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实的蒋介石

第32章


③当时,蒋介石已在研究,如欧洲战争爆发,则中国将与英、法、俄共同作战。日记云:"速谋与英、法、俄进行共同作战之计划,以期中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又云:"向英、法政府恳切商谈,使国际盟约中之制裁条款为有效条款,藉以号召多数国家共同制裁,且须同样运用于欧亚三洲之战争。"①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同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这一形势使蕴藏于蒋介石心中的期待成为现实,因此,他才能在五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战争联系起来,并对中国抗战目标作了修正和提升。
"最大之成功"与"最小限度之成功"
欧战的爆发燃起了蒋介石的希望,使他敢于公开倡言,中国"抗战到底"之"底"与世界战争之"底"同步,但是,欧战最初并不顺利,法军和英军相继战败。1940年6月,法国向德国投降,英军撤出欧洲大陆。同月,法国宣布封闭滇越铁路。7月,英日之间达成妥协,宣布封锁滇缅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道先后断绝。苏俄则因准备对德国作战,拒绝对中国的进一步援助。在此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继续对日本采取战与和的两手策略,同时相应地将抗战目标区分为"最大之成功"与"最小限度之成功"两种类型。
当年8月,日军积极谋划南侵,向东南亚进军,力图结束对华战事。在这一形势下,蒋介石曾准备利用时机,争取与日本实现于中国相对有利的谈判。同月,在蒋介石指导下,张群、张季鸾与陈布雷等起草过一份《处理敌我关系之基本纲领》,中云:
最大之成功为完全战胜,收回被占领掠夺之一切,不惟廓清关内,并收复东北失土;最小限之成功,则为收复七七事变以来被占领之土地,完全规复东北失地以外全国行政之完整,而东北问题,另案解决之。以上两义,前者战胜之表现,后者则为胜败不分,以媾和为利益时之绝对的要求。
关于"最小限度之成功",《纲领》提出:"满洲伪国"的土地,"被日本侵占已久","在我国不能用兵力收回之过渡期间",可以"扶助溥仪之伪政府,第一步使取得满洲内政上自治之政权,使该地汉、满、蒙人民先脱离被占领地人民之境遇,第二步,与溥仪直接协商,先求得一过渡的解决之办法",最后与蒙古等地一样,作为"联邦之一,完全复归于中国"。
《纲领》又将东北问题的解决分为甲案与乙案:
东北问题:1.甲案,现在不提,战后另作交涉。2.乙案。现时先取得一种谅解,约期交涉。关于此点,我方又分两案:(1)要求日本承认我国在东北之主权,而中国承认东北之自治。我中央派驻满指导长官一人,常驻长春,代表中央,但不干预其通常施政。(2)要求日本先行改革满洲制度,使溥仪之政府确有施政用人之自由,废除日籍官吏制度,还政东北人民。此项改革完成之后,我中央得与溥仪之政府直接协商以求东北悬案之解决。
在此项协商开始以前,中日可订临时办法,以便利关内外人民之交通与经商。我方尤当注意要求日本善遇我东北同胞,废弃九一八以来仇视、贱视我人民之政策。
第61节: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7)
蒋介石等估计,和日本谈判时,日本可能提出承认"满洲国"时,《纲领》强调:"我国应声明不能承认。""东北问题,须待和平完全恢复后另案交涉,现在不能提议(但热河不在东北范围之内)。"
《纲领》规定:"我国为被侵略国家,故和议之发起,必须出自敌方……应深切考查,其条件是否无背于我建国原则,而足以达到我最小限之成功,必须在确认为我作战目的已得最小限之贯彻之时,始允其开始和平之交涉。"张季鸾等还在起草的初稿中提出召开停战会议的原则:1.(日本)凡作战而来之军队,完全撤退;2.凡所占领长城以内及察绥之土地完全交还;3.不平等条约定期取消。"①上述原则表明,"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仍然是中日谈判的一项前提条件。
该方案先后有几种稿子,名称和内容都不尽相同。《中日恢复和平基本办法》规定:"日本政府保证永不将东北各省划入日本领土,或采取其他行动使各该省在名义上或事实上成为日本之保护国。"《中日恢复和平协定要点》规定:"东北问题即满洲问题之悬案,于恢复和平后一年以内特开会议,另案解决。"《对敌策略的几个疑点》规定:"我国既不能收回(东北),又不容放弃,故利在延搁不决。"又称:"实质的收回,在将来为可能,此当在我国防完成,而敌人有求于我之时,或敌人在国际战败之时,因此,我又决不可自弃东北,以失去将来实质收回之根据。"上述资料表明,蒋的抗战方案有"最大之成功"和"最小限度之成功"、"军事"和"外交"两种。当他着眼于"最小限度"时,也没有放弃争取"最大成功"的希望。
