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幽默化解困境/憨氏

第6章


    当然,我们的这个观点还有待从心理学的角度系统地加以论证。
2.机智与幽默
    前面说过,幽默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
    在林语堂的理解中,机智也是幽默。
    林先生对于幽默的理解比较宽泛,凡比较机智者都叫幽默。他认为孔子是非常幽默的一个人。例如,杨货来见他,正好孔子不在家。按照孔子的“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原则,孔子应该去回拜人家。可是杨货又是个为孔子不齿的人物,于是孔子选择了一个杨货不在家的时间去拜访他。林语堂说这就是幽默。可是在一般人看来,这只是机智而已,算什么幽默呢?
    当代幽默作家孙绍振先生认为,林语堂有林语堂的道理。因为林语堂是用英语来思维的。在英语里有一个字叫做wit,一般译为机智,但是也有译为笑话的,幽默(笑话)和机智有不可分的一面,但是基本区别还是有的。
    人生的趣味有三种:一是理趣,二是情趣,三是情理交错之趣。幽默其实就是一种情理交错之趣,是理性与感性结合的产物。
    理趣是纯粹诉诸理性的。比如一个数学天分很高的中学生可以觉得数学很有趣味;一个沉湎于抽象思辨的哲学家可能觉得康德那本哲学著作很有趣味。但是抽象的理性趣味不是自发的,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人,不能直接进入这个境界,因而是很不普及的。
    情趣则是直接诉诸感官欣赏的,它的对象是文艺作品,如绘画、音乐、文学等等,都是通过感官通向感情的,由情而生趣。人之情有其自发性,不必经过特殊训练也能参与欣赏,这种趣味很普及。
    幽默则是把理性向推理与感性的想像结合起来,产生妙不可言的情理交错之趣。例如,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老先生到药铺去:“劳驾,请您给我一剂泻药。”
    药剂师把一剂泻药递给他。
    “效力快吧?”老先生问道。
    “特快!您看对过儿的酒店,离这里大约50米远吧?只要您一跑到那酒店,一定会见效!”
    过了一会儿,老先生愁眉苦脸地又回来了。
    “您还要一剂,老先生?”药剂师问。
    “药剂师先生,我来是为了告诉您,您多估计了2米!”
    这则故事纯粹从逻辑上讲没有什么可笑之处。然而,这则故事的其他元素,比如泻药,会让读者联想到很多滑稽的事情,如果换成买衣服,便很难达成这种“笑”果。
    纯粹的智力、深刻的理性分析和周密的论证,只能使人惊叹其聪明才智,而不能使人产生谐趣。在一般情况下,严密的自然科学和抽象的哲学使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同理,一个绝对理性的人未必就会有好的人缘与魅力。但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则必是一个富有情趣的人,一个富有魅力的人。
    3.戏谑与揶揄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真正带有攻击性的玩笑与幽默是比较少见的,纯戏谑性的比较多一些。但即使是纯戏谑性的,往往也带着假想的攻击性,如日常生活中的给人取绰号就属此列。攻击性如果对于陌生人,则不管多么不含恶意,也都是不礼貌的,可能引起不良后果;但是如果在非常亲近的亲属或朋友之间,恰恰又是交流情感的一种常用方法。攻击性更强烈的幽默,可以称之为戏谑性幽默,这种幽默的亲切感也更强些。越是亲近,越可戏谑与揶揄;越是疏远,越要客客气气。民间就流传着不少关系亲密的文人雅士互相戏谑的故事。
    苏东坡有个妹妹,虽然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却长着高高的突出的额头。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战个不休。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源。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鬃耳杏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凹进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便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是一副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滋滋地再作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戏谑与挪揄一般都是无伤大雅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揭对方短的意味,对此,一定要掌握好分寸,过与不及都可能令幽默达不到预定的效果。
