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水和洛水是两条自西向东流淌的河流,也是黄河的重要支流。
在即将达到黄河的时候,两条河流汇集成一条,就是伊洛河,然后汇入黄河。
洛阳旧城,离两河交汇处还有几十里的距离。
新都自然不能放在旧城,这样工程量太大,光拆迁就需要数月时间。
在经过实地考察,征求了多方意见之后,新城放在了更靠近两河交汇的地方。
但这也意味着,夹角用地不够。
“根据景恪的建议,新都要以容纳百万人为标准建设。”
“还要预留出足够宽敞的街道,和宽松的生活空间,占地太大了。”
“两河之间的土地,宽度不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作监的官吏实地勘探之后,提出了一个方案,新都将横跨伊水。”
“新都的主体和皇城在两河之间,四分之一在伊水的北面。”
“这么做的好处有四个,其一,更容易从伊水获得水源。”
“其二,交通方便,漕运船只可以直接从伊水进入外城。”
“其三,若未来需要拓宽城池,城北还有大片土地可以使用。”
“其四,伊水北面的那四分之一城池,可以作为商业区使用。”
商业区人员混杂不好管理,伊水就是天然的隔离带。
一旦那里出了乱子,只需要封锁伊水,就能切断其和主城区的联系。
当然,并不是说主城区不能经商,而是规模不一样。
伊水以北的部分,是大型商业区。
主城区的商业规模较小,也不集中。
皇宫在主城区的正中心。
“容纳百万人的都城,面积实在太大了。”
“为了方便管理,我计划以皇宫为中心画一个井字。”
“皇宫就在井的中心,周围的八个区域,分为八个坊。”
“以高墙将八坊隔开,白天坊门大开,任由大家出入。”
“晚上宵禁,或者遇到紧急情况,就关闭坊门切断相互之间的联系。”
在某些时候,这些高墙也可以起到防御作用。
这些坊和唐长安城的坊不同。
唐长安城的坊比较小,偌大的长安城总共被划分成了一百零八坊。
优点是便于管理,缺点是太封闭了,不利于交流。
从宋朝开始就已经不设坊了,百姓居住在同一道城墙内。
这也和宋朝发达的商业有关。
应天城也有坊这个单位,但更类似于前世的城区,是完全开放式的,没有城墙阻隔。
朱标弄出来的这个坊,虽然有高墙分隔,但面积太大了。
新都城的规模比唐长安城还要大,仅仅是主体部分,就和唐长安城差不多了。
这么大的区域,划分成九个部分,单个的面积可谓是非常庞大了。
住个十来万人,完全没有问题。
所以,虽然也是坊,却并不封闭。
朱元璋对这个设计就非常满意:“商业区被伊水隔开,主城区分坊治理。”
“好好好,此法甚好,标儿你的这个设计,比咱想的还要好。”
陈景恪自然也没有意见,在没有‘天眼系统’的情况下,分区确实是最简单也最实用的管理办法。
否则这么多人挤在一道城墙里,会带来多少混乱,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
朱雄英更是兴奋不已,这就是他未来新家啊。
真恨不得一夜之间就将它建成了。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四条贯穿全城的人工渠,方便百姓用水。
陈景恪比较关注的下水道工程,也设计了出来。
污水直接排出城外,不用担心便溺遍地,把新都变成屎城。
其实他这个担心有点多余,自从沤肥技术成熟,便溺物就成了宝贝。
这还是个很抢手的生意,一般人都插不进手。
就以应天城为例,据说整个城的排泄物,都被几个背景神秘的大户给垄断了。
他们会派人,挨家挨户免费帮人清理此物,然后统一运出城外沤肥。
肥料可以自用,也可以卖给别的种田大户,堪称暴利。
不过即便如此,下水道也是一项重要的设施。
有它没它,完全是两个样子。
接下来朱标又介绍了皇城。
不得不说的是,前世朱元璋设计的南京故宫,影响了后世明清两朝的宫廷建筑。
这一世,朱标也没能摆脱老朱的影响。
洛阳宫在总体上和应天皇城相似,只是细节上略有不同。
对于皇城设计,陈景恪能插手的不多,他只提出了一个创意。
地龙。
也是暖气管道。
北方的冬天可是很冷的,没这玩意儿日子不好过。
古代没有加压泵,没办法弄出覆盖整个皇城的暖气系统。
不过问题不大,可以分开设计,每一座宫殿都有一套独立的暖气系统。
新都的建设,可不只是皇城本身,还包括周围的关隘。
洛阳周围是有天险的,但因为地位下降,这些关隘大多都弃置不用了。
现在也要全部重新修筑,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强化。
还有粮仓,作为京都必须储备有足够的粮食。
粮仓选址建设也非常重要。
朱标仅仅是介绍,就用了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
可以想象涉及到的环节有多少。
反过来说,这座新都城的设计堪称完美。
朱元璋大为满意,当即就拍板,开建。
也就在这时,陈景恪拿出了一样‘黑科技’。
混凝土,俗称水泥。
尽管早就知道他手里还有宝贝,可当听到水泥这种东西时,朱元璋还是忍不住感到震惊:
“你是说,用粘土、铁矿石、石灰石、石膏,磨成粉掺在一起,加水就能凝固成石头一样?”
