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实的蒋介石

第38章


有些问题,双方争持不下,如"国民大会问题",中共坚持代表重选,延缓召开等主张,国民党则坚持原选出之代表有效,名额可以增加。中共表示,"不愿见因此项问题之争论而破坏团结",双方同意将此问题提交政治协商会议解决。关于解放区地方政府问题,中共先后提出四种方案,国民党均以"政令统一必须提前实现"为理由加以拒绝,中共方面只能提出,继续商谈。
《纪要》的签字是大喜事。饱经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终于向避免内战、化干戈为玉帛前进了一大步。这一天还发生了另一件喜事。这就是,国民政府发布授勋令,对大批抗战文武有功人员授予"胜利勋章"。蒋介石考虑再三,在受勋人员名单中加进了朱德、彭德怀、叶剑英三人,又加进了毛泽东和董必武,还加进了邓颖超。事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了他这么做的原因:
双十节授勋,特将共朱毛等姓名加入,使之安心,以彼等自知破坏抗战,危害国家为有罪,惟恐政府发其罪状,故亟欲抗战有功表白于世,以掩盖其滔天罪恶。余乃将顺其意以慰之,使其能有所感悟而为之悔改乎?然而难矣哉!①
世界授勋史上大概还不曾有过这样的前例:内心深处认为其人有"滔天罪恶",但是,还要为其授勋,表扬其功绩。"彼等自知"以下云云,揣度中共领导人心理,自作聪明,昏谬可笑!
同日下午4时,蒋介石到桂园访问毛泽东,为其送行。毛泽东提出,今晚住到蒋介石的林园官邸去。蒋介石觉得毛泽东可能"另生问题",但仍然表示欢迎。蒋介石的这次拜访,前后只有10分钟。会谈后,毛、周同蒋一起乘车到国民政府礼堂参加国庆祝酒会。酒会后,蒋、毛再次谈了半小时。毛泽东住到林园后,向蒋介石提出:1.政治协商会议"以缓开为宜",待自己回延安,召开解放区民选代表会议后再定办法;2.国民大会提早至明年召开亦可。由于蒋早就宣布,要在当年11月12日召集国民大会,听了毛泽东的意见后,觉得国民大会召开无期,气得在心里狠狠地咒骂毛泽东。②不过表面上,蒋介石仍故作平静,努力"和婉"地对毛说:"如此态度,则国民大会无期延误,我政府不能如此失信于民也。"又说:"如政治协商会议能在本月底开会协商,则国大会议政府可迁就其意,改期召开,但至十一月十二日,不能不下召集明令,确定会期,示民以信也。"③蒋还向毛表示,即使政协会不能如期召开,政府也不能不于11月12日下令召集国民大会。谈至此,蒋向毛告辞,约定明晨再谈。
10月11日晨8时,蒋介石约毛泽东共进早餐。餐后,二人再次对谈。除重复前几次谈话要旨外,蒋介石用非常坚决的口吻向毛泽东强调,"所谓解放区问题,政府决不能再有所迁就,否则不能成为国家"。①毛泽东则答以此事留待周恩来与王若飞在重庆继续商谈。通过抗日战争,中共已经在全国建立了19个解放区,拥有1亿多人口。蒋介石无论如何不能容忍这么大一块土地,这么多人口处于中共统治之下。
第73节:如何对待毛泽东:扣留、"审治",还是"授勋"、礼送?(8)
9时半,毛泽东由张治中陪同,乘车到九龙坡机场。陈诚代表蒋介石到机场送行,重庆各界和八路军办事处以及《新华日报》工作人员到机场送行的共约500余人。毛泽东发表了简短谈话:"中国问题是可以乐观的,困难是有的,但是可以克服的。"
毛泽东离开延安前,对到重庆后可能的危险作了最充分的估计。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倒不怕,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但是,他估计,"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的独裁的,所以重庆可以去,必须去","由于有我们的力量,全国的人心,蒋介石自己的困难,外国的干预四个条件,这次去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②历史证明,毛泽东的分析是正确的。
毛泽东告辞离去后,蒋介石独自在林园中逛了一周,心里想的是:"共党不可与同群也。"他似乎已经忘记,8月9日,他还和毛泽东谈过:"国共非彻底合作不可。"12日,蒋介石回想他和毛泽东在重庆的多次接触,觉得共产党的这位领袖不好对付。日记云:"共毛态度鬼怪,阴阳叵测,硬软不定,绵里藏针。"对于中国的未来,他有"荆棘丛生"的感觉,不过,他仍然充满自信,相信在今后的较量中,他可以战胜毛泽东。其《反省录》云:"断定其人决无成事之可能,而亦不足妨碍我统一之事业,任其变动,终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之中。仍以政治方法制之,使之不得不就范也。政治致曲,不能专恃简直耳!"①蒋介石一生作过许多错误判断,但是,其中最大的误判可能就是上述判断。历史证明,蒋介石的"一握"并没有能控制毛泽东,相反,倒是毛泽东跳身出来,让中国在三四年的时间内天翻地覆,并且将他赶到了海峡彼岸。
