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学生

第29章


现在有钱的人买别墅,开小车,包二奶,我们这种没钱的人供小孩上学都是个问题。你们大学生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就是‘挣钱的不干活,干活的不挣钱’。”
  崔思鸥说:“是呀,现在贫富差距的确是一个大问题了。我们国家的政策是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然后再带动其他人随后富起来。现在倒是有一小部分人富起来了,而且是大富特富。但如果后面这部分人这代富不起来,下代富不起来,下下代甚至下下下代也富不起来,那么这句口号对这几代人还有什么意义?”
  说到这里,崔思鸥突然扭头对王哲说:“我觉得吧,评价一个社会制度的好坏,关键的一条就是,在这个社会制度下,穷人和富人、下层和上层在生活水平、工作条件、教育、特权以及社会保障等等方面是否有差别,差别有多大。你说是不是?”
  崔思鸥刚说完,王哲便不耐烦地白了他一眼。
  等到桌上的民工吃完饭离开后,王哲像崔思鸥抱怨道:“吃饭的时候你和他们说个什么劲呀?!
  “怕什么?”崔思鸥问。
  “你就不怕他们的唾沫星子都飞到你的饭里面去?!”王哲生气地答道。
  ……
  崔思鸥本还想继续回忆下去。可是他再往下想,就到了他与王哲喝酒话别,然后第二天上船出海的事了。这时,他不禁惊呼自己的大学生活竟是如此的短暂。是啊,古人常用“时光如梭,岁月如箭”来形容时间流逝的飞快,而大学生活更是如此。时间就从书页间、碗筷间、床第间匆匆地流过,四个学年转眼就过去了。
  风浪越来越大了,海面上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船随着海浪颠簸晃动,在水中走出一条曲曲折折的航痕。崔思鸥突然觉得这有点像他从大学一路走来的情景。
  他这时感慨道:“这世间上有两样东西非常的相似,就是时间和金钱。当缺少它们的时候,人会感到生活困难,意识到应该珍惜和节省它们。当它们充足的时候,人又会感到生活困惑,常常会将它们挥霍在毫无意义的东西或目标上了。”
  他现在有一个自认为绝对现实的理想,即:平平安安地在船上工作上五六年,然后“衣锦还乡”,先承包一个大的矿坑到手,然后再大大方方地娶崔飞燕为妻。
  想到这里,崔思鸥的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他嘴里默念着:“客观因素和神秘力量啊,帮助我将这个小小的理想顺利实现吧!”
  风嘶海啸,浪跳云涌,倾盆大雨骤然而至。
  这时,崔思鸥突然发现甲板上的人乱作一团。一个人喊道:“前面有风暴,甲板上的船员和学生赶快回舱室!”接着又有人喊道:“船舱排水出现问题,轮机员赶快去诊查和修理!”紧接着又有人喊道:“船长指示,调头朝附近的锚地全速驶近!”
  崔思鸥深深地叹了口气,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雨水,然后拔腿朝船舱跑去。
  我在幻想着,
  幻想在破灭着;
  幻想总把破灭宽恕,
  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 本书完。2005.9.25 } 
************************************************
最新的章节请看天鹰文学
************************************************
正文 后记(天鹰文学最后更新时间:2005-10-25,天鹰文学点击数:160)
  后记
  本书中的崔思鸥代表的是一个群体,一类人。他的一系列的所言所想,所作所为都是这一类人――穷学生所特有的、真实的、间接的生活画面的反映,而不是某一个人的特别经历。
  我个人觉得崔思鸥这个人是值得深思和探究的。而在本书中,要想了解崔思鸥及他这一类人,关键要着眼于他的一言一行。现举例如下:
  1、在第四章中写到,崔思鸥为了考上“国内第一学府”而效仿勾践“卧薪尝胆”,最终闹了个尿裤子的笑话。他究竟为什么会对高考如此紧张呢?
  我们知道,大凡临考的学生,多多少少都有紧迫感。但不同的人群所紧迫的原因和程度却是大有不同的。穷人家的孩子都把考上大学当作改变自己人生的唯一出路,所以高考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崔思鸥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他的这一所作所为并不难为人理解。
  2、在第八章中,崔思鸥对自己的爱情观作了一番慷慨陈词。许多读者看过后,也许会觉得他的这一爱情观与当今的思潮格格不入。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呢?