陈景恪完全能理解他的心情,这玩意儿堪称战争利器。
平地造一座坚城,能直接改变战争态势。
“用瓷器陶器的碎片、矿渣也可以,只要比例对,加水搅拌就能凝固成石头。”
“如果加适量的沙子和碎石子,效果会更好。”
朱元璋什么都没说,立即找人弄来所需之物,在皇宫内亲自做了试验。
几天后,看着凝固成一团的水泥疙瘩,朱元璋激动不已。
抽出佩剑重重砍了一剑,‘咔’碎屑四溅。
“不如石头硬,但也不遑多让。”
“好,这混凝土实乃国之利器也。”
朱标也非常高兴:“有了此物,修建新都的成本就能降低好几成,速度也能加快数倍。”
“景恪又立一大功矣。”
朱元璋点点头,然后不满的道:“你别夸他,这小子藏了一肚子好东西,磨磨唧唧的不肯拿出来。”
“还大功,咱都恨不得打他一顿。”
陈景恪嘿嘿一笑,并没有将这话当真。
老朱这个人,有时候很傲娇,明明想夸人非要反着说。
“混凝土抗拉抗弯性比较差,浇筑时可以在里面加入竹筋,以增加韧性。”
竹筋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前世有一座大楼,就是用竹子为筋,历经百年而不倒。
最后还是因为年代太久远,才被拆掉了。
拆掉后露出来的竹条,依然保持着足够的韧性。
明朝的建筑普遍不高,城墙也就十米出头,用竹筋完全没有问题。
这时,朱雄英围着那个水泥疙瘩转了好几圈,然后摸着下巴说道:
“用这玩意儿在草原上修几座城池,北元人还不哭死。”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不愧是咱的乖孙,和咱想到一块去了。”
“现在北元人也学聪明了,咱们大军出击,他们就迁走避而不战。”
“如果大军太过深入,他们就派兵袭扰粮道。”
“等咱们大军撤退,他们就赶着牛羊回来继续生活。”
“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咱们空耗人力物力,却毫无所获。”
“有了城池就不一样了,咱们的大军可以和钉子一样钉在当地。”
“咱倒要看看,他们准备如何破这一局。”
朱标也很赞同,说道:“有了此法,处处都是天险啊。”
“只是可惜,混凝土的生产方法没有办法保密,容易为敌人获取。”
陈景恪笑道:“殿下无需担心,水泥只是死物罢了,在会用的人手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况且,我大明军队纵横天下,坚城要塞都不知道攻下来了多少座,再多几座又能如何。”
朱标失笑道:“确实如此,倒是我有些小气了。”
朱元璋笑道:“现在咱大明唯一的敌人,就是北元。”
“他们就算获得了制作之法也没用,草原上可找不到这么多材料。”
“再说,咱巴不得他们修城呢。”
“修了城他们就不舍的走了,只能留下和咱们正面作战。”
“这样反倒是好办了。”
中原王朝和草原游牧民族作战,最大的问题不是打不过,而是找不到人在哪。
伱主动出击,人家四散躲避。
你撤退人家就聚集起来攻打你。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陛下,有了水泥筑城,我倒是有个不错的对付北元人的办法。”
朱元璋立即就来了精神,问道:“什么办法?”
