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巨人默多克

第43章


皇室同样也常常受到粗鲁地对待。确实,默多克在英国的报纸从来都没有善意地对待皇室,其他的报纸也差不多。
  有时,麦克肯兹甚至比默多克走得还要远,但这也是出于他自己的天性。他喜欢默多克性格中从他外祖父格林那里继承下来的“嗜赌”的一面,这一点与在纽约的史蒂夫·登莱维相差不多。麦克肯兹也知道默多克喜欢他“嗜赌”这一点。
  麦克肯兹发现瓦平确实是一个好地方。在这里再也听不到印刷工人拒绝印刷的要求。新的技术的使用,对于他这样的“把关”的人来说,非常容易地修改报纸的版面、稿件的内容。他的新办公室和其他的办公室,编辑部的负责人都有这样的口号:“快、准。”
  几年来,在麦克肯兹的苦心经营和指导下,《太阳报》逐渐赶上了《世界新闻报》,并削弱了它在英国作为首屈一指的流行报纸的地位,尽力展示了名人的性秘密,这是发行量很大的“原料”,但同样也冒有很大的风险。在1987年,也就是这两家报纸转移到瓦平的第二年,他们面对了总共55起法律诉讼案件。在被人们称为“无赖新闻界”,《卫报》的定义是“私人调查和娼妇之间”时,《世界新闻报》依然是最职业化的,但《太阳报》逐渐地进入了角色,变得很在行。它的一大进步要归功于温迪·亨利,她是麦克肯兹的一个很有个性的编辑。
  默多克似乎对他的报纸目前的这种办报思想和路子感到满意。1987年8月的一大,他曾经鼓励并奖励了亨利,当时她还只有30岁,他提拔她担任《世界新闻报》的主编。亨利不只是对明星们的性生活感兴趣,几乎所有的其他各种隐秘的消息也都符合她的口味。默多克的一些好友中有人向他指控,《世界新闻报》走得太远了。甚至默多克本人也让亨利考虑是否将口味多少提高一点儿,但亨利拒绝了。在她担任主编的15个月时间里,报纸的发行量增加了40万份。但1988年的12月,默多克让她离开了。离开默多克后,亨利到了罗伯特·马克斯韦尔的一家星期日报《人民报》,但她过于低俗的风格始终没有改变,最终马克斯韦尔也解雇了她。
  麦克肯兹多少扭转了这种状况。1988年12月,英国流行歌星约翰·伊尔顿指控国际新闻公司说他是一个同性恋者。默多克本人未被卷人此事,毫无疑问,罪过要归咎于他所宠爱的编辑。
  在英国,有300多个议员表示支持就隐私权的问题制定一项立法,限制这类小报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
  《太阳报》曾经以大字标题在头版刊登“伊尔顿的故事”,这段插曲引起了一场官司,使新闻公司花去了150万英镑作为法律赔偿。
  官司没有对麦克肯兹产生影响。这个案子完结后不久,麦克肯兹就将他的手下召集到他自己的办公室里,问他们对过圣诞节有什么好的想法。
  默多克的观点却极富有挑战性。曾经一个美国记者向默多克询问有关《太阳报》的专门披露敏感问题的事,他说:“英国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落伍,但它的影响还在。”
  对《太阳报》的攻击越来越多。1989年4月,有95个足球球迷死于谢菲尔德的海瑟堡足球场,是因拥挤而混乱致死。当时人们将这一场灾难归咎于南约克郡的警察,认为他们没有控制好球场的秩序。麦克肯兹的《太阳报》一直是为警察说好话的,它将过失归罪于球迷自己,说他们是足球流氓、垃圾、野兽。《太阳报》在头版刊出一篇题目为《真相》的报道,是这样写的:
  “当救援人员试图抢救海瑟堡灾难的受害者时,醉醺醺的利物浦球迷野蛮地攻击他
  们,这场事件发生在昨晚。警察、消防人员和医护人员遭到人群中的恶棍们的踢打,一些
  坏蛋甚至还翻弄那些受伤的球迷的衣袋..”
