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传

第17章


1876 年以后,多次受清廷委派,与诸列强订立条约。临
死前,荐袁世凯继承自己的职务。
1894 年,朝鲜人民起义,日本以朝鲜请求清廷出兵,借口保护侨民,出兵
朝鲜。7 月23 日,劫持朝鲜国王,组织傀儡政权。迫于压力,李鸿章于7 月24
日派北洋船队运兵前往朝鲜,7月25 日,返回途中,与日本军舰在黄海展开大
战,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场海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身处大清帝国腹地的张之洞,积极注意长江防务,为筹集军火,费
尽心力,多次致电使俄大臣,联系购买枪炮事宜,为筹集军饷,加强长沙防务,
派辜鸿铭前往上海商借外债。
辜鸿铭一到上海,即前往德华银行,面见银行经理,说明奉张之洞派,前
来借款,并声明决不收手续费(即今之回扣),并留下一纸凭条离去。
张之洞又让因涉案革职,永不叙用而流寓上海的赵凤昌前往询问,德华银
行经理拿出辜鸿铭留下的纸条。上云:
我来议借款,成不索回扣,以此刺为证,后有不信,持此控我。
赵凤昌大为佩服辜鸿铭的廉洁正直,由此可见辜鸿铭人品之一斑。不久赵
凤昌到武昌,有感于时事纷扰,国势难宁,向张之洞提议:
“香帅,当今之际,应命汤生多译西方报纸,以广眼界,知己知彼。”
张之洞以为不错,即让在座的辜鸿铭考虑,辜鸿铭想也不想,脱口而出,
说:
“香帅,洋人报纸上尽是些狗屁,信不得的,汤生不会译,就是皇上亲下
谕旨,我也不干。”
张之洞拿着如此倔犟的辜鸿铭,也毫无办法,微微一笑,由他去罢。难怪
辜鸿铭于张之洞感怀不已,称张之洞以国士相待呢。像他这样的人也只有张之
洞容忍得了。辜鸿铭心里也许暗暗自比于严子陵,比张之洞为刘秀,所谓“无
香帅之大,不足以成汤生之倔;无汤生之倔,不足以成香帅之大。”
为什么一到张之洞幕府就力主订洋文报刊。拓宽眼界的辜鸿铭,此时的态
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原来辜鸿铭受沈曾植的刺激后,便开始发愤研
习中国文化。特别是到武汉后,自号“汉滨读易者”,认真研习起《易经》等中
国典籍。思想已然大变,特别是1896 年作《上湖广总督张书》,反对学习西方
的各种活动,表达其彻底倾服儒家传统。
然而,此时的张之洞仍迷迹于募洋军攻打日本本土的梦想,昧于世界局势。
当真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国际局势,任我摆布,也算
是自欺得可以了。也可见出一般中国人眼中的的世界图景吧!其种种设想不免
荒诞、颇带清流遗风。谋士辜鸿铭是这样评价府主张之洞的:
忠信笃敬,德也,此中国之所长也。大舰巨炮,力也,此西洋各国之所长
也。当甲申一役(中法战争),清流党诸贤臣,但知德足以胜力,以为中国有此
德必可制胜于朝廷,遂欲以忠信笃敬敌大舰巨炮,而不知忠信笃敬,乃无形物
也,大舰巨炮,乃有形之物也。以无形之物,攻有形之物,而欲以是奏效于疆
场也,有是理乎?此知有理而不知用理以制势也。甲申以后,文襄有鉴于此,
遂欲舍理而言势。然舍理而言势,则入于小人之道,文襄又患之,于是踌躇满
志,而得一两全之策,日为国则舍理而言势,为人则舍势而言理,故有公利私
利之说。
中法战后的张之洞,已力主吸收西洋技术。中日甲午一战,却倍受冲击,
这也是当时中国人的普遍反映。
甲午一役,清军主力舰队——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支海军,由李鸿章于
1874 年创办,此时已有大小兵舰二十余艘,却与同时创造的福建水师同一命运,
几全部沉没在敌军的炮火之下。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是败在自命天朝帝国的
学生手中,同时陆军,也在日军的进攻下纷纷溃逃。
在一东瀛小国的进攻面前,惨遭败北而订立《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台湾,
赔款二亿两白银。大清帝国,终于接受到最沉痛的一次教训,举国震惊,这个
东方的巨人似乎要清醒了。朝野诸公,纷纷发表高见,以为日本之胜,不过在
“全用西法”,却不推究其何以全用西法,如何利用西法,只是一时群议纷纷,
美俄德法意英等列强虎视眈眈。
于此之际,康有为发动参加京都会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政府,
痛陈国是,以为当奋发图强,发愤变法,古老的大清帝国似乎苏醒了。
康有为(1852~1927),一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光绪进
士。青少年时期受正统教育,后感于民族危机日深,遂向西方求变法救国之计。
