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传

第41章


女人们大多还有小脚,然而再
不是从前那般深居闺房,羞答答绣花刺字了。年轻女子的脚已是一双天然的大
脚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说起话来纵声大笑,毫无顾忌。更有甚者,烫
了一头弯弯曲曲的乱鸡窝头发,穿上一双高跟鞋,一件旗袍做得紧扎扎的,要
知道什么,就看得到什么……
辜鸿铭深为叹息,他甚至觉得自己的辫子、长袍马褂双梁布鞋更耀眼更夺
目了,更值得珍惜了。看到那些时髦男女们的装束,他总忘不了告诫一声:
“别以为穿西装、着皮鞋就很时髦,那不过是西洋人的无聊玩艺儿而已。”
他整日里坐在家中,研读诗书。钻研中国文化,时常有中外客人来访。每
次神聊,总忘不了教训西洋人一番,替中国人出口气。
五国银行团派人前去迎请辜鸿铭,辜鸿铭反正无事,也不好在家坐吃山空,
有意谋些事做做,但他是不会出门去求人的。不过,既然有买卖上门,那也不
错,遂告诉来人说:
“区区小事一桩,完全可以。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那人一听他愿意,赶紧说:
“只要先生愿意,什么条件都好说。”
“那好,我这条件很简单,开价是6000 银元,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那人吃了一惊。说:
“6000?太多了吧!”
辜鸿铭听他这一说,顿时笑道:
“你以为我只值你们那些办事员那一点银子吗?告诉你,少一分我也不
干。”
那人口中应承,心里却说,你这价也开得太高了,不要以为非用你不行。
看来,你是太看得起自己了。谁知他回去这么一报告,禧礼尔大喜,能聘到这
样一位语言天才,名震西洋的学者,那是太好了,对其他诸位说道:
“6000,值,太值了,别的人也许一两银子都不值,但辜先生却值得这6000
元。”
就这样辜鸿铭当上了五国银行团的翻译,一口流利的英语、德语、法语、
日语,解决了银行团诸公不少困难,使他们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令他们
大为高兴,辜鸿铭也日进斗金,很是风光。
最后袁世凯痛下血本,于1913 年4 月26 日在北京订立《善后借款合同》,
借到二千五百万英镑(约二亿八千万银元),年息五厘,打八四折,另外还控制
了全国盐税的征收。
条款一签下来,辜鸿铭大为感叹……
银行家是在天晴时硬把雨伞借给你,而在下雨时收回的人。
辜鸿铭狠狠敲了他们一记,而这些洋鬼子却更黑,狠狠地敲了袁世凯一棒。
袁世凯又狠狠搜刮百姓一遭。
辜鸿铭整日里除坐拥书城、潜心研究中国文化外,便是高谈阔论,骂人骂
世,过得逍遥自在,内心里却难以宁静。住在天子禁宫边上,紫禁城的落日总
使他想起中国文化的命运。高高的威严红墙困住了他的思绪,夜望帝宫,令他
心潮难静;展开先圣列贤的经典,总令他神游于伟大的古圣先王时代。那里才
是幸福、和平、宁静的世界啊!如这般的现状,只有地狱可能还有些相似!
紫禁城,紫禁城,只有那高高在上,威严无比的神色,还在诉说着一种梦
幻、和平、宁静、幸福,还在诉说着一种光荣——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可惜,
这些伟大的梦幻都被一道高高红墙围住了,困住了,眼看就要断绝了!