朱标和朱雄英也好奇的围了过来。
陈景恪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画了起来:
“将草原分成一个个的格子,让归顺的北元部落,居住在这些格子里,不允许擅自离开。”
“朝廷在靠近河流的地方,修筑城池派遣官员,就近管理这些部落。”
“还可以迁徙汉人,在城池周围居住开垦农田……”
朱元璋思索道:“办法是不错,可也等于是让北元部落,获得了休养生息的空间。”
“一旦他们壮大,就有联合起来反叛的危险。”
陈景恪说道:“陛下考虑的甚是,不过也能解决。”
“分拆,朝廷规定每个部落的人口上限,人数超过了就分拆。”
“将拆出来的人,迁到远远的地方定居。”
“让他们一辈子,都无法联系到原来的部落。”
朱雄英插话道:“还可以将他们迁到大明腹地,和汉人混居。”
“说汉话,写汉字,穿汉衣……用不了多少年,就能被同化。”
朱元璋大喜:“好,格子安置加分拆之法一出,北元将再不复为祸矣。”
朱标想的更多,说道:“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草原隐患,有可能要在大明手里,彻底解决了。”
眼见这个法子或许可行,几人都变得非常兴奋。
围在一起商量更多的细节。
很快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方案。
当然了,事情肯定不会那么简单。
在敌人的腹心之地修筑城池,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
要做到万无一失,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不过这些细节问题,自然由专门的人去设计完善。
最后,朱元璋说道:“此法暂时保密,不要泄露出去。”
“等这次的革新完成之后,再着手实施。”
众人都知道事情的轻重,纷纷点头。
朱标又在应天呆了几天,了解了变革的进程之后,就再次离京前往洛阳。
本来他是想多呆一段时间的。
现在材料还没有到位,洛阳那边还在平整土地。
新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正式动工,他去了也没用。
有了混凝土情况就不一样了,很多材料都需要调整。
比如糯米的需求量就降到了最低。
古代为了保证城墙的质量,会用糯米汤当粘合剂。
该说不说,这玩意儿确实好用。
缺点是代价太大了。
糯米的产量本就低,修城墙的用量又大。
仅仅是这一项,就占据了总投入的很大一部分。
关键是粮食宝贵,修城多用一点,百姓就少吃一点。
说城墙是用钱堆起来的,一点都不夸张。
而现在有了混凝土,糯米基本可以省下来了。
朱标离开之后,陈景恪和朱雄英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白天学习处理政务,晚上回家做总结。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陈景恪终于将《洪武算经》检查完毕。
没有任何问题。
他长出了口气,终于完事儿了。
之后就将书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早就知道此事,并没有多说什么,直接下旨刊印五千册发行天下。
在变法的大背景下,《洪武算经》的成书,并未引起什么动静。
毕竟只是一本算书而已,不被重视很正常。
除了陈景恪,此时还没有人意识到,这本书在科学界意味着什么。
算经的事正式告一段落,陈景恪也轻松了许多。
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去学习政务。
然而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毛骧入宫密奏:“臣已查到证据,李善长乃胡惟庸同谋。”
(本章完)
小说推荐
- 大唐从挽救长孙皇后开始
- 【曾用名《盛世华唐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皇后长孙氏病危,群医束手无策 恰在此时,隐居太白山的神医孙思邈回长安给新收的徒儿申请度牒 李世民大喜,请孙思邈入宫诊治“神医,此病你能救否“不能,但我徒儿能“不知贵徒在哪里“他,就在宫外 老书《文唐》二百四十万字,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去瞅瞅 作者:见月明所写的《大唐
