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第38章


时大选内外群官,并定四海士族,弁专参铨 量之任,事多称旨。"
从此传所云"定四海士族"、"姓族多所降抑",可知孝 文帝以官品定姓族的离卑,对象不仅是鲜卑贵族,而 且包括了汉人士族。定四海士族是与大选内外群官同 时进行的。宋弁参铨量之任,所潸"事多称旨",即符合 孝文帝以官爵定姓族高卑,据姓族高卑选举官吏之
重官爵是看历代何官。如鲜卑穆、陆等八姓.是
"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且为"灼然可知 者"。孝文帝以为宋弁"应推郭祚之门",也是因为郭祚
为"晋瑰名门"。〈《魏书,宋弁传》北史》三六《薛辩 传》附《薛聪传》记载孝文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 物",与羽林监薛聪有过这样一段不倫快的对话。
"(孝文帝)戏谓聪:"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 蜀人不?"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 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 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曰:"鲫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 朕?"聪因投戟而去。帝曰:"薛监醉耳其见知如此。" 《《资治通鉴》一四〇齐明帝建武三年,薛聪作薛宗起,从 元行冲《后魏国典》。》
薛聪知道孝文帝是笑他的袓先无官爵名望,不是名 族,因此十分恼怒,与孝文帝顶撞起来。
定姓族与选举制密不可分。从定姓族起,北魏选 举便只问姓族的高卑。象鲜卑八姓,孝文帝即明言"下 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
《魏书》六《韩显宗传》记载了韩显宗关于选举 问题的言论,以及孝文帝与韩显宗等人关于选举问题 的对话,很能说明问题。其言云:
"显宗又上言曰:"进贤求才,百王之所先也。前代取
士,必先正名,故有贤良方正之称。今之州郡贡察,徒有 秀、孝之名,而无秀、孝之实。而朝廷但检其门望,不复弹 坐,如此则可令别贡门望,以叙士人,何假冒秀、孝之名 也。夫门望者,是其父祖之遗烈,亦何益于皇家?盖于时 者,贤才而己。苟有其才,虽屠、钓、奴、虏之贱,圣皇不耻 以为臣。苟非其才,虽三后之胤,自坠于皂隶矣。是以大 才受大官,小才受小官,各得其所,以致雍熙。议者或云 今世等无奇才,不若取士于门,此亦失矣。岂可以世无 周、邵,便废宰相而不置哉?"离袓曾诏诸官曰:"自近代 已来,髙卑出身,恒有常分,朕意一以为可,复以为不可, 宜相与量之。"李冲对曰:"未审上古以来,置官列位,为 欲为育粱儿地,为欲为益治赞时?"高祖曰。俱欲为治。" 冲曰:"若欲为治,陛下今日何为专崇门品,不有拔才之 诏?"高祖曰:"苟有殊人之伎,不患不知,然君子之门,假 使无当世之用者,要自德行纯笃,朕是以用之。"冲曰: 傅岩、吕望岂可以门见举?"高袓曰。如此济世者希,旷 代有一两人耳。"冲谓诸唧士曰:"适欲请诸贤救之。"秘 书令李彪曰:"师旅寡少,未足为援,意有所怀,不敢尽言 于圣日。陛下若专以门地,不审鲁之三卿熟若四科?"高 祖曰:"犹如向解。"显宗进曰:"陛下光宅洛邑,百体唯 新,国之兴否,指此一选。臣既学术浮浅,不能援引古今, 以证此议,且以国事论之,不审中、秘书监、令之子必为 秘书郎,顷来为监、令者,子皆可为不?"高祖曰:"卿何不 论当世資跌为监、令者?"显宗曰:"陛下以物不可类,不 应以贵承贵,以践袭贱。"高祖曰:"若有高明卓尔,才具 與出者,朕亦不拘此例。",
所谓"朝廷但检其门望","取士于门"(韩显宗语、"今 曰何为专崇门品,不有拔才之沼?""以门见举"(李冲 语);"专以门地"(李彪语);"以贵承贵,以贱袭贱"(韩 显宗语、可以说明孝文帝取士的标准只有一条,即看 门第或门望如何。婚姻同此。
北方的婚宦制度,在孝文帝前后有所不同。在孝 文帝以前,如崔浩是姓族与人伦并重。寒士有才,亦可 视为胜流;寒女有德,亦得偶配名族。而这在孝文帝实 行汉化政策之后,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两种不同的 观念。此处略加申述。
《世说新语贤嫒》"王汝南少无婚"条云:
