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也是一种成熟

第14章


 
    很多人都说,要努力、要争强、要斗胜、要比比看,谁才是最后胜利者。胜利与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但是,若没有一颗柔软的心,这个美好的状态很可能是短暂的,你认为呢? 
    不如改变自己吧 
    在《可兰经》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什么叫做学习的意义。 
    穆罕默德曾当着他的信徒说,他有能力移山,只要叫三声"山过来",山就会过来,然而穆罕默德叫了三声"山过来",山仍然"不动如山"。于是穆罕默德对信徒说:"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们就靠过去吧!" 
    山代表客观的环境,人生就是想办法改变客观环境以顺从自己的意志,但大部分是不动如山的时候居多。所以,我们只有改变主观意志,来顺应客观环境,这就是自我的改造,改变环境改变别人,毕竟比较困难,那不如就改变自己吧! 
    伦敦西敏寺,有一篇英国主教的墓志铭: 
    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 
    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 
    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 
    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领悟了一些事;我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法影响家人。 
    这篇墓志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与其改变别人,不如就改变自己吧! 
    学习是一种自我的改造,来适应各种环境的变迁,学会展现自己的意志,掌握自己的人生,也开启了自我挑战的意义。 
    当你觉得你和外在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候,要改变别人、改变环境、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不如改变自己吧! 
    成功的事业胜于成功的人生 
    你要做事业赢家还是人生的赢家?巧慧遇到多年不见的好友品君,两人互问近况,其中一位说:"忙死了",另一位则说:"闲闲没代志"。这是否意味着前者事业成功,而后者了无成就吗?这个推论时至今日可能必须被推翻,"忙代表成功"的定义已随着新新人类相继进入职场而有了改观。 
    过去一流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努力进入一流的企业工作,在事业上力求表现,最后攀爬到令人艳羡的位置,这样的成功模式,你是不是很熟悉呢?而这种成功,是否意味着:这是用无止境的办公室斗争,及夜以继日的加班换来的。愈来愈多人愿意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当生命不可能重来,你会让工作填满你的生活吗? 
    过去职场上有很多过劳死的例子发生,为了工作连"命"都可以不要,这实在有点划不来,不过如今新世代的职场新鲜人,他们要的是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而不是把一生都投入工作,这也是为什么SOHO族会成为职场的趋势之一。 
    能够拥有够用的金钱,可以自我掌握的时间,还有自由和快乐,是很多人的愿望,但是,有人拚了老命还是得不到这些,有时候太拚命反而是负面的,因为,并不是拼死拚活,就一定能够成功,甚至一败涂地的人也大有人在。盲目的奋斗是一种时间的浪费,有些人对自己了解的太少,以至于浪费太多时间在无谓的摸索上,有些人则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以至于无法真正享受人生的滋味。 
    成功的人生和成功的事业,何者才重要呢?你的抉择是什么? 
    你要活得更好 
    对付敌人,你要活得好。 
    对待爱你的人,你要活得更好。 
    只有活得更好,才能对得起所有的人,包括爱你和讨厌你的人。 
    心灵的创伤恶化成苦毒的怨恨,宽恕则是疗伤的良药。很多人活得不快乐是认为,世界上有这么多讨厌的人。不过,别忘了!世界上也有很多可爱的人和值得爱的人,如果让讨厌的人来左右你的心情是非常愚蠢的。 
第四章 生活的悲伤与快乐
接受所有的自己
    近来频传年轻的学子,为了一点点的挫折和不如意,就选择跳楼自杀,完全忽略了挚爱的家人,其实,走过了那段致命死荫幽谷后,你会发现你所遇到的问题,在整个人生历程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 
    朋友佳惠谈起她的失恋经验,她说,当时的确非常难过,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多年后,佳惠发现这一段情感经验非常的可贵,并对当时自己的行为,感到莞尔。其实,和佳惠有同样失恋感受的不乏其人,很多人走过了那段难堪的岁月之后,反而,活得更好,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家人。 
    有人说:"君子报仇三年不晚",我倒觉得君子报仇十年犹未晚,但是有人稍稍不如意,即忿恨难平,愁云惨雾,整个人意志消沉,连"活得好"都有问题,又如何去雪耻报仇呢? 
