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神曲

第13章


 
    且来看看这个气功大师到底达到了何种境界,可以随心所欲,任何一个粗劣的理由,都可以让他们化腐朽为神奇,让房价一路高涨。 
    ○  自我:“中国房地产总公司” 
    谁说中国人不团结呢,你没有看到房地产公司虽然数以百万计,但是在涨价行为上,其严密的组织性,巴顿将军也难以望其项背。毛主席早就讲过:“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今天房产商活学活用毛主席语录,在房价的问题上团结如一人,你涨价,我唱和,哪有完成不了的事情呢? 
    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魔力让数以万计的房地产公司,涨价行为不但统一,而且还一涨就是十多年呢?在正常的市场情况下,即便需求再旺盛,也会出现因为资金不足的降价促销行为吧,哪怕是一例也好。这种情形连潘石屹都看得害怕了,他说房地产界思想太统一,他说他经历过思想统一的年代,那非常不好,后果很严重。 
    “中国房地产总公司”现象只能证明一点,那就是开发商们全被资本附体,满脑袋里只有赚钱,没有理想、没有责任、没有长期可持续性的远见。 
    ○  伙伴:房地产食肉群体 
    要干大事业,没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是不行的。紧紧团结在开发商周围的人,就是一帮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猛士。这支食肉队伍,有高瞻远瞩的学者专家,他们只为开发商说话;有无冕之王的“少良知”记者,每一条房地产新闻背后,都寄托着开发商的目的;有全城的美女才子,他们的才华和美颜,都是摆平购房者的专用武器;还有深谙心理战的销售代理公司,他们懂得如何让消费者舒舒服服地掏大钱。 
    这支队伍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食肉动物,不是食素动物。我所认识的属于这个群落最底端的几个售楼小姐,脑袋里天天想的是如何将奥托换成波罗,而那是很多行业的小老板都暂时不能去奢求的。 
    只要这些“伙伴”还是喜欢嗜血吃肉,这对于房地产商来说就是个好消息,人心没有散,队伍很好带。 
    ○  武器:垄断优势 
    房地产业表面上有竞争,其实在“总公司”的思想统一下,在一支共同的队伍帮助下,实质上早就形成了内在的垄断。在第一章里,我们详细论述了开发商是如何运用销售控制和信息控制这两个武器形成集团垄断地位的,这里就不再叙述了。正是因为有垄断武器,开发商们才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无事生非,煽风点火,拿着鸡毛当令箭,一切事件信手拈来,都可以转瞬之间变成涨价的根由和说辞。 
    与这个装备优良、组织智商极高、行为统一的开发商集团相比较,购房者团体数量再多,也不过是一盘散沙。开发商集团一发招,连政府机构都难以抵挡。闹着玩式地吹一吹气球又算得了什么? 
第二部分
“忽悠”――宣传的帽子戏法(1)
    著名喜剧小品大腕赵本山、范伟等人上演的“大忽悠”系列,曾经赢得了观众无数的掌声。“大忽悠”能把好腿好脚的人给忽悠“瘸”了,让他买了一副“拐杖”,能把一个正常人给忽悠“傻了”,让他坐上了轮椅……这只不过是舞台上的笑料,现实生活中,房地产商玩的更加邪乎,他们将一帮猴精的购房者忽悠的神魂颠倒,而他们全部的道具,不过是一顶顶魔术般的“帽子戏法”而已。 
    “帽子戏法”本是一种简单的魔术游戏,不间断地从帽子里变出东西来,让观众觉得这顶帽子很神奇。后来,这个词语被足球借用了去,说的是某双脚有如魔力相助,一场进球三个以上。 
    在房地产宣传中,每个楼盘都戴着一顶帽子,虽然这个帽子实际上不会变出任何东西来,但是开发商会将这顶帽子描述得很神奇。神奇到让购房者可以不管项目环肥燕瘦,一律觉得它是百年不遇,完美得不可复加,是超人和幸福的化身,一旦错过,必将后悔终身。这就是房地产的“帽子戏法”。 
    这顶帽子,其实就是房地产宣传的“概念”。概念本来是个好东西,它所描述的境界本应该是项目的理想,换句话说,概念只能用在有理想的项目上。就像艺术家们戴一顶别致的鸭舌帽显得很自然,很有品位;但是,收破烂的人也戴一顶这样的帽子,冒充艺术家,就显得不伦不类很不协调。相应的,小姐淑女们戴的贝雷帽让一个半老徐娘的大妈来戴,多少也会让人觉得神经兮兮。 
