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第26章


奕引渥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
兵,亦何所怪。"
把桓温看作兵的,当时不止谢奕一人。桓温为子求婚 于王坦之,王坦之之父王述不允。《晋书》七五《王述 传》记王述对王坦之之言云:
"汝竞痴邪,讵可畏温面而以女妻兵也。"
可见王述也把桓温看作兵。须知王述与桓温,一属于 太原王氏,为文化高门;一属于谯国桓氏,但以武风见 长。桓氏虽非寒贱之族,然门第不及王氏,故为王述所
轻。
起兵钢州,夺取东晋政权,改国号为楚的桓玄,又 是桓温之子。这亦可说明楚人桓氏尚武。不过,桓玄并 未能转移东晋的政权,即在此时,比谯国龙亢楚子桓 玄更有武力的彭城楚子刘裕兴起,东晋虽未为桓玄所 亡,但为刘裕所灭。
刘裕为晋陵丹徒京口里的楚人。楚人过江,大都 居住在丹徒京口里一带。此地可称为楚人的大本营。 《宋书》三五《州郡志一》南徐州刺条略云:
"晋永嘉大乱,幽、||、青、并、兖及徐州之淮北流民, 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睃都界者。晋成帝咸和四年,司
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文帝元嘉八年,更以
江北为南兖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 ,割扬州之晋陵、
兗州之九郡侨在江南者属焉,敁南徐备有徐、兖、幽、冀、
青、并、扬七州郡&。令领郡十七:南东海、南琅邪、晋陵、
义兴、南兰陵、南东莞、临淮、淮陵、南彭城、南潸河、南高 平、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济阳、南鲁郡。"
南东莞以下十二郡无实土(见《南齐书,州郡志》〉,寄 居于京口。象彭城刘裕,即京口里人。南东海亦在京 口,只有南兰陵在武进、南琅邪在江乘。
《世说新语,捷悟》郗司空在北府条刘注弓|《南徐
州记谓"徐州人多劲悍,号精兵,故桓温常曰:"京口 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这即是因为京口为楚人的
大本营。太元初,谢玄所组织的以彭城刘牢之为首的 "北府兵?主要是楚人。北府兵集团亦可名之为京口 楚子集团。
彭城刘裕出身于北府集团。彭城有"四刘",《宋
书》七八《刘延孙传》云:
—刘氏居彭城县者,又分为三里,帝室居绥舆里,左 将军刘怀肃居安上里,豫州刺史刘怀武居丛亭里,及吕
县凡四刘。虽同出楚元王,由来不序昭穆。"
刘延孙出于吕县刘,为雍州刺史刘道产之子。绥舆刘 较之于吕县刘,豪II性格更浓,但门第并不低贱。刘裕 的母亲赵氏,祖父赵彪为晋治书侍御史,父亲赵裔,为
晋平原太守。(见《宋书》四一《孝穆赵皇后传》)此可证 绥舆刘非贱族。
《宋书》五二史臣云:
"高祖虽累叶江南,楚言未变,雅道风流,无闻焉
尔。"
《抱朴子,外篇,讥惑》尝谓江表"乃有转易其声音, 以效北语"者。江左士族以能作"洛下书生咏"为荣。 (见《世说新语,雅量》"桓公伏甲设馔"条及刘注、《轻 诋篇》"人问顾长康"条及刘注)《宋书》八一《顾琛传》 谓"宋世江东贵达者,会稽孔季恭,季恭子灵符,吴兴 丘渊之,及琛,吴音不变。"言外之意,除此数人,江东 贵达者吴音都变了,都说洛下语了。刘裕虽不能说洛 下语,伹也未被吴人所同化,说吴语。雅道风流虽然无 闻,要知不是庶人,而为一未进入文化士族之林的豪 族(楚子〕。六朝地方上的大家族,都是由篆族逐渐进 人文化士族。彭城四刘,进人文化士族比较早的,是吕 县刘。
东晋政权的转移,应追溯到孙恩、卢循之乱。桓玄
即乘孙、卢之乱,起兵于荆州,并一度夺到东晋政权。 刘裕率京口楚子集团讨伐桓玄,桓玄失败,刘裕又率
京口楚子集团平定了孙、卢之乱,从而掌握了东晋的 大权。义熙九年,刘裕上表土断。此年土断"唯徐、兖、 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宋书》一《武帝纪中》〉
这个规定是对京口楚子集团的特殊优待。刘裕易晋为 宋,依恃的仍是京口楚子集团。看一看京口举义及刘 宋初年武将的籍贯是很有意思的。
京口举义武将箱贯在《宋书》一《武帝纪上》中说 得很清楚。其言云:
"(高祖)乃与(东海何)无忌同始共还,建兴复之计。 于是与弟道规、沛郡刘毅、平昌孟昶、任城魏咏之、高平 植凭之、琅琊诸葛长民、太原王元德、陇西辛扈兴、东莞 童厚之,并同义谋
