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春秋

第一卷,梦里不知身是客 第七十六章 九重之怒


    第七十六章九重之怒
    这一件事情并不是而今才起的。崇仁帝都已经头疼好些年了。
    崇仁帝从来是从谏如流。觉得大臣们说得对,从来不拒谏。这也是他自以为学习古代圣王的优良品质。
    但是,这一件事情,两方意见截然不同,甚至双方都没有一丝退让,以对方为异端邪说。力辟之不可。
    或许很多以为反对弃云南的是军方。不是,之前已经说过,枢密院已经被文官掌握,武将在朝廷重大决策是没有发言权的。最反对的就是张养浩。他甚至一度在朝廷上拽着崇仁帝进言。
    几乎是以要撞死在金殿之上的态度。让崇仁帝不得不从。
    但是政事堂虞集等几位虽然没有表态,但是下面很多臣子却汹涌而上。认为出大军非十数万不可定,云南偏远。需要的民夫更多。甚至有百万之众,一战而南方动摇。
    其实,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即便最反对大军讨伐的文官,在骨子里也不认为出兵会败。
    这其实是文官内部对武将定位考量。
    如张养浩等北方士大夫,他们也觉得,武将不能有太高的权力,打天下用武,定天下用文,在蒙古败退,天下抵定的时候,是应该对武将有所限制,同样不否认一件事情,很多武将品行其实不是太好的。前三朝没少对文官进行羞辱,这其中也有私仇在。
    但是所谓的北方士大夫本质上与武将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好像张养浩本人。他虽然没有直接从军。但是他父亲是以军中文书从太宗南征,而后留在江南为官的。张养浩更是南京长大的。
    张养浩小时候一段时间就是在军营之中长大的。
    而北方战事激烈程度,特别是金亡前后,各方势力动辄十几万二三十万大军,如果按照当时人口比例,十抽一丁都是不可能。几乎是家家出丁。而识字人才都是稀缺。也就是大部分北方士大夫,他们本身,或者家中长辈,乃至于所交好友,在军中任职。几乎是必然。
    所以这些人对武将的态度,压制是压制。朝廷必须坚持以文制武,否则是要出大事的。但并不是武将就不用了。
    而很多南方士大夫担心的是什么?担心的是,一战而定云南,就会有一颗将星冉冉升起。一直压制武将策略变成了无用之功。几十年和平,再加上碎叶之败,军中武将传承有一定的断层了。在汾阳郡王下面,缺少能够服众的武将。
    汾阳郡王年龄大,等他一死。武将之中连与文官大佬对等的人都没有几个人。
    而武将最重要的不是年龄,而是战功,有平云南之功。足以让武将们推出一位新的领袖人物。对而今局势不利。所以,他们宁可放弃云南,也不愿意看到某些人死灰复燃。
    崇仁帝对这些情况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反正他不可能从下面得到一个服众决策。
    这样的情况,崇仁帝就有一些麻爪了。他听这边觉得有理,云南偏远之地,每年不能为朝廷提供赋税不说。朝廷还有拨款。如果打仗的话,更是花费巨大,不说别的,将粮食从四川湖南运到云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一两千万贯,这战事平定不了。
    而且平定之后,就保证不叛了。也是未必。
    这简直是一个泥潭。
    另外一方面,祖宗所下之地,从他手中放弃了。这名声太不好。更不要说,当初为了定云南,将征云南的大军成建制地安置在云南。这也就是而今朝廷直辖云南各地百姓主要来源。
    这些百姓对朝廷可谓忠心耿耿,朝廷总不能放弃吧。如果放弃的话,如何能服天下人心。朝廷一直持续地对边疆移民的政策能不能推行下去。如果不能退行,那么西域,漠北,漠南,西北,东北,等这些地方,怎么可能维持得住?
    如果不放弃,将他们迁移到国内。花费未必比打一仗低。
    崇仁帝将这奏折扔在一边,说道:“天天是这一件事情,能不能消停一会儿。留中。”
    崇仁想来想去,最终选择一个最无效策略,拖延战术。
    毕竟云南虽然有些风雨飘摇的感觉,但是到底没有出什么事情?几次平叛都打下去了吗?所以这件事情还可以再商量一二。只是崇仁帝忘记了一件事情,或者他不了解一件事情,官员往上面一般是报喜不报忧。另外,即便是报忧,也是打了折扣的。
    云南驻军只有数万,但是平叛这种作战,就好像打地鼠一样,从数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刚刚开始,是小乱子,派几百人就平了。之后乱子越来越大,这两年云南驻军全军出动平叛,已经有了两次。
    而且打仗是有折损的。即便打胜仗也是。人员的损失,军械地折损,粮草的消耗。都是免不了的。有些是能补充,有些是不能补充的。
    崇仁看到是云南数万驻军,还是一支整装满员的重兵集团。但是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子?
