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第32章


南海王子罕 戌琅邪,欲暂游东堂,典签姜秀不许而止。还泣谓母曰: "儿欲移五步亦不得,与囚何异!"……言行举动,不得自 专,征衣求食,必须咨访。永明中巴东王子响杀行亊刘寅 等,武帝闻之,谓群臣曰:"子响遂反。"戴僭静大言曰: "诸王輾自应反,岂唯巴东【,武帝问其故,答曰:天王无 罪,而一时被囚,取一挺竊,一杯浆,皆咨签帅,不在则竟 日忍渴。诸州唯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竟陵王子良尝 问众曰:"士大夫何意诣签帅?"参军范云答曰:"诣长史
以下皆无益,诣签帅便有倍本之价,不诣谓何?!"子良有 愧色。及明帝诛异己者,渚王见害,悉典签所杀,竞无一 人相抗。"
朝廷上,皇帝把将相之权交给制局小司、外监、舍人。
地方上,皇帝把刺史之权交给典签,但将相刺史之职
均不废,制局监、外监、舍人、典签品级均不提。象中书
通事舍人,《隋书》二六《百官志上》记"陈承梁,皆循其
制官",中书通事舍人为八品。位高者无权〔多为士
族),有权者位很低(多为寒人),谁都反不了皇帝。这
是南朝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妙方。
这就派生出了另一种现象,正官不重要,兼差反
而重要。特别是对皇帝的亲信来说,如果不兼一个地
位低但有实权的官,则他的正宫无论做得多大,也不
起作用。粱朝的朱异,自迁尚书仪曹郎后,便"人兼中
书通事舍人"。其后,迁鸿胪卿、太子右卫率,加员外常
侍,迁散骑常侍,迁右卫将军,改加侍中,迁左卫将军,
领步兵,直到太清二年迁中领军,都是"舍人如故"。如
果不兼一个舍人,就不能做宰相的事。
再者,不是一个系统,甲系统可以管乙系统的事,
乙系统也可以管甲系统的事。如在文官系统与武官系 统之问,皇帝便用武将来夺文官的权力。象领军将军, 《宋书》四〇《百官志下》称领军将军"掌内军",即统禁
省之兵。领军可预问政治,实际也是宰相。《宋书》四 
《少帝纪》谞少帝即位,"以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司
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及亮辅政"。同书八《明帝纪》
谓明帝死时,"袁粲、褚渊、刘酌、蔡兴宗、沈攸之同被
顾命"。按袁粲为尚书令,褚渊为护军将军(宋时护军 掌外军:),刘酰为领军将军。所谞"辅政","受顾命",即
都是宰相。《宋书》六三《沈演之传》记沈演之于元嘉二 十年"迁侍中,右卫将军如故"。宋文帝曾对沈演之说:
"侍中、领、卫,望实优显,此盖宰相便坐,郷其勉
之。"
这是武官如领军将军为宰相,预问政治之证。 领军权力移于制局监及外监,这二监的参预政
治,就更容易看出了。《南史》七七《恩倖传,茹法珍 传》等传谓齐东昏侯时,茹法珍、梅虫儿"并为制局 监",他们与东昏侯的"左右应敕捉刀之徒并专国命"。
后来他们又"并为外监,口称诏敕。中书舍人王之与
相唇齿"。同中书舍人一样,他们都是真宰相。
《文献通考》四九《职官考三,宰相》有一段话写 到餽普南北朝时期,什么叫宰相。其言云:
…一按此则或掌机密,或录尚书,或综机权,或管 朝政,或单侍中,或给事中,或受顾命,皆为宰相也。"
只要戴上这些桂冠,不管是哪一个系统的官,便是宰 相,便可管别一个系统或几个系统的事。《通考》云:
"魏文帝以刘放、孙资为中书监、令,并攀机密。晋武 帝诏以荀勖为中书监、侍中,叶赞朝政。张华为中书令、 侍中,刘卞谓华曰:"公居阿衡之地。"东晋庾亮、庾冰相 次为中书监。至冰经纶时务,升擢后进,朝野注心,咸曰 贤相。殷浩为扬州刺史,参综朝权。王教为大将军、侍中, 上表曰〃臣备位宰辅。"谢安为中书监、录尚书省事。"
这是餽晋时期中书监、中书令、侍中、扬州刺史、大将 军、录尚书省事之为宰相者。之所以为宰相,是因为或 掌机密,或赞朝政,或为中书令、中书监、侍中、录尚书 省事,或参综朝权。中书监、令属中书省,侍中属门下 省,扬州剌史为地方官,大将军为武职,录尚书省事应 属尚书省。它们都可以是宰相,可见宰相之杂。这使得 事杈不可能分明。 《通考》续云:
"宋文帝初,徐羡之为司空、录尚书事。后以江湛、王 僧绰俱为侍中,任以机密。后又以殷景仁为侍中左卫将 军,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左卫将军王昙首、侍中刘 湛四人俱居门下。初王弘为江州刺史,加侍中,后征辅 政,以为侍中、司徒、录尚书事。而弘弟昙首为文帝所任, 与华相持。华常谓己力用不尽,每叹息云:宰相顿有数
人,天下何由得理!,(刘)堪母忧去职,后征为太子詹事, 加给事中,与殷景仁并被任遇。谌常云:"今代宰相何难, 此正可当我南阳郡汉代功曹耳。,沈演之为侍中、卫将 军,文帝潸之曰,"侍中、领、卫俱为优重,此盖宰相便坐, 
卿其勉之,"?