"王汝南王湛〉少无缗,自求郝普女。司空以其痴, 会无婚处,任其意便许之。(刘注云"魏志》曰:王昶字文 舒,仕至司空。)既婚,果有令姿淑德。生东海(王承》,遂 为王氏母仪。或问汝南何以知之?曰。尝见井上取水,举 动容止不失常,未尝仵观,以此知之。""(刘注云:《汝南 别传》曰:襄城郝仲,将门,至孤陋,非其所偶也。君尝见 其女便求聘焉。果高朗英迈,母仪冠族,其通识余裕皆此 类。)
同书《贤嫒》王浑妻钟氏条云:
"王浑妻钟氏生女令淑,武子王济)为妹求简美对 而未得。有兵家子,有||才。欲以妹妻之,乃白母日:"诚 是才者,其地可遗。"。
同书《贤媛》王司徒妇钟氏女条云:
"王司徒〈王浑)妇钟氏女,太傅曾孙。(刘注云:《王 氏谱》曰:"夫人黄门侍郎钟琰女。"亦有俊才女德。(刘 注云:《妇人集》曰:"夫人有文才,其诗賦烦诔行于世。"〉 钟,郝为娣拟,雅相亲重。钟不以贵陵郝,郝亦不以贱下 钟。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京陵(王浑袭父王昶爵京 陵侯)家内,范钟夫人之礼。"
襄城郝氏至为孤陋,有女得配太原名族王氏。兵家地
位至为低微,出身于太原名族王氏的王济,竟欲以妹
妻之。这在孝文帝时,是绝对办不到的。选举与婚姻由
既问姓族,又问人伦(既问家世,又问个人)转到只问
姓族,不问个人,是观念与制度上的一个很大的变化。
孝文帝在婚宦上,何以重姓族不重人伦?须知鲜
卑本无文化可言,要有学术文化,非一朝一夕所能达
到。孝文帝断北语,一从正音,只是为鲜卑贵族进人文
化士族幵了一扇门户而已。鲜卑贵族自不能等到懂得 儒学或有了"隽才"之后,才取得与汉人士族同等的社
会地位。崔浩因为在"分明姓族"之外,又强调"齐整人 伦",强调儒学才能,从而遭到了鲜卑贵族的反对,招 致了灭门之祸。孝文帝不讲人伦,只讲姓族;不问个人 如何,只问门第高低,正是从鲜卑贵族尚无文化的实 际情况出发的,的在使鲜卑贵族的政治社会地位, 能与北方汉人崔、卢、李、郑等大姓,迅速一致起来。韩
显宗等人的思想停留在北魏前期崔浩时代,因此才与 孝文帝发生争论。
《新唐书》一九九《儒学传中,柳冲传》云:
"开元初,诏冲与薛南金复加刊窜,(姓系录)乃定。 后柳芳著论甚详,芳之言曰:"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姬,其 信可与也。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其智可与也。关中之 人雄,故尚冠?&,其达可与也。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其 泰可与也。","
重姓族门第是南北士族共同的特征,但不是没有区 别,柳芳所说山东尚婚娅,江左尚人物,关中尚冠冕, 代北尚贵戚,便是区别。江左尚人物,即尚人伦,尚才 识。代北尚贵戚即尚姓族,尚高官。山东和关中所尚, 与代北接近。代北、山东、关中都属于北方,其所尚是 在孝文帝汉化政策实施以后形成的,故与南方所尚有 异。南方所尚保持了汉魏以来虽重门第但不废弃人伦 的传统。
自六镇、尔朱荣之乱起,北朝曾一度发生胡化的 逆流。历北齐、北周至陏朝,又恢复了汉化,直至于唐。 胡化无疑是一种退化,但并非全为退化,而是胡汉民 族又一次交混产生的一种新局面。假使一直汉化下 去,也可能使北朝变得更腐败。
第十七篇六镇问题〈附魏齐之兵)
(一) 六镇含义及北魏的设防问题
用"六镇"这个名词,应注意它的时代性,不然,便 不能了解它的含义。六镇原指怀朔、武川、抚冥、柔玄、 怀荒、沃野,后来变为北方城镇的总称,"六镇"应该是 六镇及其他。
关于六镇的起源,前人每注童六镇的设立,在北 御柔然。吾人研究六镇,不仅应注意防北,而且应注意 防南;不仅应注意防边,而且应注意六镇对南北朝乃 至隋、唐历史的影响。六镇起兵最大的现实问题,在改 变了北朝的历史。
北魏之初,设防的范围,据《元和郡县图志》一四 云州条云-
"后魏道武帝又于此建都,东至上谷军都关,西至 河,南至中山溢门塞"匕至五原。地方千里,以为甸服。"
甸服四面都在设防之列。北魏在尚未取得青徐的时 候,南方威胁比之于北方柔然的威胁,似乎还要重一 些,因此必须防南。《魏书》五八《扬播传》埘弟《椿传》
云:
"除定州剌史。自太祖平中山,多置军府,以相威摄。 凡有八军,军各配兵五千,食禄主帅军各四十六人。自中 原稍定,八军之兵,渐割南戌.一军兵才千余,然主帅如
故,费禄不少,椿表罢四军,减其帅百八十四人。州有宗 子稻田,屯兵八百户,年常发夫三千,草三百车,修补畦 堰。椿以电兵惟输此田课,更无徭役,乃至闲月,即应修 治,不容复劳百姓。椿亦表罢,朝廷从之。"
传中明言道武帝南平中山之后,"多置军府,以相威 摄","八军之兵,渐割南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