又云:
"凡同谋何无忌《东海塊咏之(任城八咏之弟欣 之、顺之,植凭之(离平〕、凭之从子韶、貂弟祗、隆、道济、 道济从兄范之,高袓弟道怜(彭城》,刘毅《沛郡人毅从弟 藩,孟昶(平昌人昶族弟怀玉,河内向弥、管义之,陈留周
安穆,临淮力 厨、从弟珪之,东莞裏、从弟宝符、从子 生、童茂宗,陈郡周道民,渔阳田演,谯国范清等二十七
人,愿从者百余入。"
高平植氏、平昌孟氏、河内向氏,据《宋书》四五《植韶 传》、四七《孟怀玉传》、四五《向靖传》,"世居京口"。沛 郡刘毅,据《宋书》五二《庾悦传》,"家在京口"。
又宋初尚有刘穆之,东莞莒人,"世居京口"。徐羡 之,东海郊人。刘怀慎、刘怀肃,彭城人。刘悴,沛郡萧 人,"家在京口"。另有到彦之,彭城武原人。朱齡石,沛
郡沛人。毛脩之,荥阳阳武人。篇恩,兰陵承人。虞丘 进,东海郯人。桓护之,略阳桓道人。《分见《宋书》四二 《刘穆之传》、四三《徐羡之传》、四五《刘怀慎传》、《刘 粹传》、四七《刘怀肃传》、四八《朱齡石传》、《毛脩之 传》、四九《蒯恩传》、《處丘进传》、五〇《桓护之传》、
《南史》二五《到彦之传》;这些人都是南朝境内的北方
人。彭城、东海、琅邪、东莞、临淮均属徐州,任城、高
平、陈留均属兖州,平昌属青州城阳郡,沛郡、谯国、陈
郡均属豫州。地当西楚。按《魏书》之说,他们都是楚
人;按南朝史乘之说,他们多数也是楚人。这些人极大
多敉都住在晋陵郡中,而多数又集中于京口。彭城刘
裕、刘道规、刘道怜,东海何无忌、徐羡之、虞丘进等住
在京口,自不待言。(《晋书》一五《地理志下》:"穆帝
时,移南东海七县出居京口。"〉若髙平植凭之、平昌孟
昶、河内向弥、东莞刘穆之等"世居京口",沛郡刘毅、
刘粹"家在京口",史乘也有明言。这个京口楚子集团
为东晋南朝数百年武力之所出。京口兵即北府兵,为
最强之兵。鈀水之战谢玄挫败苻坚,得力于这批人为
士卒。下至孙恩、桓玄之平,宋、齐之建,兵力亦出于
此。东晋需要它来维系,也就必易为它所代替。刘宋即
依恃这个集团建立。
齐、梁二萧原居东诲兰陵,过江居于晋陵武进,被
《魏书》称之为"晋陵武进楚"。二萧也是寒微士族中的 
豪家将种,非微贱之族。此亦可从婚姻、语言上看出。
《南齐书》二 《皇后传》记齐髙帝之母宣孝皇后陈道 止为临淮东阳人,魏司徒陈矫之后,父陈肇之为郡孝 廉。齐高帝的皇后刘智容为广陵人,祖刘玄之、父刘寿 之均为员外郎。齐武帝的皇后裴惠昭为河东闻喜人, 祖裴朴之为给事中,父裴玑之为左军参军。《梁书》七 记梁武帝萧衍之母太祖献皇后张尚柔为范阳方城人, 父张穆之为晋司空张华的六世孙。梁武帝的皇后郗徹 为高平金乡人,祖郗绍为国子祭酒,领东海王师,父郗 烨为太子舍人。她们称是北人而非吴人,都出身于豪 家而非寒族。在语言上,据《南史》四七《胡谐之传》所 记:
"建元二年,为给事中、晓骑将军。上方欲奖以贵族 盛铟,以谐之家人语溪音不正,乃遣宫内四五人往谐之 家教子女语。"
可以反证萧家语音之正。凡此均可说明晋陵武进萧氏 出身虽非高门,但亦非微族。
萧道成为一楚子军人,他所以能在诸楚子中取得 成功,易宋为齐,在于取得三齐的精兵。
按宋明帝泰始年间,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 地。《资治通鉴》一三二泰始三年春正月胡注云:
"淮北四州,青、冀、徐、兖。豫州淮西,汝南、新蔡、
馕、梁、陈,南顿、潁川、汝阳、汝阴诸郡也,《考异》:《后魏帝纪闰月,"沈文秀、崔道固举州内屑。"《宋索虏传》
:吖张)永、(沈)攸之败退,虏攻青、冀二州,执文秀、道 固。又下书曰:淮北三州民,自天安二年(泰始三年〉正月 三十日壬寅昧爽已前罪,一切原免。,按青州破在五年, 淮北三州,盖谓徐、司、豫。"
这说得比较清楚。淮北之失与淮西之破,事起泰始二 年徐州刺史薛安都的降魏,到五年,慕容白曜攻陷东 阳,执沈文秀,青、冀(宋立冀州于历城)之地始尽人于 瑰。淮北、淮西之破,又产生了一批流民。如"淮西七郡
民多不愿属魏,连营南奔。(胡注:"淮西七郡:汝南、新 蔡、汝阳、汝阴、陈郡、南顿、颍川。"〉、《资洽通鉴》一 三一泰始二年)淮西当西楚之地,这实际上是楚子的 又一次南奔。当然那时南奔者不限于楚人。
泰始三年八月,宋明帝使沈攸之北伐,萧道成曾 以行徐州事镇淮阴,为沈攸之后镇。泰始四年七月,萧 道成代沈攸之为南兖州刺史,镇广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