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传

第20章


6 月24 日,盛宣怀又致电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希望千万别公布宣战
上谕,尽快与各国订约,上海租界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
相扰,提出了日后“东南互保”的大致轮廓。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早已拒
绝向朝廷派援军,在当时也是十分罕见的意外了,满清亲贵对他们恨之入骨,
却又无可奈何。
看了盛宣怀的电报后,刘坤一、张之洞急忙召集幕僚会商,决定接受盛宣
怀的建议,分别派沈瑜庆、陶森甲前往上海,商谈有关事宜。由于辜鸿铭擅长
西方诸国语言,通西洋世情,喜与洋人争辩,张之洞遂派辜鸿铭随同前去上海,
并由辜鸿铭出面同洋人打交道。
辜鸿铭一到上海,见人就发表意见,大骂洋人不该欺侮中国人,义和团的
事完全由于外国人压迫中国人所致。洋人被仇杀,完全是洋人的责任。大肆攻
击教堂、教士乃祸乱之根源。
早在辜鸿铭随张之洞到达湖北时,当地洋教堂、洋教士的文化侵略及大国
沙文主义态度,引发了一系列的教案。辜鸿铭对民情深表同情,特用英文撰写
专论。分析传教士的企图,逐项加以指责,送刊上海《字林西报》,很快被伦敦
《泰晤士报》摘要并加评论登载,立即引来许多愤怒的读者投书,表达对强国
霸权的谴责。这在当时世界上堪称空谷足声,是被压迫民族向世界发出的呼声,
令人惊异。这位英国培养出来的人,竟以其矛攻其盾。堂堂正正地为祖国权利,
向世人发言,表现出一位爱国者的胸怀和对真理的拥护。
字林西报1850 年8 月3 日,英国人在上海创办《华北捷报》,又名《华
北先驱报》或《先锋报》。乃一份英文周刊,刊登时事新闻、商情、司法和领事
公报,供外国侨民阅览。1864 年7 月1 日起,另出一份英文日报《字林西报》。
《华北捷报》则转为该报的星期日附刊,成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
年3 月31 日停刊。
此次上海谈判,辜鸿铭更是准备好了一身“金脸罩,铁嘴皮”功夫而来。
而且此时的辜鸿铭,在上海已非无名之辈,欧美侨民多已听说过他的大名了。
第一次同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华仑晤谈,辜鸿铭即滔滔不绝,谈了一个小时。
竟没有涉及正题。久闻其名的华仑耐心地静听他对时局的看法、对西洋人的看
法。等他说完之后,时间已过去了很久,于是再约第二次谈判。
第二天,辜鸿铭一到,又是一番高谈阔论,说完之后,时间又已经过去了
一个小时。这时英国总领事华仑再也耐不住了,于是开口说:
“谈了这么久,我们还不曾接触到所谈的正题,你所说的都已经是过去的
事了,我们现在急于商议的,是善后的办法……”
辜鸿铭应道:
“我谈了这么多,就是要你先承认我的话有理,然后才有可能谈及善后的
办法。”
于是相约下次再谈。
第三次见面,辜鸿铭才接触到正题,但他仍把当前世界大势、各国侵略者
在对华问题上的明争暗斗、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述说一番。华仑本是一位外交
老手,耐着性子,对辜鸿铭责骂洋人和教士,不予争辩,索性来个默认。
最后,会谈终于取得结果。6月26 日,在张之洞、刘坤一的授意下,盛宣
怀、辜鸿铭、余联沅、沈瑜庆、陶森甲等人确定了最后会谈内容,由余联沅代
表刘坤一、张之洞与各国驻上海领事馆订立《东南保护约款》,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长江及苏、杭两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总督
张允认切实保护……严拿匪徒。
二、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之,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
姓怀疑,藉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
三、内地如有各国洋教士及游历之洋人,遇偏僻未经设防地方,切勿冒险
前往。
同时签订《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租界内华人及产业,各国应
保护,租界外,洋人教堂,教民由中国官方妥为巡防保护等等。
总之,其精神不外上海租界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由各省督抚保护,两不
相扰,保全中外商民的生命财产。各省督抚应尽力控制该省局势,免受北方义