同吋几个人做侍中,也就都是宰相。王华说:"宰相顿
有数人,天下何由得理!"《"理",《宋书》六三《王华传》
作"治"。〉殊不知宋文帝正是要使宰相人多,事权分
散.大家的力量都用不尽,以便皇帝集中权力于一身。
刘湛说:"今代宰相何难,此正可当我南阳郡汉代功曹
耳。"〔"代",《宋书》六九《刘湛传》作"世"。〕是说当时
做宰相正象做南阳郡功曹那样容易。他是太子詹事,
被加上一个"给事中"的官名,便成了宰相。文帝说侍 中、领军将军、卫军将军都是"宰相便坐实际并不止
此。
《通考》续云-
"齐王俭为侍中、尚书令,黹谓人曰:"江左风流宰 相,惟有谢安."盖自况也。明帝顾命,江拓兄弟及始安王 遥光、尚书令徐孝嗣、领军萧坦之,更貼救,时呼为六 贵,。(《南史》六《梁本纪上,武帝》广时扬州刺史始安王 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右仆射江坧、右将军萧坦之、侍中 江祀、卫尉刘暄更直内省,分日帖敕,世所谓"六贵"。 皆宰相也。"
这六个在齐东昏侯之初,同时担任宰相职责的人,他 们的本官是:扬州刺史、尚书令、右仆射、右将军、侍 中、卫尉。雍州刺史萧衍说-
"政出多门.乱其阶矣。诗云卜一国三公,吾谁适
从?"况今有六,而可得乎!嫌隙若成,方相诛灭。"(《梁 书》一《武帝纪上》〉
政出多门就等于谁都没有实际的宰相的权力,不论谁 都难管事,不论何事都互相牵扯。到头来一个个都要
被皇帝诛灭。"六贵"的命运便是如此。真正有权的,唯 皇帝一人。中书舍人、制局监、外监之所以有权,也不 过是因为他们唯皇帝的意志是从,得到皇帝的宠信。
概括言之,南朝官制名实不符,高官如宰相、领 军,有名而无实权,低官如舍人、制局监无名而有重 权。文官如中书监、令的宰相权,从历史来看,是层层 下降的。东晋犹有通事郎管司诏诰,后却将通事的职 务交给舍人,称通事舍人,郎还为侍郎。舍人由此取得 了管司诏浩的权力。有点文化的,后又代写诏文,侍郎 之职于是被侵夺。到齐明帝之时,诏命专出舍人,中书 令也等于虚设了。宰相不做宰相事,正官即使如朱异 大到做了散骑常侍、侍中、左右卫将军、领军,也要兼 一个舍人。兼差比正官重要,是因为正官无实权,所兼 之差才有实权。至于各个系统的人都可以做宰相,在 皇帝看来,是无关痛痒的,因为宰相本来有名无实。人 多了,反而可收牵制之效。权力由髙级官吏移于低级 官吏,实质上即由最高贵族移于最低阶级。这是由于 当时的皇帝不想由离阶层的人做高阶层的事,而倚之 以另一阶层造成。南朝官制名实不符,包含了社会变 
动的意义。而有权者作为恩幸,对皇帝必俯首贴耳。无 权者职责不明,本为剌史,如参综朝权,也可管到别一
个系统的事。大家互相牵扯,对于唯予一人的君主专 制政治制度的加强,却有莫大的好处。这是南朝职官 制度的特点。
看南朝的官制只有从阶级的变动去看,才能看清
楚。
第十四篇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一)北强南弱之形势
南北比较,经济、武备,北方远胜于南方。 古代人口为经济的极重要的因素,男以耕作,女 以纺织。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人口比北方要少得多。
《晋书》一""三《苻坚载记上》略云:
"坚人郸宫,阅其名籍,凡郡百五十七,县一千五百 七十九,户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 八万七千九百三十五。"
这是前燕的人口。《通典》七《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条 略云-
"三国通立,战争不息。及(魏)平蜀,得户二十八万, 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通计户九十四 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除平蜀所得,当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
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晋武帝太康元 年平吳。收其图籍,户五十三万,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 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后宮五千余人。九州敉同,大抵 编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口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 八百六十三,此晋之极盛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