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小说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第25章

设置字体大小:

) 又《水经注》三〇淮水篇云:
"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 海中者也。言是山自在梧徙此云.山中犹有南方草木。今 郁州治。故崔季珪之叙《述初賦》言:"郁州者故苍梧之山 也。心悦而怪之。闻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观焉。见一 道人独处休休然,不谈不对,咴非己及也/"
据此,可知郁州之地为神仙居处,而适与于吉、宫崇的
神书(《太平清领书;所出处至近。孙恩、卢循武力以
水师为主,所率徒党必多习于舟楫之海畔居民。其以
投水为登"仙堂",自沉力成"水仙",来源于五斗米道
尸解之说。尸解有刀、兵、水、火之解。(见《太平御览》
六六四《道部,尸解》引《登真隐块》〉孙恩以投水为成
水仙,是水解之说。尸解于孙恩之所以表瑰为水解,与
滨海地区琅邪五斗米道的发生、发展有关。孙氏本出
琅邪,而琅邪为于吉、宫崇神书所出之地。水仙之说为
海滨宗教之特征。西晋末年赵王司马伦之败,孙秀等
"或欲乘船东走人海",(《晋书》五九《赵王伦传》〉即后 来其族人孙恩败则入海,返其旧巢之惯技。明乎此,则
知孙恩、卢循之所以为海屿"妖贼",是因为有环境的 熏习,家世的遗传,非一钥一夕偶然遭际所致。
孙恩"号其党曰长生人,"。按《太平经》有云:"种 民,圣贤长生之类也。长生大主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
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太平经抄》甲部八天 师道之为教,"咸蟝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 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魏书》一一四《释 老志》〉天师道徒有以"长生"为名的。汉有阴长生,晋 有范长生。天师道所追求的便是长生。所谓"长生人", 意即天师道或五斗米道的"种民",是宗教的称呼。
第十一篇楚子集团与江左
政权的转移
《魏书》九六《僭晋司马黻传》说到江东民族有云-
"中原冠带呼江东之人皆为貉子,若狐貉类云。巴、 蜀、蛮、僚、谿、俚、楚、越,鸟声禽呼,言语不同,猴、蛇、 鱼、繁,嗜欲皆异。江山辽阖,将数千里,叙瑪糜而已,未 能制服其民。"
《魏书》所云江东各族,重要的是谿、楚二族。楚与东晋 及宋、齐政权的转移有关,谿与陈朝的建立有关。本篇 要谈的是楚子集团与江东政权的转移。
东晋是在南来的北方士族和江东本地士族相结 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北方士族和江东一等士族, 都是文化高门。东晋之初,从王敦与苏峻的叛乱中,我 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高门缺乏将领。苏峻之乱是陶 侃平定的,陶侃是什么人呢?《晋书》六六《陶侃传》略
云:
"陶侃,本鄱阳人也。旲平,徒家庐江之寻阳。父丹, 吴阳武将军。侃早孤贫,为县吏。至洛阳,伏波将军孙秀
〔此另一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 属,以侃寒宦,召为舍人。与《杨皡)同乘,见中书侍郎顾 荣,荣见奇之。吏部郎温雅谓踔曰:"奈何与小人共载?" 或云: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 雨,自化为龙而去。侃有子十七人。以夏为世子。及送侃 丧还长沙,夏与(弟)斌及称各拥兵数千以相图。〈侃子) 旗性甚凶暴。〖侃子)称性虓勇不伦,与诸弟不协。……,
按吴士鉴《晋书斟注》亦引《异苑》陶侃钧鱼得梭化龙 故事。《晋书》陶侃本传所记得梭化龙,当即取之于《异 苑》。《世说新语,贤嫒篇》载有陶侃少时作鱼梁吏一 事,刘孝标注弓I《幽明录》复有陶侃在寻阳取鱼一事, 然则,陶侃本出于业渔的贱户,无怪当日的胜流如温 雅等辈,均不以士类待之。陶侃出于何族?
