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实的蒋介石

第31章


凡为中华人民血气之伦,当以此奋勉。"18日,蒋介石在汉口,听到日本人在租界鸣炮奏乐,庆祝占领东北,蒋介石受到极大刺激,在日记中表示,期望能于1942年以前,"在中正手中报复国仇,湔雪此无上之耻辱。"⑤这些,都反映了蒋介石思想中确有捍卫东北主权的一面。但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一施压,中日两国形势一紧张,他又软弱、动摇。1933年4月3日,他回忆1929年的旧事时写道:
民国十八年,明知应与俄复交,而老朽阻碍。倭寇欲东三省之商租权,余欲以此而暂缓其侵略野心,老朽目短,无识如番人,强持反对。及至苏俄进攻吉林,张氏屈服,则倭寇野心益炽,致成今日内外交迫之局。及至胡朽事出,宋子文弄权,国益纷乱,是皆余自无主宰之所致也,何怨何尤,惟自承当耳。①
从这页日记看,蒋在1931年1月拒绝荒木提出的在东三省的"商租权"后,至1933年4月,又有所动摇。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这次动摇为时短暂。蒋介石写下上述日记之后的第22天,他就又"研究对倭战略",认为"与倭决最后之胜负,惟在时间之持久耳"。②
日本侵占东北,特别是扶植溥仪成立所谓"满洲国"后,曾多次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通过谈判解决有关问题,但蒋介石大都拒绝不谈。其原因,在于蒋认为这种谈判只能使中国"丧权辱国",不如不谈;即使谈判成功了,日本政府并没有控制、约束其军方的能力,谈了也等于白谈。③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蒋介石认为"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决心应战。他预估:再有两年时间,将可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十年后,不只收复东北全境,而且可以收回台湾,扶持朝鲜独立,自信必"由我而完成"!④8月5日,胡适和陶希圣联名给蒋介石上条陈,主张放弃东三省,承认"满洲国",以此换得日本让步,从根本上调整两国关系。蒋介石即表示:日本没有信义,"以为局部的解决,就可以永久平安无事,是绝不可能,绝对做不到的。"⑤次年2月2日,他在日记本中写道:如去年乘国内统一,对倭形势较优之时,急谋解决东北问题,或割让,或策封保留宗主权,而不出于承认形式,非特势所不能,即使解决一时,以彼倭少壮派军人之侵略思想,与其政府之不能控制,不能守信,则一二年间仍必向关内侵占,绝非根本解决之道也。"①此后,蒋介石在3月22日、23日的日记中都写过类似的话。一言之不足而反复言之,这就说明,在国民党内部,持此说者非止一人。当时,蒋介石正筹备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蒋在提前写作的演讲要旨中写道:"和战问题,降不如战,败不如亡。若我不降,则我无义务,而责任在敌,否则敌得全权,而我全责。民不成民,国不成国,则存不如亡也。"并说:"敌国政府,无权失信。若我放弃东北,徒长敌寇侵略之野心,永无和平之一日。"②当年9月18日是东北沦陷的第七个年头,蒋介石自我反省云:"收复失土,痛雪国耻,全在一身,能不自强乎?"③
第59节: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5)
不过,蒋介石虽然希望收复东北,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他又不准备,甚至反对采用战争的手段。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演说中,他说:""兵凶战危",古人常说"不得已而用之"。凡是真正懂得军事的人,一定不愿轻于作战,尤其自本党当政以来,一向以和平为职志,决不愿轻启战争,这是一定的道理。"话题转回现实之后,蒋介石表示:"我们这几年,一方面抱定保持我独立生存的决心,同时对于和平,始终为最大的努力,也不但是东北问题,就是其他中日之间的悬案,我也常常表示,只要经过正当、合法的外交方式,只要无害于中国国家的独立生存,我都可以负责解决。其理由就是保持和平为我们固有的理想,所以百事应着眼于民族久远的利害,而不在乎计较一时的恩怨得失。"④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标示国民党转变政策、确立抗战建国方针的会议,但是,即使在这时,蒋介石对解决东北问题的底牌也仍然是"经过正当、合法的外交方式"。
1939年1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发表演讲《外交趋势与抗战前途》,将这一解决东北问题的"底牌"表达得更明确:一方面,他坚决表示:"外蒙有自治之可能,而满洲完全是中国人,绝对不能独立。"接着,他解释"抗战到底"之"底"时说:
我们要解释"到底"两字的意义,先要检讨这回抗战起头是在什么地方,才可以得到结论。我们这次抗战是起于卢沟桥事变。凡是一种战争,要有目的,要有限度的。