    佛印和尚与苏东坡是莫逆之交,经常与东坡一道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而且均不乏幽默机智,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佛印虽然做了和尚,但是仍然非常洒脱,常与东坡一块饮酒吃肉,无所禁忌,不受佛门清规戒律的束缚。
    一回,佛印听说东坡要到寺里来,便叫人烧了一盘东坡爱吃的红烧酥骨鱼。鱼刚端来,东坡恰好走到门外。
    佛印听到东坡的脚步声,想跟他开个玩笑。正好旁边有一只铜磬———佛寺中钵形的乐器,顺手就把鱼藏进磐中。
    东坡早闻到鱼的香味,满以为又有鱼肉吃了。一看饭桌上没有鱼,而香案上的铜磐却倒扣着,心里自然明白,却佯作不知,坐下来就唉声叹气,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佛印感到奇怪。他素知东坡是个乐天派,笑脸常开,可今天怎么啦?不由得关切起来:“大诗人,为何愁眉不展呀?”“唉!你有所不知,早上有人出了一个上联,要我对下联。整整想了一早,才对出四个字,所以心烦。”佛印半信半疑地问:“不知上联怎么写?”“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听了心中好笑,这副对联早已老掉了牙,谁人不晓,无非存心耍我,且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也若无其事地往下问:“那么,对出哪四个字呀?”“积———善———人———家……”东坡故意一字一顿地念出来。
    佛印不假思索地大声接着说:“庆———有———余。”东坡忍不住哈哈大笑:“既然磐(庆)里有鱼(余),为什么不早拿出来尝尝呢。”此时佛印才知中计。接着两人抚掌大笑,开怀畅饮。
    又有一回,东坡吩咐侍妾王朝云,用姜葱等配料,做了一盘清蒸鲈鱼。刚要举筷,忽见窗外人影一闪,是佛印来了。心想,这和尚倒有口福,待我也耍他一耍,于是赶紧将鱼放到碗橱上面。
    佛印眼尖,早已看在眼里,只当不知道。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上坐,问道:“大师不在禅堂念经,却来这里为何?”佛印一本正经地答道:“贫僧有一个字不会写,今天特来请教。”东坡不知有诈,忙问:“不知是哪个字呢?”“就是你姓苏的苏字啊!”东坡眉头一皱,深知佛印学问渊博,绝对不致连“苏”字也不会写,里面定有妙趣,但依旧装作很认真似的回答:“这个苏字嘛,是上面一个草头,下面左边一角鱼,右边一束禾。”过去“苏”的繁体字写作“蘇”。
    佛印也装糊涂地问:“啊,是这样!要是把那条鱼放在上头呢?”东坡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指指碗橱说:“既然不能放在上头,那还不赶快拿下来啊!”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现在年轻人之间常互发短信戏谑,比如称对方为小猪、猪头、傻蛋等纯粹是一种调笑,但这仅限于双方关系亲密,否则很难保证不会激怒对方。
    4.拒绝伪幽默
    幽默无处不在,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在温馨和睦的小家庭,在相逢不相识的旅途中,都会有因幽默而传来的笑声、掌声、喝彩声。
    对于幽默的含义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当年鲁迅、蔡元培、林语堂等大家为译成“幽默”还是“诙摹”有过一番争论。“幽默”一词在中国得以广泛流传,林老先生功不可没。
    林语堂说,humor既不能译为“笑话”,又不尽同“滑稽”;若必译其意,或可用“风趣”、“谐趣”、“诙谐”,无论如何,总是不如音译的直截了当,也省得引起别人的误会。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之滋味。
    幽默,生动有趣而意味深长,中国古代称笑话为雅谑或雅浪,而幽默字义有幽者雅也,默则可理解为机智冷静,林语堂的解析可谓独到。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
    幽默应是对噱头、调侃、贫嘴、说教、卖弄、装傻卖乖或尖酸刻薄的超越。在我们当下流行的文化里,在我们的电视里,在我们广播的电波里,让人感到非常遗憾,实在是因为噱头、调侃、贫嘴、说教、卖弄、尖酸刻薄和装傻卖乖等伪幽默已经泛滥成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