  其实我们只要稍作思考,再联系他在后文中怀着侥幸的心理和叶美静积极来往的事实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段慷慨陈词实际上是崔思鸥无奈于自己的贫穷现状的表白。因为他认识到,爱情多少是需要物质基础的(事实上就是这样),同时他又十分清楚自己的现实条件,所以只好说出那么一番话来,用以安慰自己的失落,掩饰自己的无奈。
  3、在第十一章中有对崔思鸥买手机时的一段心理描写。当他正准备付钱买下那款廉价手机时,却“突然感到在这种地方买这样价格的手机非常难堪。商店里那么多的人挑着手机看,唯独这一款无人问津。他虽然没有认作买这样的手机是见不得人的丑事,但那也好像至少会辜负了柜台小姐的美貌和笑容似的。”那么崔思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说来,穷学生普遍有一种心态,就是害怕被别人小看和嘲笑。在这一点上,很多的人甚至到了极为敏感的地步。崔思鸥之所以会最终“又一次走出专卖店”,然后再让王哲替他进去付钱,抱得就是这样一种心态。这就好比,一个侏儒总担心别人会笑话他的身材,一个瘸子总怀疑别人会嘲笑他的跛脚一样,崔思鸥做什么事都害怕别人笑话他的穷窘。如果能理解到这一层次上,那么读者就不会把崔思鸥的这一行为看作是什么不可理喻的事情了。
  4、从第十五章中崔思鸥和王哲的一段对白可以看出,不到最后关头,崔思鸥不愿承认他跟叶美静之间发生的是恋爱关系。他为什么这样做?难道是崔思鸥虚伪吗?
  我认为这不是虚伪的表现,而是一个人过于不自信的表现。我们说崔思鸥是怀着侥幸的心理跟叶美静恋爱的。为什么这么说,这从在第二十二章中他的对恋爱的一段反思中可以找到答案。
  他说:“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别,我和叶美静就好比是同一座山上处在不同海拔上的两棵树,由于“气温”的影响,谁都没有能力和决心移到对方的领地去。其实,我早就看到了这一矛盾,但每当见她象我撒娇的时候,朝我娇嗔的时候,看着我媚笑得时候,向我频送秋波的时候,我就不由得怀上了侥幸的心理。”他还说:“……穷人和富人之间没有持久的爱情……”从他的这些认识中,我们就可揣摩到,崔思鸥当初不肯向别人承认他与叶美静的关系,就是因为他感受到这段恋情的脆弱。他要为自己找好退路,以防突然被叶美静“甩手”而落入过分尴尬的境地。
  5、在第二十八章中,崔思鸥想到了“持死孩精”的方法。作为受了大学教育的他,不可能不懂得那只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为什么他还会幼稚又可笑地再三盘问父亲那个故事的真实性呢?
  我国古代有一个神话故事。说有一种钱在花出去后能自行地飞回主人的手中。这个故事和“持死孩精”的故事的内涵是大同小异的。类似这样的神话传说,都是穷人在极端失望无助的条件下,对摆脱贫困所持的一种美好的幻想。我们既不能认为它们幼稚和可笑,更不能简单地把它们说成是迷信。
  6、在第三十章中写了崔思鸥对行乞的小女孩慷慨解囊,并流下同情的泪水的事情。那么崔思鸥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同情心,但同情的原因却是因人而异。对于崔思鸥来说,他对小女孩的同情主要是同病相怜。这从他的处境和地位上,就能很容易理解到这一点。
  但是如果再进一步深入思考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崔思鸥对小女孩的同情还来自于他内心深处的对这个社会的强烈不满。他跟自己的父母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的失望和太多的希望。”这从他在下文中当了国家主席,并强烈呼吁改革剥削制度的幻想中说明了出来。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想赘述。读者可以自己到小说里发现和体会。
  对于一个穷孩子,穷学生来说,当他读到崔思鸥的一言一行时,对崔思鸥的深层的内心画面以及表面背后的真实必定是心领神会的。然而对于一个从来就衣食无忧的人来说,如果只局限于对小说中崔思鸥的一言一行作表层理解,而不进行深的探究和思考的话,他是绝对算不上把这本书“读懂”的。
  那么,为什么作者不把崔思鸥的每一个“言、行”背后的真实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出来呢?作者认为,一本小说,不光是用来让读者作以消遣的,也不是单纯地讲述一个故事给读者听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