在这个没有星星,没有月亮,没有太阳的天空下,在深广迫人的暗夜中,
辜鸿铭挥笔上阵。他的背后站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他要借助于先
贤们的智慧伟业,让这个世界重见星光。
这个世界正走火入魔,西欧国家早已被金银的臭气熏昏了头脑。武器被镀
上金银的光亮,时刻都会刺刀见红……血还流得不够,整个污秽的世界仿佛只
有血能清洗。
辜鸿铭的心情是多么沉重啊!他仍在讲着笑话,仍在高歌放谈,然而此时
的他只是大笑之后,继之以涕泪,涕泪之后,复继之以大笑,这大笑像笑弥勒
身旁的一副对联:
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容天下不平之事。
1914年,陈友仁在北京创办英文报纸《京报》,慕辜鸿铭大名,以每月350
银元的重酬,特约他每天写一篇专稿。辜鸿铭欣然领命,日草一稿,大肆抨击
共和制度,批判欧美诸国的强横,大受欢迎。然而这两人却都有一身番仔脾气,
彼此不让。陈友仁是立定反对帝制,为共和披荆斩棘的。不久两人就分道扬镳,
各以自己的笔在世界上为中国呐喊,为中国争颜面。他们两人虽然道路不同,
但都有一身铮铮铁骨,非碌碌政客庸庸群僚为一己之私可比,鼓足勇气,为一
个他们热爱的家园——中国,擂鼓助威。可惜,他们心目中的这个巨人像是中
了蒙汗药,睡得太死,太深,太沉了。你擂得太响了,她不过梦呓一声。
“我先前也阔过一阔呢。”
接着翻身又睡去,她的皮太厚,太麻木,太不容易接受刺激了。
陈友仁(1875——1944) 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出生于西印度洋群
岛的特立尼达。西名尤金·陈,精通英文,不会说中国话。1912年春,回到北
京,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施肇基的法律顾问。1914 年创办英文报纸《京报》,
自任总编。1924 年任孙中山秘书。1927 出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1932
年续任国民党外交部长,因力主抗战,被迫去职。1933 年参加福建事变,失败
后赴法。1937 年后闲居香港,1944 年病逝于上海。
辜鸿铭、陈友仁、伍朝枢三人同列孙中山赞誉的中国通英文的三个半中的
三个。
辜、陈二人闹翻后,辜鸿铭自告奋勇给另一家北京的英文报纸《北京每日
新闻》写专稿,不要稿酬。但有一条件,他写什么就登什么,不能删改一字。
辜鸿铭鼓动一支妙笔,文彩斐然,报纸销量直线上升。但是一个半月内,他就
连续写了三篇主张纳妾的文章。主编急了,迫于教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请他不
要再写这类文章了,辜鸿铭大为生气,怒骂:
“你是接受了美国人的美元还是娶了美国女人?你的报纸要不是我哪有今
天,那些美国人没有出息,不敢娶小老婆,你也跟着嚷。”
弄得那主编哭笑不得。只好中断与他的合作。
第二章笔端论硝烟
公元1914 年,民国三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辜鸿铭的看法。
这一年,对于人类来说,远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
这一年,每一天人类似乎都瞪大了血红的眼睛,像斗牛场上发怒的公牛。
这一年,人类已武装得很好,他们要把子弹射向何方,不知道,但都想把
子弹射出去。
这一年,地球注定要开始,而且已经开始流血。血,还要流下去。人不过
是像蔗糖厂榨糖的甘蔗,越多越好,战争机器既已开动,血是最有吸引力的了。
这一年六月二十八日,一声枪响,奥国皇储斐迪南倒在了塞尔维亚的中心
萨拉热窝的街头。这一滴血,刺激了瞪红了眼的欧洲国家,早已装好子弹的枪
炮,只待这一滴血扣动。
奥国率先进攻塞尔维亚,紧接着德、俄、法、英参战,日本也向德国宣战,
出兵占领它早已垂涎的山东半岛。整个欧洲分成两大集团:同盟国,由德奥意
三国组成;协约国,由英法俄三国组成。很快意大利倒向协约国,美国也加入
协约国,而土耳其、保加利亚则加盟同盟国,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人们
不知道会做出什么?
关于这场战争的爆发,人们的揣测太多了,有的人指责资本家们为了商业
利益将整个世界卷入战争,而资本家们会说,这场战争使他们得不偿失。他们
的子女奔赴前线,战死沙场。而他们也会证明,银行家们如何尽量防止战争爆
发。法国人也许会列举德国皇帝的罪状,而德国人则回敬以法国人王朝时代的
罪行。各个国家的领导者总是尽力地证明。他们自己如何防止战争爆发,只是
他们该死的敌人迫使他们卷入了战争……
也许这战争总是爆发个人心中的贪婪和野心、恶意,但并不是它们促使了
战争的爆发。整个世界,特别是欧洲是武装得太好了,钢铁、化学、电力创造
怎样的一个世界,人们还不理解,他们却正用着十六世纪的神经操纵着这些东
西。他们按着祖先传下来的陈规陋习去处理他们眼前的事务,开着战舰,装备
齐全,去攫取遥远地区新的属地。哪里尚有一小片剩余的土地,哪里就会有一
个英、法、德或俄国的殖民地。倘若人们反抗,就会遭到杀戮……现在,他们
又无所顾忌地在欧洲干了起来,你盯着我的腰包,我盯着你的口袋……
辜鸿铭也正瞪着眼睛注视着这场战争的进程,偶尔在北京大学上些课,指
导学生学习英文、拉丁文、希腊文。
辜鸿铭眼见战火纷飞,心中忧世之情不可言表。此时的他已对欧洲文明完
全失望,心中涌出中国文明才是救世良方的想法,他已抛弃了他曾经吓的结论
——
“一种道德价值的美好真意味,乃用古老中国的文明联结于一种理解和阐
释现代欧洲文明扩张进步理念的心向。”
他越来越觉得只有中国文化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要拯救西方,只有
采用儒家的学说,他作出结论——
“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基督教已经无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