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人物谱

第36章


他是满洲镶黄旗人,在清开国征战中
屡建战功,赐号“巴图鲁”,为第一大功臣。顺治元年入关后,攻剿李自
成、张献忠余部,又功高一筹。他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同为辅政大
臣。
顺治帝卒,时年八年的康熙即位。索尼老病,遏必隆胆小,苏克萨
哈与鳌拜争权,被鳌拜诬陷致死,于是,鳌拜加封太师,独揽大权,飞扬
跋扈。大臣稍有异议,即被鳌拜陷害。康熙八年,少年天子用计擒鳌拜,
革职拘禁。鳌拜死于狱中。
在一部《鹿鼎记》中,鳌拜所占篇幅不多,但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
角色。原因有二:一是康熙用计擒鳌拜,是他初露锋芒第一招,韦小宝之
机智,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康熙暗中训练了一批有武功的小太监,与鳌拜
斗力,结果死了四个,幸亏韦小宝有无赖的本事,情急中从香炉内抓起两
把炉灰,撒在鳌拜眼中,这一场戏委实惊心动魄。力大无穷、天生神勇的
鳌拜居然被几个小孩子制服,这在金庸笔下写得活龙活现,大可一读。第
二,一部《鹿鼎记》与《四十二章
经》有关,这套秘
籍一直贯穿全书,假太后想得到它,海大富也梦寐以求,而这套书正藏在
鳌拜府中。由此可见,鳌拜这个人物在书中不可缺少。
历史上的鳌拜并非有勇无谋之辈,但他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低估
了少年康熙。这场宫廷之变,如不是康熙先下手,那么康熙只能做一个傀
儡天子。康熙不愿当木偶给人牵着鼻子走,于是先下手为强。这中间韦小
宝立了大功,他发迹的生涯自然也就开始了。
据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辅政大巨,得善终者仅三分之一。秦汉之
李斯、霍光,唐宋之长孙无忌、文天祥,明之张居正,或忠而见疑被处死,
或死于政界敌手。鳌拜之死,自然与他独揽大权有关;但他功高被杀,也
从一个侧面说明封建朝廷内部斗争之激烈,并不亚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
陈圆圆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但中国地灵
人俊,丽人如云。明末清初的陈圆圆,其姿色绝不在四大美人之下。
陈圆圆被写入文学作品,最著名的当推清初诗人吴梅村作的《圆圆
曲》,诗中有“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至今引起文人骚客
的思念。后来,陈圆圆的形象又走上舞台,其名气之响,绝不在“四大美
人”之下。侠骨柔情本是新派武侠的特点之一,于是,陈圆圆又进入了武
侠世界。
陈圆圆在金庸笔下一共出现过两次:一是在《碧血剑》中,她被李
闯王的大将刘宗敏掳获,一出场就引得这些草莽英雄如痴如迷,甚至丑态
百出。二是在《鹿鼎记》中,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当然不仅是吴
三桂,连从小出入妓院、受诸多美人青睐的韦小宝,也绝口称赞圆圆:“你
这样美貌,吴三桂为了你投降大清,倒也怪他不得,倘若是我韦小宝,那
也要投降的。”
金庸写陈圆圆之美,化用了白居易赞杨贵妃的诗:“嫣然一笑,登
时百媚横生”,又说她“微笑时神光
离合,愁苦时楚
楚动人”,她一登场,“满室尽是娇媚”。这种神态描绘,是刻画已届不
惑之年的陈圆圆,由此可见她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历史上的陈圆圆,是明末姑苏名妓。原姓邢,幼年从养于陈家,改
姓陈,名沅,字婉芬。据陈维崧在《妇人集》中介绍,陈沅本是良家女子,
妙龄流落教坊,色艺擅一时。周奎曾将陈圆圆作为礼品送给明思宗,朝廷
不纳,吴三桂即以千金聘礼迎娶,未成,后去山海关。京城被李自成攻占,
圆圆入刘宗敏手,吴三桂降清攻城,夺得陈圆圆。
吴三桂成了清王朝大官,曾册封陈圆圆为妃子。陈圆圆曾劝吴三桂
联合李自成部队抗清,吴三桂不听,反而以当平西王为荣。圆圆虽为一女
流,识见与眼光却高于须眉,她拒绝了平西王妃的册封,乞为女道士。为
此,吴三桂另觅新宠。据刘健的《庭闻录》载,吴三桂在云南时另宠“八
面观音”等女子。吴三桂反叛兵败,陈圆圆因早已离开政治舞台才得善终。
另一说讲吴三桂出兵,陈圆圆自尽于商山莲花池。
金庸写陈圆圆与李自成有染,未见史载。《鹿鼎记》有一段写圆圆
