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人物谱

第37章


后来张无忌胡乱用药,虽把常遇春救活了,但胡青牛却说常遇春损了四十
年寿命,原来常遇春可活八十岁,现在只能活到不惑之年。这当然与常遇
春四十而卒相合,但金庸以其想象圆其寿辰,则完全是小说家的创造。
张无忌当上明教教主,因徐达、常遇春寡恩少义,终于郁郁引退。
其实,徐、常二人与张无忌情同手足,常遇春又与张无忌有生死之交,怎
会背后痛斥张无忌为“小贼”?这全是朱元璋暗中用的诡计。朱元璋料定
张无忌讲究情义,一旦徐、常二人对张无忌不满,张无忌必然会悄然而去,
把明教教主之位拱手让给自己。可惜张无忌武功虽高,在智谋上却远远不
及弄奸的枭雄。至于常遇春被人背后中伤,更见朱元璋心地之险恶,手段
之毒辣。
常遇春卒于柳川,也未必不是幸事。当时天下未定,朱元璋亲自为
之弔丧,至龙江,又追封开平王,可谓隆重之极;而徐达后来却被朱元璋
害死,一代开国功臣,落得如此下场,诚可悲也!
张三丰
综观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武林中辈分最高者当推武当派开山之祖
张三丰张三丰是联结《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的穿线人物。他在《神
雕侠侣》中出场时,年十二三岁,形貌甚奇,额尖颈细,胸阔腿长,环眼
大耳。这个少林寺觉远的俗家弟子,武功虽不精深,但气宇不凡,声若洪
钟。三丰与尹克西交手,功力相差甚远,但勇猛聪颖,终于克敌制胜。到
张三丰在《倚天屠龙记》中出场时,他已是古稀老人。金庸写他为救无辜
稚子一命,忍受种种侮辱与百般委屈,尤其他携张无忌去少林寺求医被拒
一段,充分表现了张三丰的善良忍让的长者之风。那种炉火纯青的涵养功
夫实非寻常之辈所能有。
读张三丰的故事,会让人感到天地之大,世情难测;更可令人消释
自己蒙受的种种委屈之情:一代武林宗师尚且命苦如此!他八十寿辰,徒
弟俞岱岩被害致残;九十高龄,徒弟张翠山自刎惨死。他虽然武功卓绝,
但委曲而又不能求全。一个善良的老人晚年还经历了种种磨难,他为救稚
子情愿交出《九阳真经》,甚至以命相换,可见其心
地何等仁慈。
据《明史》载,张三丰实有其人。三丰不修边幅,颀长而伟,龟形
鹤背,须髯如戟。书过目不忘,饭数月不食,喜云游天下,好嬉谐觅趣。
他葬后复活,不知所终,《明史》列三丰为“方伎”之奇人。由此可见,
金庸取历史上张三丰的一点,驰骋艺术想象,于是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
武林泰斗。
张三丰成名之后,金庸几乎没有描绘他与人交手的场面,反而极写
他遇到的种种悲哀,这是高明之技法,写出了“侠”与“武”之间的主次
关系。但书中曾插叙张翠山偷学三丰空临丧《丧乱帖》一段,张翠山后来
创出一套绝世武功,连一流高手谢逊也甘拜下风。此乃暗写张三丰无敌天
下。
范蠡
金庸曾将其武侠小说的书名第一字,写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
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副对联包括了十四部武侠小说。其实,金大侠还
写过一篇《越女剑》。
《越女剑》仅一万九千余字,可称之武侠短篇。小说取材于《吴越
春秋》中的《越女试剑》。那百余字的记载,到了金庸笔下,变成了一篇
小说。尽管这不是一篇很成功的武侠精品,但书中的范蠡却是个令人难忘
的人物,从范蠡身上可以看到金庸的某些思想特点以及他的追求。
吴王阖闾率众三万攻打越国,受箭伤而死,临终前命儿子夫差报杀
父之仇。夫差拜伍子胥为相国,练兵三年。越王勾践起兵伐吴,兵败夫椒。
夫差率众追到会稽山,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不得已求降,卧薪尝胆,以
图东山再起,但越国士兵斗不过吴国将士。这时范蠡发现了一位越女,越
女剑大显神威,终于攻克吴国,逼夫差自尽。
金庸这部小说讲的就是这个故事。但实际上,越国战胜吴国,并非
靠一个越女,而是夫差重用奸臣伯嚭,逼死忠臣伍子
胥,只知道整天沉湎于荒淫酒色之中,弄得吴国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吴
国被灭,也属意料中事。
有读者认为,大概越女剑一事引起金庸兴趣,才写了这篇武侠。依
我之见,并非如此。《越女剑》真正的主角是范蠡。
范蠡是越国大臣,吴越交战之时,范蠡就反对战争,他认为:“违
背道德、好用凶器,出兵是不利的。”勾践兵败被俘时,范蠡陪越王夫妇
在吴国住了三年,后来回到越国,他安抚百姓,治理国家,为勾践起兵伐
吴做了不少工作。但勾践灭吴后,他就悄然隐退,不知所踪,比起那个被
夫差杀死的文种聪明得多。
有关范蠡的传说有许多,有人说他去做了隐士,有人说他当了齐国
的大商人,有人说他与西施一起去过神仙般的日子。总之,他是汉初张良