    当你有一天有所成就,你会感谢你的朋友,也会感谢你的敌人,当你成功了,那些小小的忿恨难平、愁云惨雾,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你一定要让自己等到功成名就的那一天。 
    所以,你要活得更好。 
    接受所有的自己 
    在佛经中,有这样的一段譬喻: 
    一位牧牛人,拥有二百五十头牛。他每天都会到一个水草丰足的旷野放牛,让牛群悠哉、悠哉的吃草、喝水。 
    有一天,忽然跑出一只老虎,咬死了一头牛,这二百五十头牛,因此少了一头。牧牛人万念俱灰,他觉得少了一头牛,对他来说,已经不完美了,为此,他心中很懊恼,一直耿耿于怀! 
    过了几天,他觉得少了一头牛,已经不是原来的二百五十头。那其余二百四十九头牛,又有何用呢?于是就将二百四十九头牛赶落悬崖,那群牛就这样全被他灭杀了。 
    这段佛经的譬喻是说,人不要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误,就抹杀了其余的美好。 
    人的一生难免有走错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为了一点的缺陷,就全盘毁弃。人并非绝对的完美,也非圣贤,总会有不甚完美的缺点,但是,不要因为那些小小的缺点,就完全抹煞了自己其他的优点,那是不公平的。 
    接受所有的自己,不要因为失去了某种能力或才华,而放弃了自己。看重自己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缺点,如果,你是天生就失去某种能力或肢体上有所障碍,我想,上天一定还会为你开另一扇窗。 
    不要因为失去了一头牛,而抹煞了其他二百四十九头牛的生存权利。人生亦然,不要因为自己一点小小错误,而抹煞了其他的优点,接受自己的全部,才能拥有真实自己。 
    归零与掏空 
    一个人若能时时归零与掏空,那么他一定是一位时时在进步的人。 
    木雕艺术家吴荣赐,在六年前回学校重新当个学生。 
    四十五岁那年,他突然决定回学校念书,以弥补幼年时候书读的不多的缺憾。他说:"记得那个时候,我有个展览在法国,为了出国我想稍稍恶补几句简单英文,原本只是恶补,但却受到朋友的鼓励,也学出了兴趣,就兴起了回学校念书的念头。" 
    吴荣赐从报纸上得知,有位八十几岁的老先生,多年来不断地参加大学联考,为的就是想要考进一所自己理想中的学校,这个新闻加强了他回学校念书的决心。 
    于是吴荣赐和太太商量,想效法老先生好学的精神,吴太太也非常支持先生的决定,并陪着吴荣赐到大直国中补校报名,所以,吴荣赐重回学校,太太在背后推了他一把。 
    事实上,在回到学校之前,吴荣赐已经在国内艺术界享有极高的盛名,但让自己重归零,需要很大的心理建设,因为年龄的关系,跟同学之间产生了很大的代沟,在心理上的确有些不平衡。 
    吴荣赐在班上不但没有特权,每个月还得轮一次值日生倒垃圾、洗厕所,一样都不能免,由于年纪比同学都大,所以,就比其他的同学更用功,从大直国中补校一直念到中兴高中夜间补校三年级,这位木雕艺术家为自己"刻"出了另一个天地。 
    在社会工作多年有点成就的人,其实都会发现,知识的折旧率满高的,如果没有持续一直在学习及努力的话,其实是很容易被淘汰,所以,必须让自己时常保持归零和掏空的状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欹器"是古代的一种器具,只装半满水,它可以站得非常稳,如果全满,反而会翻倒。古代君主常放在身边做为反省的用品。 
    "扑满"是陶瓷做的存钱盒,一旦装满就会打破,人生亦然。不论有钱或有名,都不如甘于不足来得安全,因为盈满反而丧失安全感,容器尽可装满,但若不能察觉它的不安定,一个意外就足以使它翻覆,造成令人欲哭无泪的后果。 
    一个人要常常有归零的想法,才有进步的原动力,有了归零的想法,才能掏空自己一些不合时宜的偏见,也能重新接纳新的领域和视野,拓展自己人生的境界。 
    只有一条腿的模特儿 
    人生中充满了无数的未知,每个人对待命运的方式不同,只有一条腿的模特儿海瑟・米尔斯又是如何走向自己的人生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