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第37章


 太和十九年六月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 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同书二〇《广川王谐传》云:
"(太和十九年)诏曰:迁洛之人,自兹厥后,悉可归 骸邙岭,皆不得就茔恒代。其有夫死葬在北,妇今葬在
南,妇人从夫,宜还代葬。若欲移父就母,亦得任之。其有 妻坟于恒代,夫死于洛,不得以尊就卑,欲移母就父,宜 亦从之,若异葬亦从之。若不在葬限,身在代,丧葬之彼 此,皆得任之。其户属恒燕,身官京洛,去留之宜,亦从所 择。其属诸州者,各得任意。"
革衣服之制与改变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的籍贯,不得再 称代人,而称河南洛阳人,是容易办到的。死葬洛阳,
也易办到,何况孝文帝作了许多具体的规定。衣冠、籍 贯和丧葬地点的改变,一是要绝代人故土之恋,二是
不如此便不能将代北鲜卑部酋变成中原士族。看似外 表或形式,实际能够决定性质或内容。 《魏书》七下《髙祖纪下》又云:
"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诏改姓为 元氏。"
同书二一上《咸阳王禧传》记孝文帝云: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 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 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瞇官。王公卿士,咸以然不?"揍 对曰。实如圣旨。"高祖曰:"朕尝与李冲论此,冲言四方 之语,竞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何必改旧从新?冲
之此言,应合死罪。"乃谓冲曰:"卿实负社稷,合令御史 牵下。"冲免冠陈谢。"
在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不得
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是一项最重要的政策。变胡语 即不说鲜卑复合语,而说单音汉语。随着语言的改变,
姓也要改变,故改拓跋氏为元氏。其他所改诸姓,均见 《魏书,官氏志》。如果不变胡语为汉语,不变复姓为 单姓,就不配作文化士族。《魏书》四〇《陆靓传》记陆 黻
"娶东徐州剌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I
(陆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陆氏原为步六 孤氏)。"时离祖未改其姓。"
可知如果不改胡语、胡姓,就不能使鲜卑贵族与汉人
士族合而为一,不能解决胡汉问题。北魏的统治也难
巩固。李冲说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之言为正。违反
孝文帝意旨,故孝文帝说李冲"此言应合死罪"。
《陆鷇传》说到崔鉴恨陆敏原来的姓名殊为重复。
治史者对胡姓的改汉姓,说得很多,但对胡名的改汉 名,则鲜见论述。这里略加考索。
魏收著《魏书》,其于胡人姓名,概用太和汉化以 后的姓和名。胡人原来只有名,而无字和号,孝文帝改 胡人姓名,其于名,是赐给他们一个汉名或雅名,而以 他们原来的名为字,或为号,或为小名。其于先世乃至 汉人,也往往照此办理。举例释之如下:
拓跋焘。《宋书》九五《索虏传》记"嗣死,谥气明元
皇帝,子焘宇佛里代立"。而在"史臣曰"中,又有""至于
狸伐篡伪"之语。疑拓跋焘的胡名为"佛里伐"。著史的
人以为"伐"是"代"的重字,因而删去。实则应为"佛里
伐代立"。"焘"为雅名。
"伐"字与"拔"字同音,北燕冯拔小字莫里伐。莫
里伐本来是冯拔的胡名,后取"伐"为"拔",因名冯拔, "莫里伐"才成了他的小名。伐或拔大概是胡人的美
称。胡字为火神、勇士之意,伐或拔或系取 义于此。
又《周书》四《明帝纪》记明帝宇文敏,"小名统万 突"(生于统万〕。同书五《武帝纪》记武帝宇文邕,"字 祢罗突"。《通鉴》一四八梁武帝天监十五年末,记柔然 西击髙车,"大破之,执其王弥俄突"。"突"字或亦取义 于胡字 
又李初古拔为汉人,疑本有汉名。如薛初古拔,
"—曰车辂拔,本名洪祚(汉名〉,世祖(太武帝拓跋焘〉 赐名"。(《魏书》四二《薛辩传》)此二人以胡名显。
又《南齐书》四七《王融传》记王融上疏语及北魏 设官分职,有"总录则邦姓直勒渴侯"之言。此指元勰。 "郢姓"意即邦姓,国姓,为鲜卑语的汉文对音。故虽有 拓跋珪,而下邦之"郢",邦姓之"邦"不改。清亦如此, 清帝虽有福临(世祖顺治),而福州之"福"不改。因为 福临之"福",为满州语的汉文对音。"直勒"即"直勤" 或"特勤","直"为"特"音,"勒"为"勤"之误。"特勤"为 亲王之意,亲王与皇室同姓,故云"郎姓直勒〔勤)"。 "渴侯"为人名,《魏书》八七《节义传》有《刘渴侯传》。
此"渴侯"为《宋书》九五《索虏传》中的"渴言侯",亦即 《魏书》二一下的彭城王勰。《魏书》记"彭城王勰,字彦
和。太和九年,封始平王"。《宋书,索虏传》记北魏下
