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第29章


问其术,秘不肯言。或云,以市渠之小红虫饲凡鱼,百日皆然,初白如银,次渐黄,久则金矣。未暇验其信否也。又别有雪质而黑章,的若漆,曰玳瑁鱼,文采尤可观。逆曦之归蜀,汲湖水浮载,凡三巨艘以从,诡形瑰丽,不止二种,惟杭人能饵蓄之,亦挟以自随。余考苏子美诗曰,松桥扣金鲫,竟日独迟留。东坡诗亦曰,我识南屏金鲫鱼。则承平时盖已有之,特不若今之盛多耳。”宋彭乘《续墨客挥犀》也有一段纪载:“西湖南屏山兴教寺池,有鲫鱼十余尾,皆金色,道人斋余争倚槛投饼饵为戏。东坡习西湖久,故写于诗词耳。”清朱彝尊《曝书亭集》里说:“南屏山在兴教寺后,……又有鱼池。故东坡居士访南屏臻师诗: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俯槛散斋余。今壑庵前池尚存,疑即种金鱼旧迹。”这样看起来,宋初在西湖兴教寺的臻师可能是养金鱼的第一人。
     
    板桥三娘子
     
    唐代孙的《幻异志》里有板桥三娘子故事,是唐代中西交通史方面一段有趣的资料。原文如下:“唐汴州西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者,不知何从来,寡居年三十余,无男女亦无亲属,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然而家甚富贵,多有驴畜来往,公私车乘有不逮者,辄贱其估以济之,人皆谓之有道,故远近行旅多归之。元和中,许州客赵季和,将诣东都,过是宿焉。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据便榻,季和后至,得最深处一榻,榻邻比主人房壁。既而三娘子供给诸客甚厚,夜深致酒,与诸客会饮极欢。季和素不饮酒,亦预言笑。至二更许,诸客醉倦各就寝。三娘子归室,闭关息烛。人皆熟睡,惟季和转展不寐,隔壁闻三娘子悉若动物之声,偶然隙中窥之,即见三娘子向覆器下,取烛挑明之,后于巾箱中取一副耒耜,并一木牛,一木偶人,各大六七寸,置于灶前,含水之,二物便行走,木人则牵牛驾耒耜,遂耕床前一席地,来去数出,又于箱中取出一裹荞麦子,授于木人种之,须臾生花发麦熟,令木人收割,持践可得七八分,又安置小磨子成面讫,却收木人子于箱中,即取面作烧饼数枚。有顷鸡鸣,诸客欲发,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诸客点心。季和心动,遽辞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乃见诸客围床食烧饼,未尽,忽一时踣地作驴鸣,须臾皆变驴矣,三娘子尽驱入店后,而尽没其货财。季和亦不告于人。后月余日,季和自东都回,将至板桥店,预作荞麦烧饼,大小如前。既至复宿焉。三娘欢悦如初。其夕更无他客,主人供待愈厚。夜深殷勤问所欲,季和曰,明晨发,请随事点心,三娘子曰,此事无疑,但请稳便。半夜后,季和窥见之,一依前所为。天明,三娘子具盘食果实烧饼数枚于盘中,讫,更取他物,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季和将发就食,谓三娘子曰,适会某自有烧饼,请撒去主人者,留待宾客。即取己者食之。方食次,三娘子送茶出来。季和曰,请主人尝客一片烧饼,乃拣所易者与之。才入口,三娘据地作驴声,即立变为驴,甚壮健。季和即乘之发,兼尽收木人耒耜木牛等,然不得其术,试之不成。季和乘策所变驴,周行他处,未尝阻失,日行百里。后四年乘入关,至华岳关东五六里路傍,见一老人拍手大笑曰,板桥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因捉驴谓季和曰,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可怜许请从此放之。老人乃从驴口鼻边,以两手擘开,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复旧身,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这段人变驴的故事来源大概是近东一带。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修纪》卷十里纪载,有一个埃雅岛(Aeaea)的巫女竭吉(Circe)能把人变成猪,当时奥德修的一群伙伴路过那里,竭吉也是用麦面烧饼款待他们,他们吃完,就都变了猪。公元二世纪又有一部阿蒲留斯(Apuleius)所写的小说《变形记》,其中讲一个巫女能把人变成驴。阿蒲留斯是北非地方的人,他的将人变驴的故事应该是非洲东岸一带流行的传说。唐宋时代的板桥是海舶商贾所聚的要镇,北宋时曾设市舶司。所以这段故事大概是外国商人带过来的,加上我们的人名,便成为中国故事了。
     
