的。墙壁的壁身
是用200 吨的石灰岩石块堆砌而成的,石块至今仍残存(但腐蚀耗损的情形严重),
不过它们的外表,另外以打磨过的花岗岩将石灰岩从里外两面覆盖住。从建筑物的
内部,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非常完整的花岗岩石片,但户外的覆面石已被天候严重腐
蚀。不过,有少数残留的花岗岩虽然已与石灰岩石块剥离,但仍然附着在它上面。
仔细观察下,我非常惊异地发现,花岗岩石板块的里侧,似乎有依照石灰岩被天候
腐蚀的凹凸形状而修整的痕迹。也就是说,墙壁中央的石灰岩石块可能单独存在了
相当一段时间,经过风雨摧残后,发生腐蚀,然后才被人在它上面以花岗岩的石板
覆盖住的。
    罗斯陶的统治者
    我沿着神殿的外墙,一路来到河岸神殿的入口处。神殿的入口坐落于高达43英
尺的东墙北端。这附近的花岗岩覆面石仍保存得很好,大致保持着原来的状态,每
块的重量在七八十吨之间,就好像武士的盔甲一般,不分昼夜,忠实地保护着里面
的石灰岩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