书云:
"泰始初,使持节征南大将军勃海王直黻天賜、侍中 尚书令安东大将军始平王直敏涡言侯、散骑常侍殿中尚 书令安西将军西阳王直憩盖户千,领幽冀之众七万,滨 海而南。"
这里的"始平王直懇渴言侯",即《魏书,彭城王勰传》 所记太和九年受封为始平王的元飆。渴侯或渴言侯为 元飆本来的胡名,孝文帝推行汉化,才改名为繆。"勰" 是雅名。元總字彦和,疑彦和为"言侯"的变音。也就是
说,元勰自改雅名为"勰",而原来的胡名渴侯或"渴言 侯"变成了字。言侯又音转为彦和,去掉上一字"渴", 便成了"字彦和"。连字也成了雅字。
又宇文泰,字黑獭。宇文泰原来的胡名为黑獭,后 改雅名为泰。《切韵序》云:"秦陇则去声为人","泰"读 为"濑"。胡人改雅名多采取本来胡名的最后一个字, 如取"黑獭"之"獺"为"泰",即是一例。
孝文帝还给汉人賜名。如潸河崔光,"本名孝伯, 字长仁,高祖赐名《光)"。(《魏书》六七《崔光传》)陇西 李韶,字元伯,"与弟彦、虔、蕤并为高祖赐名"。(《魏 书》三九《李宝传》附长子《韶传》〕
如果只变胡姓而不变胡名,姓名仍然重复,仍然 要波象崔鉴那样的汉人士族看不起。改胡名为汉名的 问题,是与改胡姓为汉姓一样重要的问题,亟须研究。
变胡浯、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人了 汉化的实质性问题,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的道路打 通了。
《魏书》二一上《咸阳王褸传》又云:
"于时王舍人应取八族及淸修之门。樓取任城王 隶户为之,深为髙祖所责。诏曰:此年为六弟娉室,长弟 咸阳王樓可娉故锲川太守陇西李辅女,次弟河南主干可 娉故中散代郡樓明乐女,次弟广陵王羽可娉镊骑咨议参 军荣阳郑平城女,次弟菽川王雍可娉故中书博士范阳卢 
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可娉廷尉卿陇西李冲女,季弟北 海王详可娉吏部郎中荥阳郑懿女。"
"八族"即穆、陆、贺、刘、楼、于、嵇(应为奚)、尉。王国 舍人本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为之,咸阳王元禧却取任 城王的隶户充当。这与孝文帝欲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 族一致起来的想法与做法相冲突。为了使鲜卑贵族懂 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遂为他的六个弟弟娉妇。所 娉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然而,单是通婚尚不能 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一致,于是而有定姓族。
《魏书》一一三《官氏志》云:
"太和")"九年诏曰:代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 胤,混然未分.故官达者位极公啣,其功衰"之亲仍居猥 任。比欲制定姓族,事多未就,且宜甄堪,随时渐铨。其 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 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 一同四姓。"
可注意的是,八族八姓)之所以为八族.是因为他们 自道武帝以来,"觔著当世,位尽王公"。此八族为勋臣
八族。《官氏志》续云:
"自此以外,应班士流者,寻续别敕。原出朔土,旧为 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巳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 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 来,职官三世尚书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间不降官绪,亦
为姓。诸部落大人之后,而皇始已来官不及前列,而有三 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若 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有令已上,外为副将、子都, 太守,品登侯已上者,亦为族。凡此姓族之支亲,与其身 有缌麻服已内,微有一二世官者,虽不全充美例,亦人姓 族;五世以外,则各自计之,不蒙宗人之荫也。虽缌麻而 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则人族官,无族官则不人姓族 之例也。"
据此可知孝文帝之定姓族,是专以官爵的高下,为姓 族的高皁标准。他重姓族(或门第)也就是重官爵。穆、 陆等八姓门第之高与他们"位尽王公"、政治地位之高 完全一致。姓族一定,鲜卑贵族门第的离低也就分出
来了。
定姓族包括汉人士族在内,与选官吏同时进行。 《魏书》六三《宋弁传》略云:
"宋弁,广平列人人也。以弁兼黄门(郎),寻即正,兼 司徒左长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