    薛平贵故事的来源
     
    我国民间传说的薛乎贵故事来源很早,过去人一般认为是由薛仁贵的故事演变出来的,元曲里就有《薛仁贵衣锦荣归》,但是正史里并没有薛仁贵衣锦荣归的故事,可见原来还是民间传说。其事既不出正史而附会到唐代,而且提到西凉,所以故事又可能是唐宋时西北边疆传过来的。在德国著名的格林兄弟的童话里,有一个非常相象的故事名为《熊皮》。故事说有一个军士,非常贫困,他遇到一个妖人,给了他一张熊皮,叫他七年不得沐浴修饰,此后便可赢得极大财富,终身无忧。这军士后来到一人家,当地有三姊妹均甚美貌,大姊二姊都嫌他丑陋,惟有三妹愿意嫁给他。结婚后,熊皮军士将一枚指环剖分为二,以一半交给他妻子作为凭证,又去漫游西方。他的妻子穿上敝衣,任凭她两位姊姊嗤笑。她守节数年,七年期限满了,那名为“熊皮”的军士衣锦荣归,她们都认不出他来。他取出指环,认了他的妻子,大姊二姊羞愧而死。这个故事显然同我们的薛平贵以及王家三位姑娘,金川、银川和宝川的传说是极为相象的。格林兄弟的童话都是从古老的日耳曼民间传说中搜集来的。当然我们可以说,世界各民族有许多非常相似的民间传说故事,并不一定都来自一个共同来源。但一件有趣的事就是“熊皮”这个称号在古代日耳曼或北欧语中的发音Se Bjrn Kuid,  同中文的“薛平贵”非常接近,会不会是同一个名子的转译呢?这当然只是一个假设,但是古代西域交通,尤其是在唐宋时期,通过回鹘人和其他民族的媒介,是相当频繁的,中国和欧洲的民间传说来自同一来源也不是绝不可能的事。
    《酉阳杂俎》里的英雄降龙故事
     
    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还有一段英雄降龙故事如下:“古龟兹国王阿主儿者,有神异力,能降伏毒龙。时有贾人买市人金银宝货,至夜中,钱并化为炭,境内数百家皆失金宝。王有男先出家,成阿罗汉果,王问之,罗汉曰,此龙所为,龙居北山,其头若虎,今在某处眠耳。王乃易衣持剑,默出至龙所,见龙卧,将欲斩之。因曰,吾斩寐龙,谁知吾有神力?遂叱龙,龙惊起,化为狮子,王即乘其上。龙怒作雷声,腾空至城北二十里。王谓龙曰,尔不降,当断尔头。龙惧王神力,乃作人语曰,勿杀我,我当与王乘,欲有所向,随心即至。王许之。后常乘龙而行。”
    龟兹今库车地,古代西域大国,当北道要冲,初役属匈奴,后役属突厥,唐代安西都护府也在这里。龙所居的北山应即是著名的白山。《新唐书·龟兹传》云:“北倚阿羯田山(Aktakh),亦曰白山,常有火。”《水经》引道安《西域记》云:“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这也就是突厥的金山。后魏太武帝灭北凉时,相传有阿史那以五百家奔金山,为蠕蠕铁工。阿史那就是后日突厥的祖先。希腊史称此山为Ektel,释其意为金。按今日土耳其文称铁为Utulu,大概是同一字。因火山而附会出喷火毒龙的传说,金宝化为炭的传说大概也因此山产炭用以冶铁的事实而来。
    我认为这一段故事即是西方尼别龙(Nibelung)故事的来源。这里降龙的王即是西方传说里的英雄Sigurd。王降龙时易衣持剑,暗示着某种神异的衣和剑,在西方日耳曼史诗里也有神衣Tarnkaphe和神剑Balmungo的传说。据西方学者考证,西方的尼别龙传说本于匈奴王阿提拉的故事,加以附会。这个王的名字在古日耳曼传说里作Etzil,同这里王名阿主儿正合。匈奴王阿提拉相传有战神所赐的宝剑,这也同史诗里所说相同。汉末北匈奴残部居龟兹,地方数千里,即今库车北金山一带。突厥的始祖相传在公元五世纪初奔金山。阿史那与Etzil音近,时间也和匈奴王Attila相同。也许所谓突厥祖先阿史那本无此人,而是出于匈奴王阿提拉的传说,因为突厥本是匈奴的遗裔。
杨宪益
应用压倒理论
《访美掠影》之一
    我这次去美国访问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我感到最苦恼的是我碰到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里许多我不熟悉、不好理解的新名词。这是我和西方学术界长期隔离的结果,我跟不上他们在这三十多年里的变化。我要和他们交流,那就必须弄清楚这些新名词,这却不是这一个月蜻蜒点水式的访问所能做到的。如果对这些新名词不搞清楚,谈话也只能平行前进,流而不交。幸亏我见到了不少熟人,他们知道我的底细,我向他们请教一些基本概念并不致见怪。我也不肯放过这些机会,老老实实说清楚那些字眼我不懂,请他们指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