原载辽宁教育出版社《万象》杂志,2008年1月号。
第74节:蒋介石亲自查处孔祥熙等人的美金公债舞弊案(1)
蒋介石亲自查处
孔祥熙等人的美金公债舞弊案
--且看蒋介石如何反腐败
孔祥熙等贪污巨款
发行公债是吸收社会资金,解决国家财政急需的重要办法。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五个年头。国民政府为解决日益膨胀的财政需要,用美国对华5亿贷款中的1亿元作为基金,在西南、西北地区发行"同盟胜利美金公债"。每元折合国币20元。人民以国币购买,待抗战胜利后兑还美元。当时宣传称:"公债以美元为基金,本固息厚,稳如泰山;国人踊跃认购,功在国家,利在自己。"其手续是,蒋介石以全国节约建国储蓄劝储委员会主席名义,致函各省分会主任委员(省主席兼)、副主任委员(财政厅长兼),转令各市县劝储支会正副主委,按规定指标向各阶层摊派,照比率折缴国币,上解省劝储分会,向中央银行分行兑换美金公债券。实际上,由国民政府财政部交中央银行国库局分发各地银行销售。
同盟胜利美金公债虽有美金作底,但各地人民均采取多购不如少购,少购不如不购的消极态度,发行情况并不很好。至1943年秋末,全国实际售出还不到预定计划之半,约4300万美元。已购之人,也不很相信将来会兑还美金,因此大多在购得后即转手求脱。在黑市上,美金公债券一元仅值国币17-18元。但是,其后由于通货膨胀,国币贬值,美金公债券的价值逐渐提升,由美券一元可值国币30元发展至可值273元。
由于美金公债券价格持续上涨,身为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的孔祥熙,于1943年10月9日致函蒋介石,以"顾全政府之信誉","如不筹维办法,将来再请援助恐有妨碍"为由,申请于10月15日结束美金公债的发售。他向蒋表示,"当督促行局主管人员妥为办理,以期早日完成。"①届期,财政部密函国库局,命令立即停止销售美券,各地尚未售出的美券,全数由中央银行业务局购进,上缴国库。
按道理,美金公债在销售了一段时期后停止销售,并无不可。但是,当时的国库局局长吕咸却从中看到机会,企图乘机舞弊,损公肥己。他于1944年1月命债券科科长熊国清代拟了一个签呈,中称:"查该项美券销售余额,为数不贷,拟请特准所属职员,按照官价购进,用副国家吸收游资原旨,并以调剂同人战时生活。"这份签呈写得冠冕堂皇,似乎既符合国家发行公债的目的,而且照顾到国库局员工的利益。但是,当时美券一元的最高市格已经飞涨到国币250元,而国库局的同人却可仍以20元的低价购得;尚未售出的美券5000余万元,其市价将达125亿国币。按照吕咸的办法,这一笔天文数字的巨款就可以成为国库局少数"同人"的囊中财富。对于这样一个损公肥私的签呈,身为中央银行总裁的孔祥熙居然批了一个"可"字,并且加盖了"中央银行总裁"的官章。②
事实上,"调剂同人战时生活"也仍然是一句掩人耳目的官话。据后来在国民参政会上提案揭发的参政员陈赓雅说:吕咸取得合法手续后,于1944年2月首先孝敬孔祥熙美金公债券350万元,其后,又用以票换票,买空卖空的办法贪污美券近800万元。两项合计,共1150余万美元,折合国币约26.47亿元。①
国库局同人检举,蒋介石开始密查
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孔祥熙、吕咸等人如此明目张胆地舞弊、贪污,自然不能做得天衣无缝、船过无痕。1945年春,国库局的几个知情的年轻人开始向重庆国民政府秘密检举。3月19日,蒋介石日记云:"研究中央银行舞弊案。"②这一天的日记说明,几个年轻人的检举已经为蒋介石知悉,他开始注意美金公债的舞弊案了。此后,蒋介石日记中连续出现相关记载:
3月29日:"昨晚约侍从第二处组长与俞财政部长聚餐。与俞谈中央银行美金公债不清之数,责成其彻底追究。"
3月31日《本月大事预定表》:"彻查美金公债案。"
4月3日:"追究美金公债。""处理战务以及中央银行美金公债案彻查计划。""督促俞鸿钧办案。"
上述日记表明,蒋介石发现中央银行美金公债账目不清,开始重视,并且决定交财政部长俞鸿钧彻底查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