    没有人告诉他。
    崇仁帝将自己头疼的问题扔到一边。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崇仁帝似乎习惯将这些难题都放在一边,似乎很多问题拖着拖着就可以没有一样。不管,这个办法其实也很有效,因为很多问题,拖着拖着,似乎就没有来催他了。
    因为任何上司都会讨厌下属三番两次提醒他不能解决的事情。
    何况是皇帝。
    就在崇仁帝翻开下一本奏疏的时候。
    东宫的消息传到了崇仁帝面前。
    平日里作为老好人的崇仁帝出离的愤怒了。他将手中奏折重重地砸在上,整个奏折摊开,却见上面写着:“太宗年间,首修运河,规模狭小,而今邺都两渠,动辄堵塞千里,黄河汛情,南船望北兴叹,臣请重修运河,更开河渠,避开黄河以通运道-----”
    崇仁帝说道:“给查清楚。是谁做下的好事。”
    立即有人答应一声,准备下去。
    崇仁帝的愤怒有两层。第一层是秽乱宫廷之事。自然让崇仁帝愤怒,但是第二层,却让崇仁帝愤怒之极。大魏宫禁虽然没有后世严苛,但也不是没有的。东宫之中,而今只有一个男人。就是太孙刘以成。
    即便不是刘以成,也是东宫一系的重要成员。
    而太子太傅等重臣,年纪都大了。即便有几个年轻的,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因为他们不会用九族性命搏一时之欢愉的。能做出这样事情的人。更有可能是宫中的人,是他的儿子孙子之一。
    这是让他极端愤怒的点。
    愤怒之后,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
    一来他担心,这又是某个儿子的局,用来打击东宫的。另外一方面,他也对太孙,太子妃失望之极。不管谁在其中动了手脚,东宫出现这样的事情都是不应该的。连自己后院都管理不好,能承担天下大事吗?
    他更担心的是,如果是太孙做的?
    一想到这个念头,崇仁帝就怒不可遏。
    他虽然在立嗣上,有些动摇了。但是长孙刘以成一直是第一序列,没有改变。他很多布局都是围绕着皇长孙展开。以至于很多人将皇长孙称之为太孙,其实也就是崇仁帝这个倾向。
    如果,真是皇长孙做的。
    崇仁帝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孙子。可以说,宫中最不缺少的就是美人。以皇长孙的身份,只要开口,什么样的女子没有?而且崇仁帝道德底线也不高,太子已经去了。即便太子的妾室,太孙正想要的话。未尝不可。只是要稍稍灵活一点。
    唐高宗想要武媚娘,也知道先打发出宫,转上一圈再回来。一女人而已,改头换面一番,有什么难的。
    即便说,他真是情难自禁。让这女人有了身孕,难道就没有处理办法吗?
    不管是他管不住自己下面二两人。非要上他老子的妾室。还是他连偷情之事都处理不好,闹出人命来,闹到他面前,都证明了一件事情,太孙不足以托付大事。
    而今崇仁想要弄清楚的事情,就是这一件事情,到底是不是太孙做的。一想到这里,崇仁帝顿时叫住准备下去调查的人,说道:“等一下。”
    崇仁帝不准备让宫里人查。因为宫里大多少人都是赵皇后的人,让她查,能查出什么结果来。但是让谁查啊?
    崇仁帝想来想去,说道:“来人,立即去请徐王叔。告诉徐王叔,今日有大事,非他不可。不要再请什么假了。他如果请假,让人将抬过来,连床整个抬到这里。”
    家丑不可外扬,让外延来查。崇仁帝丢不起这个人来。御史台刑部等一干人手,全部不在崇仁帝的考虑范围,至于宫内的人,因为赵皇后的缘故,也不在崇仁帝的选择范围。想来想去就是徐王了。
    他是宗室长者,更是当年战场上的智将。能力非同一般,如果一般庸人,何至于在宗正寺也要避嫌。而且如果不是与崇仁帝相厚,也不敢避嫌避得如此嚣张。简直是在抗议。
    而今崇仁帝想来想去,也只有这位皇叔了。到底是一家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