一样的人物,知进知退,不为名利所惑。
范蠡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曾引起千古文人的向往。古代的文人受儒
家思想影响的居多,他们想建功立业,兼济天下,但一旦功成名就,就毅
然退出政治舞台。范蠡之所以采取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因为他太了解越
王勾践的本性,深知“敌国灭谋臣亡”的道理。
汉初的张良想来是读过范蠡的故事的。金庸呢?他在创作的鼎盛时
期,突然宣布封笔,大概也是在追求范蠡的境界,因为在掌声中退下来,
总比从嘘声中退下来有趣得多。前者反映了作者的聪慧与理智,后
者则表明了作者的无奈与寂寞。
金庸写范蠡,尽写他的儒雅与谨慎,通过越女的精娴技艺,显示了
越中自有人材,暗示了越国战胜吴国的基础。至于越女一剑刺伤西施,则
显示越女反对越国使用“美人计”。
从小说的内涵看,《越女剑》不是一篇很成功的作品。把它放在金
庸的十四部武侠精品旁边,有点不伦不类。金庸弃之而不入其书名对联,
我是赞成这一做法的。
尽管如此,那个功成身退的范蠡,却成了千古文人心中的英雄。封
建政治太黑暗与封建君主太残忍,给《越女剑》投下了阴影。谁说武侠小
说不触及时弊呢?金庸的作品就打破了这种界限,真值得后人深长思之。
新版后记
《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写于1991 年3 月,出版于1992 年3 月。
该书原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初版征订一万七千册。此书出版后,很受
欢迎。我曾为读者签名售书,两小时内买去三百册。更令人可喜的是,先
后收到读者来信上千封,与我谈论武侠小说研究问题的居多,也有不少读
者为买不到书而写信给我。由此可见,读者不仅爱读武侠小说,也欢迎评
论武侠小说的专著。我曾经写过几本文学评论集,印数不过三四千册,但
《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在出版后即告售罄,我几个月的时间没有白白
浪费。我当即致信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陈云生同志,陈云生同意再
版;或许是征订渠道不畅,印数未能如愿,结果未能再版。陈云生于1994
年12 月再次写信给我,说明此书不能重印,请我多多原谅。
1995 年4 月,我根据与浙江文艺出版社与我签订的合同第十二条:
“本著作如经乙方(出版社)所在地区总发行机构的乙方邮购部证实脱
销,甲方(作者)有权要求乙方重印,如乙方拒绝重印,或自甲方提出要
求后三年内不重印,甲方有权废除合同。”我于1995
年4 月与学林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并致信于陈云生同志,得到了他的
同意。
这次由学林出版社重印,并被收入“畅销作品鉴赏丛书”。承丛书主
编兼责任编辑周清霖先生作了一次润色,并改正错别字;我又另写了《范
蠡》一篇,书名则改为《金庸小说人物谱》。在此我要感谢广大读者对这
本小书的厚爱,并欢迎读者再次给予指正。
1994 年金庸两次访问大陆,被授予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王一川教授
还将金庸列为现代文学大师第四位;可见传统的偏见正在打破。如何阅读
武侠小说,我们不妨从金庸的作品开始,共同来探讨这一问题。
曹正文
后记
又见花褪残红芳草绿。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写成《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
完卷之时,便想与关心我的读者说几句心里话。
忆昔少年时,曾沉湎于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但打破“读武侠小说是
一种消遣”的观念,始于读金庸作品。漫游在金庸的小说世界中,我们不
仅可以获得一种享受,一种乐趣,而且可以真正领悟到:武侠小说原来是
一种艺术,是一门学问。
既然武侠小说是艺术与学问的结合,又具有中国特有的民族气派,国
人何不去研究它?80 年代,香港的文学界已开金学研究之先河。大陆“武
侠迷”人数之多,大大超过港台,大陆的评论界难道甘心沉默?我写这本
书,此为意图之一。
中国文学界对俗文学(或曰通俗文学),一向贬多褒少。其实,中国
古典四大名著就有三本属于通俗文学;而且,俗文学读者最多,流传最广,
我们的评论家完全应该面对现实,对雅文学与俗文学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
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