倾心于李自成的情节,这是小说家的臆造与想象了。
李自成
李自成在金庸小说中出现,共有两次。一次在《碧血剑》中,只占
很少笔墨,他以农民领袖的身分打入北京。另一次出现在《鹿鼎记》中,
变草莽英雄为江湖侠客。
在《碧血剑》中,袁承志初见李自成,那时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李
自成成了最有风光的大人物。
书中写李自成,主要有三个情节:一是写他率起义军入京城,威风
凛凛,志得意满,他在欢声雷动中接受“万岁、万万岁”的欢呼。他亲自
号令:“有人妄自杀伤百姓,奸淫掳掠的,一概斩首。”但事实上,他手
下的大将除了李岩之外,都忙于抢劫掠夺财物与美女。这说明这支起义军
一胜利就暴露出种种弱点。二是写李自成出尔反尔,刚刚决定宽恕太子,
但听了牛金星一句话,又默默同意下毒手。三是写李自成对众人的奉承丝
毫不生反感,他帐下的大将见了陈圆圆丑态百出,他身为主帅居然乐不可
支。这几笔,无疑点出李自成只是个流寇英雄,他经不起胜利的考验,后
来的失败也势所难免。这支农民军中唯一能保持清醒头脑的李岩,忠而见
疑,最后被杀。李自成的形象大大不佳。
李自成在《鹿鼎记》中再度亮相,金庸写他潜入皇宫,居然还与陈
圆圆有一段感情纠缠,生下阿珂这个女儿。这场戏写天下第一大反贼(李
自成)、天下第一大汉奸(吴三桂)、天下第一大美人(陈圆圆)、天下
第一大武功手(九难)、天下第一小滑头(韦小宝)大打出手。这幕闹剧
有点滑稽,也将每个人物漫画化了。
也许受姚雪垠创作的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影响,我总觉得金庸笔
下的李自成,与自己过去认识的李自成有很大差距。其实,历史上的李自
成与姚、金二位笔下的李自成都不一样。姚雪垠是过分美化了这位农民领
袖,而金庸又过分夸大了李自成的某些缺点。
李自成,陕西米脂县人。他从小贫苦,后聚众起义。他能从农民起
义军中崛起,从而建立大顺政权,说明他确实具有远见卓识和杰出的军事
才能。他南征北战,在十几个大战役中都是以弱胜强,以寡击众。他兵败
受挫之时,表现出非凡的克制能为与判断能力。在个人品格上,李自成攻
进北京之后,得意忘形,听信谗言,冤杀良将,这些也是事实。姚、金二
位作家各取李自成的长处与弱点进行艺术虚构,这自然也是允许的,但若
论反映史实,都未免失之偏颇。
李自成的失败,是由于在胜利中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李岩曾提醒
过他:“大王虽得了北京,但江南未定? .”对此李自成没有引起足够的
警惕,反而挥手说:“大家喝酒!”至于农民军的主要将领眼界不高,
见了美女与财物就红了眼,致使这支经过千辛万苦才
夺得政权的农民军,在胜利中走了一步错着,结果全盘皆输。这是历史的
教训,李自成本人也不是没有责任。至于李自成的归宿,有人写他死于兵
战之中,有人说他出家为僧,说法不一,至今未有定论;但金庸写他当和
尚之后,与陈圆圆生一女儿,这自然是不可信的。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金庸并没有把李自成塑造成功,这自然与武侠
小说这种题材有关。过去我曾读过一本朱贞木写的《闯王外传》,写李自
成的部下与李自成为争一女子险些大动干戈,情节很曲折,但把李自成这
个人物写得不伦不类,看来在武侠小说中要写好历史人物亦非易事。
常遇春
最早认识常遇春,是读《英烈传》。常遇春一出场就很有风采,他
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提一把六十斤大刀,舞得如风似电。后来常遇
春攻打采石矶,收伏荆襄,战功赫赫,位列功臣庙第二。
常遇春之死,据《明史》载:“(常遇春)暴疾卒,年仅四十。”
《英烈传》中则写常遇春独坐营中,忽然得疾。众将来问安,常遇春就说
要与诸公永诀,原来他早先得诗“先于和里贵,后向柳中亡”,他兵屯柳
川,是命归之地。书中还写了张三丰送诗一节,可见金庸在《倚天屠龙记》
中写常遇春与张三丰之缘,是借用了这个传说。
无论是《明史》还是《英烈传》,写常遇春之勇武善战,都是粗线
条的,不如金庸写常遇春来得细腻。在《倚天屠龙记》中,常遇春初次亮
相,年方二十,为救周子旺儿子的命,差点被元兵所害,幸亏被张三丰救
了。张三丰本想收常遇春为徒孙,但常遇春身属明教,不肯相背,竟然拒
绝。后来他带了半死不活的张无忌去求医仙胡青牛医治,胡青牛因为张无
忌不肯背叛武当,见死不救。常遇春宁可自己不治,
以自己性命换张无忌一命,这一幕戏写活了一个义重如山的铮铮男子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