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之道: 中华传统养生瑰宝

第11章


人们对于身体内部难以理解的状态并不觉得奇怪,为什么对于身体外部不由自主的动作,大家都认为是奇怪呢?
  12.问:身内各部的活动,从有生以来就不由自己做主,人人如此,所以不觉得奇怪;但身体外部的动作,一向是受自己意识所支配,今日忽然不听命令,自由动作,恐怕长久下去,弄得不可收拾,终日的手舞足蹈,摇头摆尾,那像个什么样子!不知可有方法能够控制否?
------------
静功疗养法问答(2)
------------
  答:只要你功夫做得合法,肺部呼吸顺其自然,身体运动听其自然,等于做柔软体操一样,那就没有妨害,动得时间过长,自然会停止。你若不耐烦,要它半途停止,也可以办得到,功夫不做,精神不集中,再加少许抑制的意思,身体就不动了。但静坐法总以不动为原则,其动是例外,不可误认为凡是学静坐法的人,身体必定要动的。
  13.问:自从第一次动机开始,将来是否每坐必动,永久如此?
  答:不是永久如此,等到四肢百节气脉通畅以后,那时静坐,身体即可安稳不动。但是,外面虽然安稳,腹内脐下之气将来或不免要冲动,应当预先知道,免得自己临时发生恐慌,不善于应付,以致误事。
  14.问:用静坐法到了身体外部自然发动,对于疗养有什么关系?
  答:人身上病症,有些是明显的,有些是隐藏的。明显的病症,自己和医生都能够知道;隐藏的病症,就不容易察觉,甚至用种种方法检验也看不出。功夫做到相当的程度,身中气机发动,遇着病的障碍,不能顺利通过,就要和它斗争,因此四肢百节不由自主地运动起来;经过几次运动之后,一部分障碍已被打通,若其他部分尚有障碍时,身体动作,自然又变换一种姿式;等到各处所有障碍逐渐排斥干净,此后虽仍旧用静功,身体也不会再动了。
  15.问:身体外部表现的姿式或很柔和,听其自然发动、自然停止,那也无妨。倘或表现过于强硬,竟至拳打脚踢、横冲直撞,一时又不肯停止,如何是好?
  答:这件事和病人体质有关。凡是宜于用静功疗养的体质,大概都属于衰弱的类型,决不会有这样强硬的动作。假使是健壮身体,偶然患病,自有对症的医药,不在静功疗养范围之内,也可不必担忧。万一遇着病人体质本不适宜,而下手功夫又有错误,因此发生这个现象,当由指导员随机应变,设法停止他的动作,再酌量病人体质,选择别种合适的法门教他去做,就能免除妄动的流弊。
  16.问:凡做静功的,是否人人都要经过“身体自动”这一阶段?
  答:并非人人如此。身体动的是少数,不动的是多数。
  17.问:大众同做一样的功夫,为什么有动有不动?
  答:因为各人体质不同的缘故。比如用同样的药品,治同样的病症,彼此所得效果,却不尽相同,也是这个缘故。
  18.问:专就静功原理而论,身体是动好,还是不动好?
  答:在古代许多专门修炼的书籍上,只讲静坐时身体内部震动,未曾提到身体外部不由自主的运动。当时一般学静功者,自始至终,都以身体安稳不动为原则,假使中间有动手动脚的现象,其师必定说他是犯了原则性的错误,理应纠正。但据我数十年来耳闻目见,静功做到身体运动不由自主者,颇有其人,结果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很难一概而论。依我的看法,今日学静功,目的本在治病,病愈就是好,病不愈就是不好;动得身体舒畅就是好,动得身体难受就是不好,不能单看动与不动作为好与不好的标准。
  19.问:静功做到腹内脐下有气冲动,是否在外部自然运动这一个阶段经过以后,腹内才会发生冲动的现象?
  答:不能一定。
  ①有少数做功夫的人,在外部自然运动将要结束的时期,腹内即开始有气发动;
  ②又有些人,外部自动时期已经过,而内部并无影响,中间再经过一段完全安静时期,才慢慢地觉得腹内有气发动;
  ③更有些人,始终未曾经过外部自动这一阶段,功夫到了相当的程度,他们腹内也会有热气冲动,力量甚大;
  ④尚有多数人,长年累月的功夫做下去,身体内部并未发现什么特异的状态,但是他们的衰弱身体,自己不知不觉地在无形中已恢复健康。所以做静功的人们,外部内部动与不动,先动后动,早动迟动,这些变化,实际上没有一定的规律。
  20.问:静功到了相当的程度,身体外部不动,而内部有气冲动,临时如何应付?
