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凶残VS狂暴狞猛

第149章


今年在校研究生数量为110.5万。研究生招生的数量,是大学当局最喜欢的数字之一,因为这个数字,不仅代表着学校的规模,还标志着学校的档次,标志着学校在整个的官方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
  几乎任何一个大学的负责人,在对外介绍自己大学的时候,都会如数家珍地列举自己的学校有多少个博士点,多少个硕士点,多少个一级学科(表明可以自己设置博士点),多少个重点学科(表明可以增加能带博士的教授名额),他们不仅在国内如此炫耀,到了国外也这样夸耀,全然不担心人家笑话,说明这些“点”以及相关的研究生数量的多寡,作为一种政绩观念,已经深入我们的大学当家人的骨髓。同样,对于那些档次低一些的大学而言,有硕士点是上了一个台阶的标志,如果连博士点都有了,那么学校的校长,大可以告慰自己的祖宗了,下一步,就该争取一级学科和重点学科了,有了这个资格,或者说上了这个台阶,就可以放手大招特招研究生了,也意味着,学校里所有的教授,在名片上都可以印上“博士生导师”五个字,这在中国大学里,意味着最高的荣誉。
  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各个大学如此痴迷于各种“点”和一级学科与重点学科的评审,每到评审时节,大家各显神通,跑部钱进,甚至上级下死命令,不惜代价,也要拿到。害得教育部每年强调要严控审批博士点和硕士点,但是“点”还是不可遏制地增加。也就是说,各个学校,对于研究生扩招,甚至比本专科学生的扩招,还要有积极性。学校和老师有积极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也很有积极性,由于扩招,本科生太多,社会评价贬值,于是大家升一级,竞相考研,对于很多人来说,实际上是把研究生当成了过去的本科。
  研究生数量以每年25%以上的增幅增加,即使学校的基础很好,也难以承受,更何况,我们的大学经过“文革”的长期破坏,在大幅度扩招之前,还没有恢复元气,而扩招带来的大学合并、盲目扩张等结构性问题,事实上又加重了大学的内伤,即便没有目前高校系统那种华而不实的指标评价体系,大学都很难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研究生培养的“土法炼钢”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研究生培养,制度化程度就不高,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所谓的严进宽出制,只要考进来,差不多都能毕业,而且是按学制时间毕业,博士生三年,硕士生三年或者两年,如果哪个导师胆敢给他的学生论文枪毙了的话,多半会引起轩然大波,即便只是让学生延期毕业,学校方面也不鼓励,博士生只要过了三年,学校就不再提供住宿。
  在西方发达国家,博士生资格考试,一般要布置上百本书,在这些书中随意出题,考试要经过几个环节,一考要经过十几个小时,考出来,学生就像脱层皮,然而,在我们这里的某些学校,这个取得博士候选人资格的关键环节,几乎变成师生之间互相吹捧的联欢,学生一点压力都没有。硕士研究生有的学校两年,有的学校三年,但是无论两年三年,都要求交论文,三年制的学生交论文,时间还勉强够,两年制也交,明显时间不够,但学校也没有相应的对策,反正都得走程序,论文质量保证不了,就没有人管了。
  最可恶的是,几乎每个大学,都要求研究生(有的只要求博士生)毕业之前,要交两篇核心期刊论文,否则不许答辩,在如此短短时间内(一般都是两三年),即使是学术上很有积累的人,写出合格的论文,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何况这些学生,多数是学术上的新手,写不出来,就只好抄,学术期刊,为了迎合学生的这种需要,也大开方便之门,收费发表,只要交足了钱,就能发表,期刊个个养得肥肥的。其实,学校的这种无理要求,无非是发动群众“土法炼钢”,利用学生增加本学校的论文发表数量。
  不用问,研究生教育出问题,带研究生的导师,责任也相当大。说起来,我们的大学都在鼓吹培养大师,但是实际上大家只热衷于盖大楼,别说大师,连“中师”、“小师”也没有。严格地说,现在合格的导师很少,多半属于这样几种类型,一是老板型,学生招进来,就拿他当雇工;一是放羊型,学生招进来,不闻不问,到毕业也见不到几面;一是护犊型,对学生不错,只是学业上的指导有限,不许别人批评自己的学生,论文无论好坏,都不能说。当然,也存在综合型的,即上述毛病都有者。
  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学,都不可能在如此短短时间内,培养出能够适应我们扩招需求的导师来,除非我们大规模引进,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学掏空。严酷的现实是,现在的大学体制,凡是认真老实做学问的人,往往被边缘化,活跃在上面的教授们,即使从前做过学问,现在也不做了,出国多,开会多,成果也多,但垃圾更多。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大学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已经处在信用破产的边缘,只是因为国人中的多数没有这个条件去用脚投票,但是多数的研究生,在心里和嘴上已经给我们的高等教育投了否定票。
    -GOD- 转 明星图片事件:爱,偏见与与宽容
      更新时间:2008-7-12 16:56:37 本章字数:1987
  
