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

第47章


只有将自己从事一项活动的效果和其 
他人从事同样活动的效果作比较才能察知自己是否具备优势。市场提供了鉴 
别比较优势的客观标准。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由于成本比较低,收效比较 
大,从而能赚钱,这就证明他在这方面具备比较优势。前面提到的修理自行 
车师傅,十几年的经验已稳固地培养起他的比较优势。最近我在北京的一个 
朋友办了一家“综合贸易商行”,我问他做什么生意,他说不一定,只要有 
机会什么生意都做。这说明他没有培养起比较优势。我估计,除非几年之间 
他能发现并培养起自己的比较优势,否则到头来难免关门大吉。许多准备下 
海的朋友都有类似的问题,他们放弃了自己从事多年的业务,要下海赚钱, 
以为只要肯下海,赚钱就不成问题。他们不懂得市场的基础是优势的交换。 
一个人如果没有别的优势但拥有一笔钱,这也可以成为他的优势,譬如他用 
钱聘请专家开办专业化生产工厂。一般来说,个人很少拥有可以办厂的大笔 
资金,资金是靠筹集来的。所以筹集资金的能力是个人的优势所在,而这种 
能力的基础是信用和企业经营能力。很多骗子给人以信用和能力的假象,从 
而骗钱集资。 
    各人用自己的优势在市场中交换,会发生供应和需求是否匹配的问题。 
举例说,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人群中有音乐才能或者有音乐抱负的人超过 
了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结果将有一些可能成为音乐家的人不能得到机会 
发挥。所幸人的才能有相当程度的可塑性,而且比较优势有强弱之分。市场 
的价格信号可以精确地鉴别出一个人的优势有多大。歌星有世界级、国家级、 
地方级、卡拉 OK 级,这些都不是自封的,而是市场鉴别的结果。仔细想起来, 
这是一件令人叫绝的平衡,人们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消费爱好,各人有千差 
万别的天赋秉份,市场通过价格信号使每人都能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整个 
社会处于最佳地利用它所具备的人力资源的状态。显然,这不是“服从领导 
安排”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能实现的。 
    小结:市场培育了各人的相对优势,提供全社会一切成员都能利用的优势机会。优势是通过比 
较而体现的,并用价格信号准确地传达给社会中各个成员。市场实现了各种专长的精细的供需平衡。 
                      44.囚犯难题和市场规则 
    在结束这本书的时候,我想结合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从 
对比美国和中国的市场出发,提出一点希望。 
    市场以交换活动为其核心,抽去了交换就不再有市场。交换是双方出于 
自利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它不需要任何一方牺牲自己的利益,因此是极其 
顺乎自然的。那么建立市场制度似乎不应有什么困难了。然而回顾人类历史 
的发展才知道,市场制度的建立历尽了艰难险阻。它主要的障碍来自两方面。 
首先是人与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权势的不平等,阻碍了平等自愿的交换。 
我国近年来收购农产品时给农民打白条,其根本原因是农民社会地位的不平 
等。如果一个人可以用他的权势去侵占他人的财富,他何必再去交换呢?而 
且权势可以致富的话,人人都会去争夺权势,而不会去从事生产和交换。自 
从阶级社会出现之后的几千年内,争权势成为社会骚动的主要根源。只是英 
国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后,人和人平等的观念才逐渐确立。近半个世纪 
以来,人权观念发展为一个更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体系,法律必须建立在人权 
的基础上。无怪乎当今一切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无例外地都有较完善的人 
权法治。 
    市场制度建设中的第二个障碍是市场规则难以被确立。交换有交换的规 
则,在交换深入到包括商品和劳务的经济领域的一切活动中去时,需要建立 
越来越复杂的商业和信用规则。遵守这些规则却不是浅近的自利目标所能保 
证的,相反,它需要道德的自我约束,而且这种道德和传统道德不完全相同。 
在调整传统道德使其适应市场制度时,很容易走偏。一种偏向是完全放弃了 
传统道德,物欲无限制地膨胀。当这种偏向受批评时,又容易跑到另一极端, 