  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太阳报》所说的这些是真的,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为这样的指控出来作证。
  在利物浦,《太阳报》的声誉一落千丈,几乎元人问津,它的报道对受害者构成了伤害。“新闻委员会”很快就追究此事,这一次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默多克在公开场合下,对他的报纸有关海瑟堡事件的报道表示了“深深的遗憾”。麦克肯兹则在电台采访中表示,头版的报道只是我个人的决定,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
  第十四章 美国媒体大战
  娱乐和电子媒体比新闻和出版更为重要
  进军好莱坞颇费周折
  默多克这样的“新人”受到了不公正的惩罚
  参仪员肯尼迪成为《纽约邮报》的终结者
  周“正统势力”的敌人之间的战斗是无休止的
  成也阿斯平败也阿斯平,夺目的阿斯平
  赌徒默多克和“大使”瓦尔特两个报业巨人为握手
  如果只有一个默多克,有好瞧的了
  70年代默多克在美国报界站稳脚跟,之后他渴望开拓更宏大的事业。在一个新的10年来临之际,默多克在美国开始他最为雄心勃勃的进军电影业的构想,以求从根本上改变他的集团的性质。
  默多克长期以来一直对电影业感兴趣。
  1980年他和澳大利亚影视业企业家罗伯特·斯蒂格伍德建立了一个合资企业。这个企业最初的雄伟目标是年产三部故事片。这个计划未能如愿,但那个企业的确拍摄了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加里波利》,这部由彼得·韦尔导演的影片取材于默多克的父亲凯思爵士60多年前作为记者所报道的那场战争。鲜为人知的是,1981年默多克还曾筹资,打算购买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股权。这家电影厂是在50年前由传奇式的制片人达里尔·扎纳克创建的。默多克未得以出价投标。当他看到丹佛石油商马文·戴维斯和雄心勃勃的纽约商人马克·里奇联手,用7.22亿美元收购20世纪福克斯公司时,他只好望洋兴叹。他认为这个出价太高了。
  1983年默多克前往好莱坞,当时他正计划推出斯凯班德卫星广播公司。最初的计划是开设5个频道,其中两个是电影频道,另外3个频道播放美国有线电视上最成功的节目。默多克和以往一样,对这个项目极度乐观,尽管此项目带有巨大的冒险性。1983年9月,他对《华盛顿邮报》说:“结果要么是一片狼藉的战场,要么是一场漂亮仗。”
  要使这个项目上马,默多克必须确保能得到稳定的节目来源,尤其是电影。电视、广播台伴随着有线电视革命,如而后春笋般地在美国大量出现,随之出现的是对影视产品的激烈竞争。电影厂深知自己处于卖方市场的优势地位,对后来者是毫不同情的,有了这些问题,加之当时电视卫星技术的局限,最终使斯凯班德计划搁浅。失败是成功之母,默多克从中明白了,如果他打算在美国电视业发展,就必须确保有可靠的节目来源。
  默多克仍然没有忘怀20世纪福克斯公司,并一直注视着它的一举一动。此时该公司所有人里奇和戴维斯都陷入困境。马克·里奇和税务官发生重大争执。他为躲避国内收入署的追查,准备逃离美国去瑞士。由于急需现金,1984年里奇被迫将他在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一半股份以1.16亿美元的低价卖给了戴维斯。因此戴维斯取得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全部股权,但这却为其财源增添了一大负担。当时,他的石油生意也吃紧。20世纪福克斯公司也是人不敷出,这便使戴维斯本来的经济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20世纪福克斯公司是好莱坞最不景气的电影厂之一,截至1984年8月的12个月中共亏损9000万美元。因而它极度需要出产多部《星球大战》这样的大片来拯救自己。
  1985年初,默多克宣布他以2.5亿美元盘人20世纪福克斯公司一半的股权,成为了马文·戴维斯在这个电影厂中的合伙人。尽管这个价钱高于里奇前一年的压价出售,但比起里奇和戴维斯在1981年购人这家电影厂时所付的金额要少得多,默多克对此笔交易非常满意。
  20世纪福克斯公司有一个巨大的电影档案馆,那里除了《星球大战》等系列片外,还有像《多利,你好》这样的电影。默多克在美国的电视计划搁浅后,正在欧洲开有线电视之先河,建立一个设在伦敦的电视台天际广播公司。这便使电影档案馆特别具有吸引力,它是一个巨大片源。这也许是默多克一直关注该电影公司的主要原因。
  到了80年代中期,娱乐已经是美国产业中的第二大出口行业,仅次于航天。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加强了美国娱乐产品的威力,最初是照片,然后随之而来的是幻灯片、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VCRS、卫星广播、更多的电影和电视,这些产品攻占了大部分的世界娱乐市场。确实,国际文化的象征再也不是英国莎土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而是美国的好莱坞。
  娱乐业成为全球性的产业之一,与其他的国际性产品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汉堡包等一样无所不在。其创造的音乐和偶像,从披头士乐队到迈克尔·杰克逊,从太空行走者到印地安那琼斯,都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的拥戴者。而所有这些偶像大多是来自于美国。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所评论的,美国在娱乐方面的影响,如同沙特阿拉伯在石油中的地位,而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是最大的“喷泉”,娱乐业的中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