和团影响。南方的局势稳定下来,弹压中国民众的任务便交给了各省督抚办理。
据说,策划东南互保之中。清政府宣布对各国宣战,李鸿章率先称此上谕
为矫诏,以刘坤一、张之洞的名义,致电称不奉伪诏。后来,李鸿章曾对他的
亲信说:
“老夫此举,不待香涛同意而即行之,实不止强奸香涛一次也。”
在盛宣怀的活动下,纷纷参与“东南互保”的有:
两广总督李鸿章
山东巡抚袁世凯
同时闽浙总督许应骙与俄、英、美、日等六国仿照《东南保护约款》。订立
《福建互保协定》。
东南互保很快扩展到浙江、福建、广东、四川、陕西、河南、山东等十余
省,张之洞在这个活动中充当了盟主角色,“东南互保”也可以说是独立于朝廷
的活动,谋士辜鸿铭在其中出了不少力。时人诮张之洞在庚子年间:所处之地
位,不啻为南方各省总统。
此时的北方,八国联军加紧对北京的进攻,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侥幸取胜
的幻想,在数千武装着洋枪洋炮的西洋军队打击下,破灭了。到六月底,慈禧
太后脸色一变,向各侵略国做出后悔的表示:
“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太蹙,深恐各使保
护不及。”
当八国联军进抵北京近郊时,清廷慌了手脚,不断电催两广总督李鸿章北
上。于7 月8 日,清廷连发两电,任命他为直隶总督。李鸿章却不愿北上,在
他看来,朝廷要亏尽了本才会求和,最后勉强于7月21 日到达上海。此中还有
一段李鸿章的趣事。
这一段时间,一直有人游说李鸿章背离清廷独立,特别是革命党人对他颇
寄希望,李鸿章不以为然。
到了上海后,仍有革命党人前往游说,欲推他为首领,举事反清。李鸿章
早知来意,立请入见,刚通姓名,不等说明来意,便开口说:
“你们是想举兵吗?可惜我年事已高,不能相助,亦恨君等迟生,不能助
我于五十年前。”
游说的人见他如此,也不必再说了。但问他军事用兵,说:
“您以为用兵的关键在哪里呢?”
李鸿章回答说:
“我国用兵,本无奥妙,亦惟一哄而已。哄得过去,即胜,胜即成事。”
言罢哈哈大笑。由此可见李鸿章性情之一斑,此人决不是冒险求进的角色。
8 月7 口,清廷不得不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向各国乞和,列强公
使却表示不进北京城决不罢休,这样,慈禧即准备弃京而逃。
张之洞立即表示赞同,甚至希望慈禧南幸湖广。不成,又极力表示赞成慈
禧一行西幸西安。
8 月14 日凌晨,慈禧太后带着他的亲信臣仆,仓皇西逃,八国联军一万八
千余人,占领北京城,进驻紫禁城,杀害义和团民众,抢掠财物,大纵军队公
开洗劫三日。其后继以私人抢劫,自元、明以来典章文物,国宝奇珍,扫地以
尽,煌煌大者《永乐大典》也几乎丧失净尽。
四万万人口的大清帝国这条睡龙被一万八千余人的杂牌军捆缚起来,动弹
不得,任人捏弄了。
联军统帅入京后,易为德国人瓦德西,瓦德西到京后,大模大样地踏进紫
禁城,窃据仪銮殿,享受皇帝的富贵之态,大清王朝也真算弄了个先例,第一
次将洋人让进了寝室之内,卧榻之旁了。
瓦德西(1832——1904)德国人。历任陆军参谋总长、军团长、陆军元帅等
职。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任驻法武官。1900 年8 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
正式就任联军总司令,指挥联军扩大侵略,到处烧杀抢掠。次年6 月回国。
正当此国破家亡之际,辜鸿铭于战争伊始,即在日本横滨《日本邮报》上
发表文章。著论斥责西方人的侵略,称义和团人物为爱国志士。
第一篇文章标题即为《我们愿为君王去死,皇太后啊!关于中国人民对太
后陛下的人格和权威的真挚感情的说明》,同时在发表的致该报的编辑函中,辟
头便称此文得到张之洞、刘坤一两位总督大人的授权。中国人,或许包括两位
总督,可能都不明白授权发表声明的真正意义,但辜鸿铭和他的西方读者都明
白无误地理解此中传递的信息,即在联军北犯中,实力未受损伤的南方各省军
政府首脑反对废除慈禧太后的最高权力,而他们手中的新式武装,远非义和团
乌合之众的神机营可比。
到1901 年,《辛丑和约》签订,辜鸿铭将一年来于日本横滨《日本邮报》
上发表的文章,结集成书,定名《尊王篇——一个中国人对义和团运动和欧洲
文明的看法》(英文书名Paprs from a Viceroy"s Yaman,直译当作《来自总
督衙门的论文》),在上海刊行,此时他已是在华欧美人士共同瞩目的人物了。
在《尊王篇》前三篇文章中,辜鸿铭替慈禧太后和义和团运动的仇洋行为
进行政治辩护,驳斥当时西洋人士和康有为等对慈禧的批评,引证英国刊行的
《古今名人谱》所载慈禧政绩,称:
“甲午以后,泥古图新各自偏执,门户之见于是大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