  答:此时身体仍要照旧静坐不动,让那股气自动,只许用轻微的意思照顾它,切不可过分地用意思去帮助它或引导它,也不可强迫地压制它,渐渐的,缓缓的,等候那股动气自然蒸发,自然收敛,自然停止,回复平常状态,再静坐三十分钟,然后下坐。动气在半路上未到完全停止的时候,不可由自己意思做主将静坐功夫罢休,更不可受惊骇、被烦扰、起妄念、动恼怒,否则难免要出乱子。
  21.问:静功的疗效,是否能用近代医学上理论加以解释?
  答:静功这一法门,是我国秦汉以前早有此说,它的来源是道家,不是医学,而且历代医家并不用静功疗病。隋代名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虽专用各种导引法以治百病,然导引法只能算动功,不能算静功,所以在中医书上找不出理论根据。若在西医书上去探索,更为困难。惟自巴甫洛夫(苏联的生理学家,生于1849年,殁于1936年)学说出世以后,关于静功疗病的理由,大部分能够解释。扼要言之,无非使高级神经中枢免除一切障碍,恢复其本能而已。但全部静功修养历程上所显出的特殊现象,仍有难以理解之处。我们今日的任务,只求善于运用古人的成法,帮助近代医学家治疗神经衰弱的病症;那些特殊现象,可以暂时置之不论,留待将来再作专门研究。
  22.问:今日所谓静功,在古代修养书上可有同样的名称?
  答:唐人书上名为坐忘,宋人书上名为止念,他们的理论有些和我所说的静功相似,惟目的不同;我们以治病为目的,他们以修养为目的。但《古今图书集成》中静功部所辑录诸家歌诀,复杂异常,不是纯粹的静功,学者切勿被它两个字的名称弄糊涂了(《古今图书集成》中的静功部,在《博物汇编神异典》第二百九十三卷至三百零二卷)。
  23.问:今日所谓气功,在古代书上叫做什么?
------------
静功疗养法问答(3)
------------
  答:今日各处流传的气功,并非一个简单的法门,是把古代所谓吐纳、闭息、调息、存神、导引等作用都包括在内:吐纳者,就是由口中呵出肺部的浊气,由鼻孔吸入外界的清气;闭吸者,就是由鼻孔吸入新鲜空气之后,使它在肺中停留些时,不要立刻放它出来;调息者,就是呼吸要做到由粗而细、由刚而柔、由急而缓、由浅而深的境界,但要自然渐进,不可勉强;存神者,就是暂时把精神集中在身上某一固定的地点,不想别的念头;导引者,就是功夫做到下丹田有热气发动时,自己用意思引导这股热气通行身内各处,有病即可去病,无病亦可健身。但和武术家运气之法不同,又和炼内丹的性质各别,学者须要认识清楚,勿混为一谈。又如华陀五禽戏、八段锦、十二段锦、易筋经内外功及隋代医家所撰《诸病源候论》上许多运动肢体的方法,已往都可以称它为导引法(武术家的运气法、仙学家的内丹法、佛教中的观想法,今日一概叫做气功,因此就把气功这个名词弄得复杂极了)。
  24.问:气功既然包括这许多种类,对于疗病上必各有所宜。今日离开气功,专讲静功,岂非使作用偏向一边,立法尚欠完备吗?
  答:这件事也经过几番考虑,不是没有理由。
  ①别种疗病的方法,无论药疗、理疗(即物理疗法的简称),虽是千头万绪,但皆由医师和护士们包办,不需要病人自己费事;惟独讲到气功,却要病人自己去做,他人不能代劳。有些病人嫌麻烦,不愿意做;有些病人虽然肯做,又难得做好。必须在各种方法中选择一种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使病人容易接受,因此就舍难取易,专讲静功。
  ②即如太极拳一类的动作,有刊物图画的说明可以参考,有教师表演的姿式可以模仿,尚且未必人人都能够炼好;何况气功是身体内部之事,书本上不能画出图样,指导员不能演出姿式,全靠病人自己善于领会其中的作用,所以有做得好的也有做不好的。今日为求稳妥无弊起见,因此专讲静功,不讲气功。
  ③各种病症,都需要静功和气功相辅而行,才可以收效果。即如胃溃疡症,若废除静功,单靠气功,很难保证有确实的效验;假使不用气功,专做静功,溃疡也能够痊愈,这是我自己的经验,并且经验不止一次。近来各种以气功疗病著名的,实际上总兼几分静功在内,于无形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一般疗养员病愈之后,大家都认为是气功的效果,不知静功在暗地里恢复健康之力甚大,气功只有辅助作用,因此专讲静功。
  ④普通疗养方法,其轻重缓急之间,皆由医师掌握,病人一切听医师安排,对与不对,当然归医师负责;惟独气功这件事,是病人自己主动,医师仅负指导之责,设若功夫作出偏差,影响疗效,医师说病人做法不对,病人又说医师指导无方,错误责任竟不知谁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