    在房地产项目的宣传中,无论项目该不该戴帽子、戴多大的帽子、戴什么样的帽子,房地产商一律不予理会,先买回一大堆漂亮的帽子再说,每个楼盘一顶。开发商的目的很明确,帽子是有魔力的,可以将购房者带入头晕目眩的催眠状态,失去理智,你说5000就5000吧,你说1万就1万吧,哭着喊着要买,从而达到了自己忽悠的目的。 
    笔者最近见过最不知所云的大帽子,是成都某楼盘项目,推出的核心概念是“来自花园国度”。“花园国度”无疑是听上去就很性感的帽子,购房者一入耳,就很容易坠入“一只小蜜蜂啊,飞到花丛中啊”的美好生活联想,这样,开发商就可以按照心意来赚钱了。可是,当你问他们此“花园国度”乃哪方圣土时,他们答曰:“新加坡。”你差不多要晕倒了吧!新加坡的环境虽好(为了维护街道的干净,政府甚至禁止销售口香糖),但是,那种让人头晕的高楼大厦和火爆鱿鱼的气温,实在是离“花园丛中”的生活感受相差十万八千里,人居环境甚至比不上中国大部分城市,如果真的要建新加坡城,那么只能修建密度高得让人有恶心感的大厦了。 
    在给项目戴帽子的人看来,这些都无所谓,因为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去过新加坡,没见过的东西是最神秘的,是最好施展营销技巧的,这一关就这么糊弄过去了。如果再问:“为什么说是来自新加坡呢?”答曰:“投资商是新加坡的。”再接着问:“那开发商、设计规划商、建筑商又是哪里的呢?”答曰:“成都的。”再次晕倒――剩下的就不用再问了。 
    按照这套说辞的逻辑,生活在“东方伊甸园”(此为成都政府目前城市推广的定位)的成都人就该忍俊不禁,“伊甸园”无论如何也比“花园国度”更加牛B,所以,这些“伊甸园”的居民,当然没有必要自降身价去住低若干档次的“花园国度”。话虽这么说,但有几个购房者会去真正思考这些“帽子概念”的真义和逻辑呢? 
    以上是楼盘帽子戏法的一个案例,而忽悠现象在房地产宣传中无处不在。被忽悠的多了,发现其套路也不过十数来招,通常离不开“CBD核心区”、“河居生活”、“城市未来”、“欧美生活”、“上风上水”之类。虽然戴帽子的楼盘多,但帽子就是这么几顶。 
    ○  “CBD”核心区帽子 
    “CBD”一定是很吓人的大帽子,其中文全称是“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别的不说,就“中央”和“商务”两个词语,就足以丢翻任何中国人。人们习惯将“中央”两个字和权威的“党中央”联系在一起,“商务”则与“十亿人民九亿商”的快速赚钱相联系。但是,“CBD”的中央,只是地理上的集中概念,相当于“湖中央”、“岛中央”之类。“商务”就不需要多说了,那是祖上务农的新新城市人口追求的方向和理想。 
    既然“CBD”帽子如此性感,当然可以像西装一样在中国大地流行开来。“CBD”的流行爆发力,从北京、上海、广州引出,跨越纵深的西部省会城市,蔓延到达十多万人口的小城市,比老太太唱《东风破》现象还令人失语。 
    “CBD”帽子为什么广泛流行?除了这个词语本身的杀伤力外,还在于中国城市的布局和“CBD”长得很像――都是中心。中国的大部分城市是按照同心圆的模式规划的,往往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共用一个中心,如果不信的话,你可以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最繁华的区域,发现由政府机构、商业机构、文化机构三者组成的“中央地带”。而有“CBD”的国外城市,这些中心往往是分开的,商业区里极少有政府机构,更难见到三者同时“扎堆”的现象。而中国真正有“CBD”的,也不过两三个城市,其他的贴牌行为只能是“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洋为中用的“CBD”概念,其实传达的就是城市核心区的概念,光是这一点,就足以打动大多数消费者买单。可是开发商处心积虑地偏要去描述“纯种CBD”的商业意境,浪费若干广告费不说,还让购房者坠入云里雾里。 
第二部分
“忽悠”――宣传的帽子戏法(2)
    开发商们并没有或装着没有发现自己出了“衣不合体、不伦不类”的洋相,反而进一步开发出“泛CBD”、“后CBD”、“CBD的核心区”、“CBD边缘区”,乃至“中央生活区”、“中央休闲区”之类的概念外延。玩笑越开越大,连上帝都忍俊不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