即固守旧道德,抵制一切道德观念的调整。 
    从人权法治和市场规则两方面看,美国是一个充分成熟了的市场经济国 
家。但翻开美国历史就可以知道,美国取得今天的成就曾付出过高昂的代价。 
许多人看过美国电影的西部片,那就是描写社会秩序极其混乱,只有枪杆子 
才有发言权的背景下所发生的故事。美国原先是一个允许奴隶制存在的国 
家,最大的一次内战——南北战争就是为了废除奴隶制而引发的。而黑人地 
位平等被普遍承认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的事。如果我们对于建立市场经济 
的艰巨性认识不足,很可能会延误我国的发展。最近报纸电视报道各级政府 
领导对如何建立市场经济的看法时,多半只有一句话:解放思想。解放思想 
固然不错,这意味着要从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准备接受新观念。但这 
只是破,还没有谈到立。究竟应该立什么?我认为就是上面谈到的人权法治 
和市场规则这两点。前一点不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关于后一点,可从一个极 
为有名的模型“囚犯难题”说起。 
    有一个富人在家中被谋杀,他的财产被盗。警方在侦讯中抓到两名嫌疑 
犯某甲和某乙,在他们家中搜出了被盗的财物。但他们否认杀人,声称他们 
先已发现富人被杀,进屋顺手牵羊偷了一些东西。于是警方在将甲乙隔离的 
情况下分别对他们说:因为偷东西已有确凿证据,这将被判刑一年;如果拒 
不坦白杀人而被另一方检举,则将被判刑 30 年;如果坦白杀了人将判刑 10 
年;此时如果检举他人,另一方抵赖的话,则可受奖无罪释放。试问在这种 
情况下,甲乙二人将会作出什么选择。这就是著名的“囚犯难题”,或“囚 
犯两难选择”。 
    他们各有两种选择:否认杀人或承认合伙杀人。最好的结局是双方都否 
认杀人,大家都判 1 年监禁的偷窃罪。但由于二人在隔离情况下不能串供, 
万一被对方出卖,对方可获无罪释放的宽大处理,自己则被从严判处 30 年徒 
刑。所以还不如承认杀人,被判 10 年徒刑的风险小,而且如果对方不承认的 
话还可得到无罪释放的宽大处理。换言之,对甲而言,在乙承认杀人的条件 
下,自己也承认(判 10 年)比不承认(判 30 年)更合算;在乙不承认杀人 
的条件下,自己承认(无罪释放),也比自己不承认(判 1 年)更合算。所 
以最合理的选择是承认杀人。同样的分析也适用于乙。因此最后的结果必是 
双方都承认杀人,各被判 10 年。原本对双方最有利的结局(都不承认杀人, 
各被判 1 年)却不会出现。这个结果与他们是否真的杀了人无关,他们即使 
从未杀人,也会做出承认杀人的选择。“文革”中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 
策之所以能使一大批人承认自己的“罪行”,其奥妙即在于此。 
    囚犯难题具有极深刻的含意,它解释了何以短视地以利益为目标将导致 
对大家都不利的结局。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可以举出许多类似的例子。例如 
政府三令五申不许国有企业乱发奖金。但对于某一特定企业而言,不论其它 
企业是否乱发奖金,自己多发一点奖金总比少发有利。当每个企业部这样想 
时,必定导致一切企业都乱发奖金,其结果是对一切人都不利的通货膨胀。 
类似的一个例子是逃税。人人都希望有良好的治安,方便的道路交通,而这 
些都要花钱。钱从何来?从税收来。可是人人都希望别人付税,自己则搭便 
车。不论别人是否逃税,自己逃税总比不逃税合算,结果是政府流失大量税 
款。实际上这已是既成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 
中占的比例已降低了一半。这些例子与囚犯难题仅有一个不同点。囚犯难题 
只涉及两个人,如果这种情况重复出现,甲乙二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 
选择承认杀人改为不承认,处境就可改善。而后面的两个例子涉及到几十万 
个国有企业和上亿个纳税人,他们之中的任一个改变决策丝毫无助于督促别 
的企业和个人也跟着改变决策。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理解囚犯难题,它实质上对道德的本质作出了深刻的 
说明。一般人对道德的理解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保证别人的利益。这种对道 
德的理解的根本弱点是没有注意到,自己又是别人的别人,而且别人也是他 
自己。因此从社会的整体来看,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是讲不通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