9月18日,蒋介石发表《"九一八"九周年纪念告全国同胞书》,明确宣告,将收回东北列为"抗战到底"之"底"。文称:"我们到今天,还不能解放我们东北的同胞,收复我们的失土和主权,这就是没有达到我们抗战的目的,无以安慰已死的英灵。"他明确宣布:"我们九年来忍苦奋斗,三年来奋勇抗战的目的,就为要恢复我们国家的主权和领土,要解救我们三千余万的东北同胞。"又称:"我们四万万同胞和东北三千余万的同胞是一脉相承的黄帝子孙,是手足同气、呼吸相通的兄弟。为了拯救国家,我们大家都负有相同的责任;为要解救我们水深火热中三千余万的东北同胞,我们在关内四万万同胞更觉得牺牲奋斗是自己的责任。""我们今天多抗战一天,就是恢复我们国家独立自由和达到我们雪耻复仇目的日子更接近一天,也就是收回东北和解救东北同胞的日子更接近一天。"①9月2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东北被侵已足九年,但愿为收回东北开始之日也。"②次日,蒋介石检阅旧日记中预期收回东北、台湾等地的文字时写道:"以天意与最近时局之发展及上帝护佑中华,不负苦心人之意与力测之,自有可能。"③
反对苏、美两国的妥协、错误主张,力保东北主权
欧战爆发,英、法作战不利,原为西方殖民地的东南亚成为"真空地带"。日本眼红该地的富饶资源,叫嚷"不要误了公共汽车",力谋冒险南进。这种情况,使英、美更多地关心中国战场。1941年3月,美国罗斯福总统发表广播演说,声明一定要"援华到最后胜利为止"。在此情况下,蒋介石的抗战信心日渐增强。日记云:"此后只要我能自强奋勉,则十年困难,四年苦斗,……不惟恢复失土已得有把握,而太平洋之和平,亦从此奠定,要在我之自力更生耳。"④但是,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一个月之后,就发生苏联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事件。
当时,德军进攻苏联在即,苏联为全力对德,避免两面作战,力图稳住在东方的日本。1941年4月,苏联与日本在莫斯科缔结《中立条约》。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性,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领土完整。14日,蒋介石自我检讨云:"竟未想到其互认满蒙之领土,此乃余对事理未能究其至极之过也。"①15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宠惠发表声明:"东北四省及外蒙之为中华民国之一部,而为中华民国之领土,无待言赘。中国政府与人民对于第三国所为妨害中国领土行政权完整之任何约定,决不能承认。"②24日,蒋介石密电各战区将领及各省党部、省政府称:"只要我能独立自强,战胜暴敌,则收回失土,恢复主权,势所必至,理亦当然。区区苏、日一纸不法之声明,岂能永为我领土与主权完整之障碍!"③同年9月1日,重庆国民政府在被日机炸毁的礼堂废墟上举行"纪念周",蒋介石自励云:"此乃余前年所谓即在瓦砾中,亦在重庆国府原址作纪念周之决心也。安知吾于廿一年立志,欲于卅一年收复东北之志不能贯彻乎?"④
第62节: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8)
这以后接踵而来的消息有如噩梦连连。9月12日,蒋介石得到情报,美日达成妥协,美国已同意日本占领中国的华北与满洲。蒋介石日记云:"今日问题,权操在我,非美国默认所能解决。今日中国政府绝非甲午战争时之政府可比,在此不惟美国之自杀政策,乃为美国之不利,而于我抗战政策根本不变之下,顾无损也。"①18日,蒋借东北沦陷十周年之机,发表《告全国军民书》,文称:"我们非完全驱逐寇军于我们的国境以外,彻底消灭他侵略的野心,我们的抗战,是决不能停止的。我们若非使东北同胞获得真正的自由,东北的失地完全恢复,在我们神圣的抗战,亦决不会停止的。""我们东北同胞与全国同胞的生命是整个的,东北四省的土地与全国的土地,也是完全整个不容有寸土分割的。我们整个民族和整个领土,是存则俱存,亡则俱亡,生则同生,死则同死,这是我们天经地义的道理。"②蒋介石的这篇文章,明为"告全国军民",实为对国际的宣告。同年12月6日,蒋介石与拉铁摩尔顾问谈话,嘱其转告罗斯福总统:"中国决不能放弃东北,否则新疆、西藏皆将不保,外蒙亦难收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