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巨人默多克

第42章


  《金融时报》正在进行重大的变革,变成了风格全新的报纸。与瓦平一样,《金融时报》也是直接由文字编辑和广告编辑排版,但是,巴洛夫说:“我不打算去瓦平,而且强烈地反对去瓦平。”他和默多克对着于,与工会达成了协议。而工会方面由于刚刚被默多克打击了一下,也做出了些让步。
  1987年,皮尔森公司的股票在上扬。有人传言说,默多克在悄悄地购买。确实如此,而且到星期一,9月21日,他所拥有的股份达到了4.9%,这是最高限。根据法律,超过了这个界限,必须要申报,以便让公众了解。就在第二天,新闻国际公司实施了突然袭击,它花掉了1.61亿英镑,获得了1750万股的股票,从而使默多克所持有的股票比重达到了13.5%。新闻公司的一个发言人说,新闻公司打算同皮尔森公司进行合作,而不是企图收购整个公司。巴洛夫认为默多克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是喜欢积极地干预。皮尔森则表示难以与他进行合作。
  默多克突然袭击的消息,带来了小小的恐慌,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厌恶。工党简直是被吓呆了。该党负责贸易和工业的发言人布莱恩·古尔德告诉政府说,如果默多克提出要收购报纸,无论价钱多少,都必须要提交给政府的“垄断与兼并委员会”进行审核。
  马克斯韦尔最近又遭受了挫折。他想得到美国的出版商哈克特·布拉斯·伊万诺维奇公司,但是失败了。这时也急忙赶来,威胁要加入竞争。
  但是,如果马克斯韦尔真的要参加角逐,默多克将会撤回他的许诺,也许真会这样做。情况已经很清楚了,默多克希望他将皮尔森公司拽着,这样默多克就可以容易地控制着《金融时报》了。
  瓦平已经改变了英国所有报纸集团的财政状况。这些报纸的实际价值要比市场上所显示的要高,这与它们的美国对手的情况恰恰相反,在美国,报纸和电视台出售的价格是收益率的许多倍,比英国的高出许多。默多克把《金融时报》看作是一项潜在的绝好的资产。他相信这个公司的资源应当是非常出色的。他想把《金融时报》变成《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公司真正的竞争对手。
  理查德·萨拉森公开地阐述了这种观点。他说,《金融时报》的经验,它的专业水平和数据库,对于英国企业走向全球市场是非常有利的。“我们拥有全球性的经销网络,我们可以发展一个全球性的业务。”“默多克的打算是往上走。”马克斯·牛顿后来说,默多克不打算要求《金融时报》太多,他仅仅是想得到它在美国的出版权。10月1日,默多克出去与洛德·布莱肯汉吃饭。这两个人不大可能是一对,他们的出身背景很相像,但是,布莱肯汉似乎很满足于他目前的地位,他受到人们的尊敬,领导着一些名门望族高质量的业务,准备平静地度过这个世纪。而默多克却总是企图将自己描绘成英国正统势力的敌人。他喜欢变革,喜欢那种激动人心的变革。
  布莱肯汉告诉默多克:“增加股份是不受欢迎的。”而皮尔森公司也不打算与任何一个股东过于亲密。默多克说,他把自己当作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者,并希望支持整个报纸的管理部门。他只是想得到一个意向性的建议,就是相互合作。
  伦敦的这些事情传到了美国。安东尼·刘易斯在《纽约时报》上宣称,《金融时报》是一份独立的报纸,而默多克的名字与“无耻的新闻界”是同义词。他引用了刚刚从《星期日泰晤士报》辞职的著名专栏作家彼得·詹金斯的话,说他看到了“多么好的报纸,一度独立的精神”。他还大加评论默多克对撒切尔夫人的支持。刘易斯说,那些相信新闻自由的人应当支持皮尔森公司。
  默多克的报纸对这些批评进行了反击。《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主编安德鲁·尼尔指出,彼得·詹金斯曾经被允许刊登反对撤切尔夫人的观点,而且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人遇到过被干预的情况。
  整个1987至1988年冬天,人们仍然在谈论默多克的打算。这时,一个幽灵出现在瓦平,那就是马克斯韦尔。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现象,使一些人确信,默多克正在准备将《泰晤士报》卖给马克斯韦尔,以使他自己能够自由地,无所顾忌地购买《金融时报》。新闻国际公司拒绝了这种说法,它说《泰晤士报》是不会出卖的。
  1988年年初,皮尔森公司宣布它准备购买法国著名的《金融日报》。但是,法国政府提出反对,理由是默多克会在该报持有股份。皮尔森公司同样还购人了康拉德·布莱克公司,它是《电讯报》的新老板,并持有加拿大的报纸《金融邮报》25%的股份。这些购买行动冲淡了默多克在皮尔森公司中的股份。