- 穿越架空见月明连载中
- 最新章:0438 荣耀而归3
-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 万历四十七年,辽东天变,大厦渐倾 盛世的武功渐渐远去,羁縻政策的恶果吞噬一切 边军急剧膨胀,财政入不敷出 江南繁花似锦,北地暗流涌动 阁臣言路如水火,党争腐败愈演愈烈 朱翊钧、朱由校、朱由检、方从哲、魏忠贤、杨镐、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王在晋、孙承宗、袁崇焕、熊廷弼、徐光启、袁可立、杨鹤
- 穿越架空梦吴越连载中
- 最新章:第八百四十七章 全面战争之帝国的毁灭
- 挽明从海岛开始
- 南明永历元年,清军南下福建,攻入郑成功的老家安平。一名后世的灵魂来到这个时代,成为郑成功的弟弟郑袭 原主在郑成功死后,与郑经争夺延平王位失败而被迫降清。这一世,誓死不降 看试手,补天裂。PS:本书又名《明郑万年,海陆双修,陆地种田、海洋种田,陆战,海战都会有,欢迎品读 作者:燕南少侠所写的《挽明从海
- 穿越架空燕南少侠连载中
- 最新章:第三十三章 守株待兔
- 挽明:从在野侯爵开始
- 网文填坑节来袭,独家番外连载爆更,大佬包场免费看。后世称呼他为 晚明横空出世的勇者,17世纪的东方战神 皇太极听闻头痛欲裂,黎塞留高呼不可战胜 魏忠贤的合伙人,李定国的提携者,宋应星的培育者 新百家复兴的主导者,全世界大学的构建者 佛罗伦萨因他再度文艺璀璨,塞维利亚为其运送黄金白银 打赢东方三十年战
- 穿越架空雪豹导弹连载中
- 最新章:完本感言
- 我!大明正统嫡孙
- 网文填坑节来袭,独家番外连载爆更,大佬包场免费看。穿越成为大明皇孙朱允熥 明明自己是正统嫡孙,却被朱允炆抢了皇位,结果朱允炆屁股还没坐热,又被朱棣给推翻了 朱允熥很不理解,你说好好的一家人,何必为了皇位而大打出手?不如这样,给我个面子,都别争了,这皇位我替你们坐着 你说我不配“我,朱允熥!大明正统嫡
- 穿越架空保温杯泡泡连载中
- 最新章:第26章、允熥殿下在作死?
- 玄学小祖宗,我有五个顶流侄孙孙
- 【三岁半+玄学小祖宗+团宠+娃综,1v1全甜爽文 谈蔚兮第一天下山,就被自己黑红影帝侄孙孙带进亲子综艺 看着哇哇哭成一片的小朋友,她对着摄像头满脸写着救救我吖救救我吖 一听是因为下雨导致春游取消,小事儿。她随意地掐了个诀,瞬间乌云退散云开日出 网友:立玄学人设最容易塌!慢慢地随着巧合越来越多,网友纷
- 都市言情郁南栀连载中
- 最新章:第101章:古镜
- 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
- 崇祯结局一条绳,瞻基守成斗蛐蛐。赵九称臣擅长跑,高粱河畔有车神 玄宗荔枝败家子,世民女婿遍天下。皇叔奔波爱蹦迪,祖龙只恨死太早 宝玉巨婴长不大,女儿国里逞英豪。虎啸龙吟惊天地,万古长青照汗青 既然你们都不行,那就我来改天命!逆天改命,从拯救大明开始。PS:书友群:499189519 作者:上善若无水
- 穿越架空上善若无水连载中
- 最新章:第七百二十六章 望王成龙
- 从赘婿开始拯救大明帝国
- 下载客户端,查看完整作品简介 作者:帅气书生本尊所写的《从赘婿开始拯救大明帝国》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穿越架空帅气书生本尊连载中
- 最新章:第39章 威力比想象中的还要大
- 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 洪武二十五年,朱英来大明第十年,于西域创下偌大基业 燕王府中,朱英和后世永乐大帝朱棣相谈正欢 时日四月二十五,大明太子朱标薨 朱英随朱棣南下京师吊唁 朱棣:可恶至极!没想到竟是本王亲手送他上位 朱元璋:老四是个好孩子,把大孙给咱送来了 朱英:日月光辉之下,皆我大明江山 作者:执笔见春秋所写的《大明皇
- 穿越架空执笔见春秋连载中
- 最新章:第761章:老爷子的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