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狙击手

第50章


    挂花——旧时军队中对于“负伤”的俗称。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陷落之后,许多中国官兵自发地留在城中,与攻进南京的日军展开巷战。
    据当时中央社记者的报道:“军人爱国,杀敌心切,于是十三日晨曦中,城内外各处枪声大作,敌我巷战开始,冲锋肉搏,我孤军均作壮烈卫士之牺牲。”
    南京城陷落之后,留在城里的路透社记者史密斯先生记述了日军进城时的情形:“……12月13日,将近中午的时候,才在城南看到第一批日本的巡逻队。日本巡逻兵6至12人一组,小心翼翼地、慢慢地在主要大街上探路……13日下午,日本坦克开进了城,日本的先遣队在坦克掩护下进了城。日军部队给人一个疲惫不堪的印象。”
    这座饭店,叫“首都饭店”,位于中山北路,是当时南京城里最高级的饭店。
    根据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的参谋大西大尉回忆,当他在13日攻进南京城的时候,目睹日军第16师团的一部,正在为攻占首都饭店而作战。史料上有这样的记载:“(16师团)为攻占这座饭店,而同少数顽强抵抗之支那军人进行激烈的枪战。”
    挹江门城楼,地处扬子江畔,石头城北,与风景秀丽的狮子山、八字山相连,该城楼建有一座仿明宫殿式样的两层宫殿式门楼,黑瓦雕门,飞阁流丹,画梁雕栋,古色雅致。
    现存挹江门开辟于1921年,当时只有一个门洞,原称为海陵门。1929年为使孙中山灵枢顺利送往中山陵,将其扩建为三道拱门,易名挹江门。
    挹江门附近的地道——根据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宪兵教导第2团第2营营长马崇兴的回忆,当时曾有部分守军通过挹江门附近的地道逃出城外。
    20世纪末期,著名的南京历史学家孙宅巍先生实地探察过,发现了那条地道。如今,那条古老的地道,是当地水果贩子用来贮藏水果的仓库。
    永清寺——位于南京城城北,上元门门外,是当时一个很小的寺院,只有三位僧人、三间房舍,但有一个占地六亩的石榴园。
    根据曾经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工兵营营长纽先铭的回忆,他当年逃出南京城后,就曾在这个寺庙中躲藏。
    合十——佛教的一种行礼方式,双手合掌平拱,放于胸前。
    萧剑扬他们来到江边的这个晚上,是1937年12月18日。按阴历算,是十一月十六日,正是月光明亮的夜晚。
    侵华日军第6师团第13联队的二等兵赤星义雄,曾随部队攻入南京城。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这样写道:“扬子江岸边的码头,与普通码头一样,是船只起航和停靠的地方。站在码头上观看扬子江的流水,这时,一幅无论如何也令人难以置信的情景展现在眼前——
    两千米,不,也许还要更宽一些,在这宽阔的江面上,漂流着数不清的尸体。一望无际,满眼皆是尸体。江边如此,江中心也是如此。
    那不是士兵,而是老百姓的尸体,其中有成人,也有儿童,男男女女全都漂浮在江面上。尸体像‘木排’那样,缓缓地漂流着。朝上游看去,尸‘山’接连不断。似乎可以想见,那接连不断的‘山’是看不到边的。
    看来至少有五万人以上。而且几乎都是老百姓,扬子江的确成了‘死尸之江’。”
    根据现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民国政府档案《中国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谷寿夫战犯案件判决书》所述:“同月(1937年12月)16日下午6时,麇集华侨招待所之难民五千余人,被日兵押往中山码头,用机枪扫射后,弃尸于江中,仅白增荣、梁廷芳二人,中弹受伤,投身波中,与漂尸同流,得以幸免。”
    幕府山——南京市的著名山地,位于南京城北,长江之滨,山峦连绵起伏,沿长江成一字延伸,西起上元门,东至燕子矶,长约六公里。幕府山有五座山峰,主峰名北固峰,高210多米,峰下有幽深的石洞。
    峡地——萧剑扬他们看见的这条峡地,就是有名的“草鞋峡”。该峡位于南京城北,沿长江延伸,西起鱼雷营、东至燕子矶,长约五公里。
    根据现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民国政府档案《鲁甦陈述日军在草鞋峡集体屠杀的结文》所述:“倭寇入城后,将退却的国军及难民男女老幼计五万七千四百八十人,圈禁于幕府山下之四、五所村,断绝饮食,冻饿死者甚多。农历十六日(即1937年12月18日)夜间,用铅丝两人一扎,排成四路驱至下关草鞋峡,用机枪悉予扫射后,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悉投入江中……”
