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城故事

第20章


时间一到,无数的竹筏、竹船像发洪水一样,从千百里外云集在上下水关,塞满了银溪的河面。新旧两城二十几家大小竹场的掌柜和工匠,要在上十万根寿竹、斑竹、楠竹、慈竹中,精选出筒、篾、枧、梆的材料。竹材的粗、细、长、短,质地的脆、硬、柔、韧,竹筒的薄、厚、轻、重,哪一根竹子什么品种,长了几季,质地如何,该派什么用场,所谓筒、篾、枧、梆,在行家眼里都要一眼判定,量材而用。夏天砍伐的竹子,一定要在第二年的雨水节之前运到,加工。否则节气一过,竹子的水分变干,竹性干硬无法烘烤加工就成了废料。按时运到的竹子,根据用途质量的不同,每根的平均价钱从白银五、六两到几钱不等。最上乘的大斑竹筒、楠竹筒,一根可以卖到白银二十两。随着对竹子长年的大量使用,在盐业用竹而外,精美绝伦的竹编工艺品也成为银城名传四方的特产。就这样,在千百年的栽培、砍伐、运输、挑选、炮制和使用中,一种植物,一种动物,和一些世代忙碌不停的人群,竟然在无形中一起组成了这个血肉丰满、繁荣昌盛的城市,组成了这个城市罄竹难书的历史。温柔的烛光照着那些平摊在桌面上的竹片,被煤油稀释过的油墨,很快就被刨了皮的竹片吸干了,乳黄的竹片上黑色的字迹清晰醒目。在蜡版上印考卷和教材用的油墨,在竹片上竟也是出乎预料的好用。只可惜,它们是用在了失败上。在此之前,刘兰亭接到东京方面的秘密指令,如果总指挥按时到达,暴动将在八月二十四日如期举行,发起暴动的暗语用王昌龄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一事情败露或发生意外取消暴动,互相通知的暗语就是这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当然,发出命令的应当是总指挥,而不是别人。这两句从《唐诗三百首》上挑出来的诗,刘兰亭当年在族学里启蒙的时候,背写过不知多少遍了。他没有想到自己在做了校长以后,还会来重温这样的功课。在幽静的烛光下,把蒙童课本上这行妇孺皆知的诗句抄写了上百遍,抄得刘兰亭万念俱灰,心痛如锥。现在自己最不想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革命和教育终于都亲手毁在自己的手中,而这一切竟然都是自己当年在东京的时候就决定了的。既然一切都要毁于一旦,又何必费尽心血一砖一瓦地建起这所学校?
  宣统二年,八月二十日丑时,银城旧城钟鼓楼上四更的钟声响起来的时候,刘兰亭在黎明前漆黑如墨的夜色里,独自一人来到听鱼码头,叫醒了等在草棚里的艄公。熄灭了灯火的渡船悄悄驶到河心时,刘兰亭解开了手上的一个布包,把布包里上百根写满唐诗的竹片,一把一把地慢慢撒进滚滚的河水中。听着竹片在黑暗中溅起来轻微的水声,刘兰亭忽然觉得连自己这个主意,也不过是一种为了放下良心的自欺。这滔滔的河水真的能把消息传出去么?这百十根竹片真的会被过往的船只,和沿途岸边的人们及时发现么?这些竹片真的能漂进青依江,把取消暴动的消息传给下游的同志们么?如果根本就没有人看见它们怎么办呢?如果河水把它们冲到一些根本不相干的地方又怎么办?自己所做的这一切岂不是一场自欺的儿戏?……浓重的黑暗吞没了一切,刘兰亭只能听到哗哗的河水声从黑暗里神秘地传过来,仿佛一只巨大的怪兽张开了血盆大口,水淋淋地从黑暗中升出了河面,在耳边沉重地喘息着。莫名的恐惧猛然包围上来,一个念头像闪电一般从心里划过:也许放进河水里的不该只是这些竹片。这样想着,刘兰亭的手不由得死死地抓住了船边。艄公在船尾悄声提醒道:“刘七爷,做好没得?”