  到了这时,英国政府似乎改变了原来的立场,它坚持认为,默多克无论购买什么都要经过审查。默多克本人从阿斯平通过电话告诉《金融时报》说,他不大可能会收买《金融时报》。然而,他也向皮尔森公司提出警告说,如果他们仍然对他持有敌意的话,他们也有可能把他确实变成一个对手。
  新闻公司集团所持有的皮尔森公司的股票中,大部分是掌握在其子公司新闻国际公司之手,其余的控制在新闻出版公司的手里。它是在百慕大注册的一家公司,其百分之百的股份是被新闻公司集团内部的公司所拥有的。1988年2月,默多克减少了它的股份,通过发行价值1.47亿美元的优先股份,筹集了新的资本,同时也使自己所控制的股权比重,减少到了20.5%。他可以随时将皮尔森公司的股票兑换掉,这样就减轻了压力。他准备以最小的代价迎接皮尔森公司的挑战。
  1988年4月,默多克与洛德·布莱肯汉举行了第二次会谈。这次,默多克说他期望建立一种各持一半股份的伙伴关系。他说,《金融时报》应当在美国每天出售20万份。而现在只有可怜巴巴的1.7万份。它在亚洲的销售量更惨,只有4500份。
  此时,默多克信心十足,他急于在迅速发展中的信息服务领域有更大的发言权。他计划买下澳大利亚联合出版社,这家出版社持有路透社的13.5%的股份。他如果控制了该出版社,就可以把这些股份加到新闻公司的帐上。这样,默多克就成了路透社最大的股东。如果该计划能够成功,默多克就可以将《金融时报》的内容放在路透社的全球网络上。“人们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在计算机屏幕上看报纸。”但是,皮尔森公司组成了更大的联盟来对付他。这样又拖了两年,默多克决定卖掉他所持有的股份。他终于让步了。
  1989年,一场足球惨案给瓦平的《太阳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到瓦平来访问的人,在走出瓦平工厂第16层楼的电梯时,映人眼帘的是一个牌子:“你现在进入了太阳乡村。”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一座真正的“金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座”金矿”是默多克在1969年“发现”的。
  批评默多克的人常说他有野心,说他至少要成为一个像他父亲一样伟大的报人,能够办出色的报纸,当出色的记者。
  在他的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里也有一些泛泛的平庸之辈。然而,《太阳报》是天才点拨过的报纸。无论是在商业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它都汇集了老诺斯克利弗的天才和凯思的精神,它将这二者集于一身。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太阳报》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英语报纸。它每天都弄出大量的新闻来。尽管这些新闻中有许多不堪人目,但这就是它的风格。
  《太阳报》的主编是加尔文·麦克肯兹。在80年代,麦克肯兹使自己得到了默多克的赏识。在默多克的眼里。《太阳报》的地位可以和《澳大利亚人报》相提并论,他也感到这份报纸的经营状况不错,并非常满意。麦克肯兹对他的老板也是百依百顺,在他看来,默多克“在半个小时里做的事让其他人一整天也敞不到”,简直和孙悟空这个“猴精”一样。
  直到80年代末,英国成立了一个“新闻委员会”负责监督英国新闻界的行为。这个委员会是《太阳报》新闻渠道的保证。但许多人指控《太阳报》,其中包括伊丽莎白女王。而最成功的是流行歌星约翰·伊尔顿,他起诉《太阳报》并获得了150万英镑的赔偿,这在英国是一项记录。
  有人认为麦克肯兹是一个蠢才,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天才,也有人认为他二者都是。与默多克一样,他对“读者”有近乎超人的理解。他对读者群的理解与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一样,是“沉默的多数”。麦克肯兹,也只有麦克肯兹,理解读者的口味、期望、担忧,他是伟大的鉴赏家。
  作为主编,他非常在行,这一点与他的老板默多克一样。麦克肯兹对同性恋者没有一丝一毫的同情心。
  到了1990年,当艾滋病对同性恋者的传播危险变得越来越广泛时,“新闻委员会”曾经指责过《太阳报》,因为这家报纸误导大众。而麦克肯兹的直觉告诉他,读者们想要的是性、丑闻、电视肥皂剧和皇室的内幕,他不想去“教育”读者。他的公式中没有其他什么特别的东西。他却时常地教育他的记者们,不要在意用粗俗的语言来写作。
  除同性恋外,麦克肯兹的另外一个目标是工党和贸易联盟,他对它们毫不留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