  明星图片事件:爱,偏见与与宽容
  刘松萝
  在明星图片泄漏事件中有一个无可怀疑的道理:这是他们私人的事情,他们不应该为此受到巨大的压力。同时,大众也有评价的权利,包括道德上的评价。
  有些达人站出来维护明星们的权利,当然有合理的一面。在这一事件中,他们表现出对道德问题和私人问题的冷静态度,把私德与公德区分开来,把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和其他权益放到了首要的地位。
  当然,不同的意见也是存在的。虽然说一件事是一件事,公众还是会把达人们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做出一些比较。如果一个人以前对弱者和穷人过于冷漠,现在又对强者面临的麻烦过分的关心,这种片面的爱有可能被认为是巴结和逢迎。至于那些夸张的言辞以及对大众的指责,多少有些追星的意味。
  公众的反响中有不冷静地方,有些甚至可以归结为达人所不喜欢的民粹倾向。我想说的是,那些希望对社会施加影响的人,应该了解公众的看法,分析其中合理与不合理的部分,以便在以后有的放矢。
  有些人的不满情绪,大致有以下的原因:
  对于公平的要求。虽然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是现在能够采用的最好的经济模式,贫富悬殊的问题却是客观的存在,而且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随着生活负担的加重,不少人费尽辛劳却无法获得体面的生存。有些人看到唱歌跳舞的明星轻松地成为巨富,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
  有些明星的所得超过了他们的能力和贡献。香港和大陆的演艺市场或多或少有畸形的一面,有些明星及其背后的演艺公司利用媒体和广告的力量建立了某种霸权。这种霸权不但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而且降低了演艺界的整体水平。有些获得巨额收入的人们,演艺水平甚至在平均线以下。不仅如此,大陆的评论家们常常以类似追星者的口吻说话,直接或者间接地成为商业运作的一部分。在至少表面上与图片事件有些接近的张钰女士“揭露”潜规则的事件中,有影响力的人不但没有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还有人以道德的名义对她加以贬斥。这里把揭露加上引号,只是为了客观地描述。
  当然,嫉妒和偷窥都是人性的弱点。我不赞成放大这样的负面心理,但在研究的时候应该看到社会的现实,建议采取改进的措施。还要指出的是,嫉妒是人性的弱点,追星中盲目和疯狂的崇拜也是人性的弱点。
  谈到道德评价,这里面有虚伪的地方,也有合理的部分。我们处在一个解放的时代,也是放纵的时代。我们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处于罗马帝国灭亡之前的放纵之中,真的很难下结论。现在,虚伪已经是一个底线。有些事情私下可以做,在公开的场合又被否定,已经是无奈的选择。近年来,随着“真小人比伪君子好”成为真理,无耻已经铺天盖地了。至少可以这样说,无耻并不比虚伪更好。当公众还想做出道德评价的时候,精英要感到欣慰。如果大众变得无耻和无畏,精英就成为真正的弱势群体了。
  如果我们反对虚伪的话,那就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变成道德的典范。把一个人抬高到不适当的高度,最终会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更何况我们远不是皎皎者。从事写作、创作和表演的人,通常充满了激情与活力,有些人甚至激情四射。过于循规蹈矩的人,恐怕只能从事考据和评论的工作。这样的激情虽然与个人私生活不一定是一回事,虽然创作者也没有理由过于浪漫,规律还是存在的。为了商业的需要把明星与美德联系在一起,是在和自己过不去,是头脑在发热。因此,公众人物对于无法背负的道德负担,一定要坚决和及时地卸载。
  除了呼吁公众对卷入事件的明星保持宽容之外,热爱明星的达人们还应该提供一些忠告。应该说,社会也有宽容的一面,否则借绯闻提高知名度的游戏就不会一再上演,并且屡试不爽了。记得杨澜女士在采访黄霑先生的时候,谈到明星的非婚生女儿问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