如果随便瞎撞,会使国家民族自趋灭亡。我们这次抗战的目的,当然是要恢复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和日本开始谈判,假使能够恢复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可以开始谈判,以外交的方法,解决东北问题……若在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没有恢复,即与日本谈判,便是我们最大的失败。……这是我抵抗的机会,也是我们不能不抵抗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无论如何只有和他拼命。……若恢复了平津,我们再不以外交政治的方法与日本谈判,也是自趋灭亡之道。①
在这一段演讲中,"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仍然是与日本谈判的条件和前提。如前述,在特定条件下,这一主张有其正确的、策略性的一面,是一个有利于中国而不利于日本的方案。但是,蒋介石将收回东北的希望只寄托在"外交的方法",说什么"若恢复了平津,我们再不以外交的方法与日本谈判,也是自趋灭亡之道",这就有问题了。外交的方法,谈判的方法,可以是方法之一,但是,要让日本侵略者将已经进口的肥肉吐出来,在一般的状况下,"外交的办法"难于济事。因此,还必须准备另一手,即武力收复,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东北。然而,在蒋介石看来,这就是"自取灭亡之道"。显然,这是危言耸听。此事说明,自卢沟桥事变起,全面抗战爆发已经一年半,但蒋介石的对日恐惧症仍然很严重,对将抗日武装斗争进行到底,既缺乏信心,也缺乏决心,反映出蒋介石在对日斗争中特殊的软弱性。
蒋介石对"抗战到底"之"底"所作的新解释
如前述,将"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作为中日谈判的先决条件是可以的,但是,作为"抗战到底"之"底"则不妥。蒋介石不久改正了这一错误。
1939年7月7日,蒋介石发表《抗战建国二周年纪念告日本民众书》,指责日本侵略中国,抢夺中国东北领土,建立伪满洲国等行为:"把一大群人看成奴隶了,反要说是给了自由;把中国一部分领土占据了,反要说是建立了独立国。"①同日,蒋介石发表《告世界友邦书》,指出"今日国际间一切无法律、无秩序之无政府状态,实由1931年之九一八,日本强占我东北四省始作之俑所造成"。文告表示:"在敌人未澈底放弃其侵略政策以前,我国抗战,无论遭受如何牺牲与痛苦,决不有所反顾或中止也。"②这里"抗战到底"之"底"就被说成日本"彻底放弃其侵略政策",较之"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前进了。
当年11月18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上发表讲话,批判国民党内要求变更抗战建国方针,及早结束对日战争的错误思想。他说:"如果我们国家民族一天没有得到独立自由平等,抗战就一天不能停止,而我们的牺牲奋斗和努力,也就一刻不容松懈,更丝毫不容有徘徊观望、半途而废的心理,幻想苟且和平!否则抗战失败,国家灭亡,我们就作了中华民族千古的罪人!所以现在如有人以为敌人已无法进犯,他的侵略之技已穷,我们可以乘此机会与他讲和,或者以为友邦都不可靠,不如自己早些设法和平,这就是陷入与汪精卫同样错误危险的心理。"蒋介石主张:"一面坚持抗战,一面抓紧建国,再要埋头苦干三五年,非获得彻底的胜利和成功,使敌人根本放弃其侵略政策,决不能停战言和。"
第60节: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6)
讲话中,蒋介石对抗战到底之"底"作了新的解释。他说:
所谓"抗战到底"究竟是怎么讲呢?我们抗战的目的,如何乃能达成?我们抗战的目的,率而言之,就是要与欧洲战争-世界战争同时结束,亦即是中日问题要与世界问题同时解决。我在五中全会说明抗战到底,要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是根据以中国为基准的说法。若以整个国际范围来论断中日战争的归趋,就一定要坚持到世界战争同时结束,乃有真正的解决。
他强调:"如果那一个国家想单独调停或想藉此谋他一国的利益,不论出于何种方式,结果都必然失败。"①这里,蒋介石所说中国"抗战到底"的"底"就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合起来,扩大了视野,提升了要求,因而纠正了前说的错误。
蒋介石的这一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蒋介石早就认为,中日战争是国际问题,它的解决也有赖于国际形势的变化。1938年5月26日日记云:"不能引起世界大战,恐不易使倭国失败也。"②7月27日自记云:"中倭战事问题,实为国际问题,非有国际干涉,共同解决,则决不能了结。否则,直接讲和,则中国危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