  渡船再次返回东岸。两人分手的时候,刘兰亭把一块龙洋放进艄公满是老茧的手掌心里。没有人看见这一幕,漆黑的夜色把一切都遮挡得严严实实。
  尽管有弟兄们用树枝搭的窝棚,秋露还是打湿了衣服。岳天义揉着酸痛的臂膀坐起来的时候,在黎明前幽暗的天幕上看见了像灯盏一样的启明星。昨天晚上有人报告说又走散了二三百个弟兄。岳天义在心里叹息:走吧,想走就走。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我岳天义又不能逼人造反。留下来的弟兄们大部分都围在桐岭关的旧城墙根下边,横七竖八地乱躺着。挤不下的就躺在山沟两侧的大石头和大树下边,许多人的身上只搭了些树枝树叶。夜里点燃的篝火都已经熄灭了,只剩下烧过的残柴还在丝丝缕缕地冒着青烟。各色旗帜横躺在他们的身边,刀枪和武器也横躺在他们身边。整个山谷仿佛是激战之后留下来的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月亮,晨光熹微的天空像一个看不透的深渊,清冷寂寥的黑暗中只有那一盏高远的孤灯。莫名的惆怅被这灯盏点燃了,挂在极远极深的天边。
  这“尸横遍野”的山谷,忽然间深深地触动了岳天义。如果有一天打败了,就会是这眼前的场面。一两千条命就会这样一动不动地睡在地上,一直睡成一堆一堆的白骨和泥土。这一两千弟兄跟了自己也就是把命交给了自己。这些祖祖辈辈种庄稼的人,就像相信土地一样相信了自己。他们播下了种子和辛苦,就相信土地一定会回报他们。深深的感动在心里鼓荡着,正在山谷之间抚摸的视线被温热的泪水模糊了。
  岳天义在心里暗暗发誓:等老子拿下银城来,我的天义军就有了花不完的银子。我要添车买马,要打造新刀新枪,要扯起千军万马。我要让弟兄们在县衙的大堂里摆宴席吃肉喝酒。要让他们把老财家的好房子住起,把绫罗绸缎穿起,叫老财们的太太小姐端茶倒水、揉腰捶背、递火点烟,晚上就要陪起弟兄们睡。我要开仓分粮,开柜分钱。我要在银城起楼盖屋,叫天下穷人都搬到银城来住。格老子要拿城东那座好看的关帝庙做我的金銮殿,要全家人都住在里面,儿子、孙子都住在里面,东宫,西宫,南宫,北宫也都住在里面……我要去那个啥子木墩堂找回我的娃儿。女儿就算了,送给育婴堂的女娃儿,找到也早就不知嫁到哪里去了,她信了洋教,早就不是自己家的人了。那个老财发善心给了一两银子一张牛皮的价钱。好大的一幢院子,好大的一个门面,好面善的一位先生,穿得多阔气多阔气的,下人都有十几个围到起。狗娃儿哭起不走,他哪里晓得我是送他去享福,和我回家去除了饿死再没得第二条路。住在那幢大院里头做条狗,也比我们在外面做个人要享福得多!脱了苦海去享福还要哭啥子嘛?幺妹儿就没得这个福气,幺妹只好送进育婴堂。有钱的人,就是有福的人,没得他们买不到的东西,一两银子就买我们父子不回头。我啷个敢回头嘛,又怕娃儿哭,又怕主家反悔不买了。狗娃儿今年也有二十大几了……我们父子相认,就和木墩堂扯个亲家,叫天下人知道我们岳家也是有些根基的。狗娃儿出在大户人家,就叫他把宰相做起,和两个做将军的哥哥一起帮我坐天下。我马上就是六十岁的人了,我打天下还不都是为儿女些着想。二天我一命归西,天下就是他们几弟兄坐起。到时间,几弟兄和和睦睦的,不要闹分家,不要忘了本,不要忘了天下穷人些的苦处。有田要大家种,有钱要大家花,有房子要大家住起,旱灾涝灾都要有人开仓赈济。儿女们都要孝顺,亲戚们都要来往,男娃儿都有书读,坤妮儿些都有婆家,冬天穿棉衣,夏天穿单衣,过年要有肉吃,还要有戏班来唱戏,那才像个太平世界。大家都住在这个太平世界里就再不会有人饿死,再不会有人卖儿卖女,不会有人造反,也不会再有人走散……我死也安心了……古往今来造反不胜的就只有死路一条。刘邦能胜,朱元璋能胜,我金鹏大元帅也能胜!我只能胜,不能败!我不能让这些跟我造反的弟兄们都死在这个山沟里,革命党已经在银城抢先动起手来,我们天义军不能再等,不能叫别人先夺了银城。天下的银子都在银城,夺了银城就夺了天下的银子,一个没得银子的天下夺它还有啥子意思?我们天义军又不是傻瓜!我们今天就要转去银城,后天就要把银城打下来!只要我抢在前面,那些革命党也没得话好说的。有了银城的盐巴和银子做本钱,有了那座石头城做根基,就不怕他官军来攻打,来多少官军我也不怕!岳天义陷在深深的联想之中,下定了攻打银城的决心。渐渐升起来的晨光,驱走了山谷里的幽暗,照亮了岳天义脸上坚定的信心和希望。
  左将军岳新寿来报告说,桐岭关前边往省城方向十里的地方发现了官军,大概有六七十人,好像还有马队。岳天义问身边的岳哨长:“岳军师,你看我们啷个打法?”
  岳哨长毫不犹豫地摇起头来,“大元帅,这肯定是省里来增援的新军。听聂统领说是一个步营的人马,要有五六百人,绝不止六七十人。他们都是洋枪洋炮,一炮可以打到多远多远的,我们这些鸟铳、刀枪不是对手。还是不要和他们见面的好些。”
  “你说他们是来增援的,他们是要去银城么?”
  “就是,就是。”
  “岳军师,照你这样说法,放他们去了银城,我们就更不能去打银城了。银城都不去,那弟兄们跟到我造反有啥子好处?没得好处,哪个还会跟到我?没有人跟到我,天义军就只有散伙。天义军散了伙,还要我这大元帅、你这军师做啥子用?难不成我们造反是摆起样子给人看的?难不成我们不是在造反是在唱戏么?难不成银城的银子我们就夺它不得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