1895 年,中日甲午战后,联合上书。继而在北京、上海创立强学会,发行《中
外纪闻》、《强学报》,鼓吹变法。1898年,受知于光绪,开始变法,百日即败,
东走日本。辛亥后,鼓吹复辟。
同时,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看到传统军队已无用,决定顺应潮流,采用
西法,编练新军。1894 年,命淮系官僚胡熵棻主练新军,选天津以南七十里小
站为练兵地。募兵四千七百五十人,号“定武军”。次年由袁世凯接管。扩至七
千余人,用洋编制,洋兵器。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人称袁项城。早年
投奔淮军,1885 年受知于李鸿章,荐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
代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请调回国,旋以道员衔驻天津小站练新建陆军。1897
年升任直隶按察使。1898 年出卖维新派,后参与东南互保活动。1907 年入调军
机处,1909 年免职,1911 年统兵南下,镇压辛亥革命,后逼清帝退位,于1912
年3 月在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 年,称帝。1916 年,在举国上下一
片唾骂中死去。
1894 年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积极筹建新军。1895 年11 月,在江宁成
立自强军,士兵二干六百余人,时人称赞不已,谓:
西士西官西妇观者百数,成拍手咋舌,点头称叹,百吻一语日:“不意支那
人能如是,能如是!”
随即于1896 年交卸两江事务。返回湖广本任,以更大的规模编练新军,不
用洋员作军官,只委洋员当教习,参用德国军制,颇接受了些辜鸿铭的建议。
不料这支新军却成为日后辛亥革命的首倡者,这也是张之洞所始料不及的。西
用毕竟难以中体,纺织机、洋枪洋炮是带了西洋人的魔咒来的。
在编练新军的同时,张之洞也非常强调文教建设。张之洞对传统的书院建
设一直是不遗余力。早年在四川的尊经书院,山西的会德书院,广东的广雅书
院,就是他的得意之作。到湖北后,因在中法战争中弹劾李鸿章,受到降五级
调用处分的梁鼎芬追随张之洞到湖北,张之洞委派他主办学堂事务,在湖北办
起了一系列的书院、新式学堂。
在旧式书院制度中,引进时务,对书院制度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创办的书
院主要有:
经心书院
两湖书院辜鸿铭极为佩服的沈曾植就在该院执教
江汉书院
此外,兴建新式学堂多所,主要是实业学堂:
矿业学堂和工业学堂
湖北自强学堂
湖北方言学堂
湖北方言商务学堂
湖北算术学堂
湖北农务学堂
湖北工艺学堂
湖北驻东铁路学堂
当此天下攘攘不安之际,中国的学人、士子、思想家、封疆大吏正苦思救
国之方。
1895 年,第一次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多方联络,成立强学会,鼓吹维新变
法,列名其间多一时显宦名流。颇负时望的张之洞也同强学会多方联系,一时
奔走张之洞门下者,不计其数,时人称:
现今有为之士,不走北洋(李鸿章),即南归武汉,朝官外出,可寄托者,
李与张耳。
被舆论推为能够挽救天下大局的朝廷柱石。11 月,张之洞委梁鼎芬随康有
为由江宁抵上海,组织上海强学会。一时维新人士竟相奔走于张之洞门下。同
时张之洞亦希望入京,主持变法。北上不成,老于世故的张之洞看穿了大清王
朝慈禧和光绪的矛盾,首尾两端,一方面支持维新人士,一方面又保持一定的
距离。当章太炎作《排满论》一文,受张之洞指使的梁鼎芬大怒,口呼“反叛”、
“杀头”达百数十次。
同时张之洞亲召辜鸿铭商讨时局,与辜鸿铭多方讨论,接受辜鸿铭的论调:
“欧美主富强,务其外也,中国主礼教,修其内也。”于1898 年4 月撰成《劝
学篇》,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辜鸿铭深悉此文旨趣,意
在:
文襄门下,如康有为辈,误会宗旨,不知文襄一片不得已之苦心,遂倡言
变法。行新政,卒酿成戊戌庚子之祸。东坡所谓,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
劫。此张文襄之作劝学篇,又文襄之不得已也,绝康、梁并以谢天下耳。
戊戌变法后,慈禧太后重掌大权,即以张之洞有《劝学篇》,而免予追究。
清政府把《劝学篇》看作张之洞的一大功绩,很快三易版本。据称,发行达二
百万册,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很快被译成英文、法文出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