《世说新语,容止》石头事故朝廷倾覆条记庾亮 畏见陶侃,而温桥劝庾亮前往之言云:
"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优也。"
又《后汉书》一一六《南蛮传》章怀注引干宝《晋纪》云:
"武陵、长沙、庐江郡夷,紫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
内。"
紫瓠蛮即谿或溪族,所以号为"溪",与五溪地名至有 关系。陶侃少时既以捕鱼为业,又出于溪族杂处的庐 江郡,故于温娇"溪狗"之诮,终不免有重大嫌疑。《晋
书,陶侃传》谓陶侃本鄱阳人,"吴平,徙家庐江之寻 阳""。陶侃之家当是獮阳郡内的少数民族。又陶侃既被 当曰胜流以小人见斥,而终用武功致位通显。他的儿 子禀性凶暴的有不少。此则气类亦与溪族相近,后当
论之。
从整个东晋来看,象陶侃这样有溪族重大嫌疑的 将领,只是个别的例子,但却可说明东晋高门士族缺 乏可为将领的人才。东晋将领之职后来落到了流人中 有武力的中层阶级楚人之手。至于槃瓠蛮的兴起要待 梁末陈初。
南北朝史乘所谓"楚",相同处是与《史记,项羽 本纪》、《货殖列传》所说的"西楚"的一部分相当,指以 彭城为中心的地域。但又有不同处。南朝史乘称淮南
或江西为楚。《宋书》八三《黄回传》(《南史》四《黄回 传》同)略云-
"黄回,竟陵郎军人也。出身充郡府杂役。(戴明宝)
启免回,以领随身队,统知宅及江西事。回拳捷果劲,
勇力兼人,在江西与诸楚子相结,屡为劫盗。会太宗初即 位,四方反叛。明宝宕太宗使回募江西楚人,得快射手八 百。"
同书八七《殷塽传》略云-
"义军主黄回募江西楚人千余。回所领并淮南楚子, 天下精兵。"
"淮南楚子"与"江西楚人"义同。善射善战,为楚人的 通则。
《梁书》二〇《陈伯之传》(《南史》六一《陈伯之传》 同)略云:
"陈伯之,济阴睢陵人也。幼有膂力。年十三四,好著 猶皮冠,带刺刀,候伺邻里稻熟,辄揄刈之。尝为田主所
见,呵之云子莫动!"及年长,在钟离数为劫盗。"
按《宋书》三五《州部志一》有济阴太守睢陵令。睢陵 "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郅",正当淮南之地。故陈伯之 被田主呵之为"楚子"。
南朝史乘称淮北徐兖之地亦为楚。《宋书》八六 《殷孝祖传》略云:
"前废帝聚相元年,以本号督兖州渚军事、兖州刺
史。太宗初即位,四方反叛。孝祖忽至,众力不少,并伧楚 壮士,人情于是大安。"
按《宋书》三五《州郡志一》云:"兗州,〔元嘉)三十年六
月复立,治瑕丘。(原注:"二汉山阳有瑕丘县"。V"是殷
孝祖所率的兵众巧兖州的军队,故为"伧楚壮士"。而 《资治通鉴》一三一泰始二年纪此事,胡注释"伧楚"二 字之义云:
"江南谓中原人为伧,荆州人为楚。" 胡释"伧"字义是对的.而释"楚"字义则非。这是因为
没有注意兖州的地域关系造成。不然,殷孝祖所部哪 里来的如此多荆州人?
又"楚"往往与"怆"连称。如"伧楚壮士"、"江西怆 楚、《南齐书》四七《王融传》八"淮南抢楚"(《北齐书》 三二《王琳传》八"侨杂怆楚"(《梁书》四九《文学传, 钟》〉、"诸伧楚"(《南齐书》四五《始安王遥光传》八 "皆伧楚善战"(《南齐书》五一《崔慧景传"。按《世说 新语,雅量》刘注弓I《晋阳秋》云:"吴人以中州人为 枪。"《南史》七〇《循吏传杜骥》云:"晚度北人,南朝 常以伧荒遇之。"同书七七《恩倖传,孔范》又称汝阴 《合肥)人任蛮奴为"淮南抢士"。则"伧"字在吴人心目 中,为包括淮南楚子在内的北人。
《魏书,僭晋司马釵传》所谓"楚",与南朝史乘中 所谓"楚",意义虽有相近之处,但差异性较大。《魏书》 九五《僭伪传》总序云:
"纠合伧楚"。 同书九七《岛夷桓玄传》云:
"岛夷桓玄,本谯国龙亢楚也。" 同书同卷《岛夷刘裕传》云:
"岛夷刘裕,晋陵丹徒人也。其先不知所出,自云本 彭城彭城人。或云本姓项,改为刘氏,然亦莫可寻也。故 其与丛亭、安上诸刘了无宗次。裕家本寒微,恒以卖履为
业。意气楚刺,仅识文字。"
按魏收于宋高祖不迳称之为楚,在于魏收以其家世所 出,至为卑贱,籍贯来历不明,未肯以之与楚人桓、萧 并列。
《纨书》九八《岛夷萧道成传》云-
"岛夷萧道成,晋陵武进楚也。"
同书同卷《岛夷萧衍传》云:
"岛夷萧衍,亦晋陵武进楚也。"
桓氏原出谯国龙亢,刘裕原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 (见《宋书》一《武帝纪》)。龙亢、彭城均当西楚之地,这 里《魏书》谓之为"楚",与南朝史乘所说的楚一致。然 而《魏书》所谓龙亢楚、丹徒楚、武进楚,是对南朝境内 北方人的贬称。北朝人诋毁南朝人,凡中原人流徙南 来的,北朝人俱以楚目之,故楚之名变成一个轻蔑的 名词,为北朝呼南朝疆域内北人的通称。
南来北人有文武之别,武人多为楚人。《晋书》七 四《桓#传》谓"彝少孤贫",此非寒贱之义。桓彝为汉
五更桓荣的九世孙,父桓颢,官至郞中。苏峻之乱,桓 彝曾"纠合义众"讨苏峻。他可称之为豪族将种。桓温
为桓#的长子,勋业并茂,而谢奕称之为"老兵"。《晋 书》七九《谢奕传》略云-
"奕每因酒,无复朝廷礼,尝逼(桓)温饮,温走人南 康门避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