    草鞋峡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在南京所进行的历次屠杀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在草鞋峡进行大屠杀的有几支日军部队,其中有第13师团65联队,也有第16师团的部队。
    第16师团是日军进攻南京的主力部队之一,也是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元凶部队之一。它所辖的第33联队在南京城内外屠杀了大批被俘的中国军人和中国平民。
    《纽约时报》记者德丁(F.TillmanDurdin)亲眼看到了这种情况,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由于日本军占领了下关门(即挹江门),便对守军进行了大屠杀。中国兵的尸体堆积在砂袋之间,有六英尺高。……日本军也没有清除尸体,而且在整整两天内,重型军用卡车无情地压碾在人、狗和马的残骸上面,摇摇晃晃地开过去……”
    《时报》特派记者麦克唐纳也对留在南京的外侨进行了采访,就他们目睹的惨状进行了报道,其中(《时报》12月17日上海讯,18日出版)谈到:“在通往江岸的下关门(即挹江门),人和马的尸体恐怕堆得有四英尺高,两轮马车和载货卡车在尸体上面开过,出入于城门。”
    股骨——又称大腿骨,是人体最大的长骨。股骨上端有球形的股骨头,朝向内上方。
    跳弹——子弹在飞行过程中,由于撞击到了硬物,从而改变了飞行线路。具有这样飞行状态的子弹,在弹道学上被称为“跳弹”。
    20响自来得手枪——全称叫做德国毛瑟M19327.63毫米冲锋手枪。在中国又称“快慢机”。该枪结构坚固,动作可靠,火力强大,可以单发,也可以连发。采用了可卸式供弹具,包括10发(短)弹匣和20发(长)弹匣两种。该枪配有木质枪套,除具有保护和携行手枪的功能外,必要时可将木枪套驳接在手枪握把上,作为枪托抵肩射击,有效射程达150米。使用7.63×25毫米毛瑟手枪弹,初速高,枪口动能大,杀伤威力和侵彻力都非一般军用手枪可比。
    当时中国民间武装,比如东北的土匪,在使用自来得手枪的时候,有一个习惯:把枪管上的准星锉掉。
    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在战斗中快速从腰间的皮带上拔出自来得手枪。(如果不锉掉的话,枪管上的准星,在拔枪的过程中会钩住皮带,延缓拔枪速度。)
    由于自来得手枪经常是在近距离交战中使用,因此,即使没有准星,凭着射手良好的手感进行概略瞄准射击,依然能够取得相当高的命中率。
    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远不似今日的繁华。在城里的不少地方,还保留着大片农田、水塘、荒地,颇有田园景象。
    驻南京的纽约基督青年国际委员会主席菲奇曾作如下叙述:
    12月19日这一天,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军队纵火好几处,火焰冲天,后来,还发生了多起火灾。许多地方美国国旗被撕破。军队当局未能管制军队。
    12月20日星期日,野蛮行为和暴行得不到制止,继续发生。市中心、最重要的商业区、太平路完全处于火灾的包围之中……
    水西门——古称“三山门”,为南京城西南第一门,下邻秦淮,原为南唐时的龙光门,因为南眺三山,故得名“三山门”。又因内外秦淮流经此门,俗称“水西门”。
    此门的规模,与通济门略同,次于聚宝门(即中华门),是通往西郊上新河的重要要道。
    根据1938年1月22日武汉《大公报》的报道:“日寇于12月13日进城,到处纵火狂烧,猛烈之巨火浓烟,日夜笼罩全城,达一月之久。此空前之大火,使全城仅剩下的少数居民,无时不在惊骇恐怖之中……(许多地区)高大建筑及商店房屋,均付之一炬。断垣残壁,目不忍睹。”
    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军大尉宫本,曾在一封写给好友的信中,这样描述他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亲眼目睹:“整整一条街,到处都是被我官兵追得哭爹喊娘的光身子中国女人,地面上倒着死去的男人。六个士兵正在折腾一个中国少女。一个军官把面前反抗的孕妇肚子划开,掏出里面拳头大小的孩子……”
    自来得手枪,由于枪身重心等原因,在连续射击时,枪口容易产生上跳,使得弹着点呈纵向分布,导致命中率降低。
    中国民间在使用自来得手枪的时候,总结出一个实践经验——将枪面向左倾斜90°,进行概略瞄准射击。这样可以使得弹着点呈横向分布,提高射击的命中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