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尘起时

第242章


严陌瑛看着,片刻后,宽袖里的两手在身前交叠起来,见沈盈川的视线又挪回来,他的手向上抬了抬,做了个拱手的动作。沈盈川会意了,她看向弘光帝。
    歌舞助兴,美酒醉人,西北大捷本就使弘光帝颇为兴奋了,这恢弘的乐舞更是把人所有的情绪都调动起来。弘光帝伸出右臂,对着璀璨星空下的广场,大声吟诵道。
    “虽无圣主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这几句诗吟出来,群臣忙跪地山呼“万岁”,弘光帝朗笑出声,他傲然俯视着黑鸦鸦跪了一地的臣子,初次,如此心满意足。
    打败西梁,扩充了国土;除去世家权贵,把皇权几乎完全握在了自己手中;变动税制,国库充盈得似乎把天下财富都囊括其中;密卫增加,百官万民之言行尽在监视中——这,怎能让他不兴奋?即使还有庆王宁王这些人让人不悦,但这一刻,他难得地选择暂且忽视了。
    享受着这难得喜悦好一会儿,弘光帝扬起手臂,正待命群臣平身。沈盈川忽直起身,对弘光帝大行叩拜之礼,同时高声道。
    “沈盈川,恳请圣上赐臣妇凯旋之赏。”
    “哦?王妃要何等赏赐?”
    弘光帝兴致很高,他扬眉笑问道。沈盈川直视着弘光帝,一字一字清晰禀道。
    “圣上,请赐臣妇东静王爵印。”
    此言一出,玉宸殿前一阵无声的哗然,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沈盈川。弘光帝看着挺直脊背跪于面前的沈盈川,沉默半晌,方问道。
    “府中并无男丁,王妃要东静王爵印何用?”
    “代亡夫掌此爵印,若后辈子嗣中有卓绝者,容臣妇以此印赐之,望其如愚夫妇般至死效力军中。”
    “……王妃是打算,如果两位郡主亦能力卓绝,同样也会让她们继承东静王爵位?”
    所有的目光都跟着皇帝集中到沈盈川身上,尤其是那些耳闻孟太后临终之言的人,他们猜到过沈盈川可能会争此事,却未料到她竟会希望女儿们也能继承王爵之位。这——这倒是跟去年沈盈川自请为帅一样,前所未有!
    承受着这无数道目光的压力,沈盈川坦然应道。
    “是。”
    “女儿家如何继承王爵位?”
    “爵位为其次,臣妇是希望自己以及儿孙们能以此自励,勿以华宅美院为生之所求,让我东静王府就此隐没于京城,再不称这等宏大的《破阵乐舞》!况,虽是女儿家,怎知将来便不能如臣妇般为圣上‘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之伟业效力?”
    沈盈川的声音朗朗落地,每一字均直直坠于弘光帝心里。方才恢宏的乐舞又涌上眼前,晃过的还有西梁皇帝跪伏于阶前奉上降表时恭顺的臣服,还有初登大宝时殿下臣子们对新君的审视,包括许多年前从西北载誉归来的三弟沈燏那张傲然于他这堂堂太子面前的神采飞扬的脸。“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兴奋之下,他竟然把这句诗给吟了出来,这句囊括了他所有野心,囊括了他这个人,这个天子的一切的诗。
    贤帝?圣主?明君?
    这样的名衔,谁能明白他有多么渴望!又多么忧惧于……
    呵——呵呵呵,这么久了,他竟然才明白过来呀!他的已经死去的弟弟,无论曾立下多么卓绝的功勋,永远都只能是无双一武将罢了,而他——他将可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帝王!
    至于女人所图的,还能有什么呢?不过是无尽的荣华富贵,以及能够绵延至后嗣儿孙罢了。这个,他就给她吧。
    “好,东静王妃,朕就赐你这王爵之印。望悉心抚育子孙,成昭国不世之功!”
    此言一出,玉宸殿前所有人都讶异地抬起头看着皇帝,而沈盈川笑了出来。眉眼与唇角弯起的弧度恰到好处,喜悦与端庄并存,没有流泻出来的情绪只在她俯身叩拜的刹那从眼底浮现。
    她知道,自今夜起,那金銮殿上已留出了她一席之地。
    “臣妇谢圣上隆恩!”
第四卷 京华倦客 第十五章 心腹与大患
    第十五章 心腹与大患
    这是后世所公认的。昭国沈氏皇朝的盛世,其序幕,起自弘光朝后期。确切一点说的话,大多数人认为,就在弘光十三年。
    这一年,昭国在北方战场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首先,是雁城终于逼退了北燕皇长子燕南的进攻,而后,就是东静王妃沈盈川率兵收复聊城等地,覆灭西梁。
    来自南方农耕民族的军队北上打败游牧民族,这在昭国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十几年前,沈燏就曾挥师攻破西梁国都,并于阵前杀死前皇帝。然而政权上实实在在的并吞,这却是第一次。
    国土扩充,百姓增加,虽然弘光帝听从沈盈川等人意见,五年不征梁州民税。但单是那一大片丰美的草原就预示着健硕的战马、骁勇的骑兵、数不尽的牛羊、丰富的毛皮,以及,最为畅通的东西公路。
    孟栩受命为梁州刺史,回京一月后。便再度奔赴西北。在他之前,刘若风已经以武德将军的身份先行返回西北。梁州初定,他必须镇在那里。离开之前,刘若风派人南下,将悲苦了大半生的母亲接到京城他亲自置办的一处宅院里。
    与那个刘家,他们母子,从此天涯海角,再无干系。
    当初随同沈盈川大军回京的僚属,多数都还是跟着刘若风或孟栩重返西北,还有一部分则留任京官。沈盈川送别刘若风和孟栩时,他们全部赶来送行。同在帅帐下一年多,彼此可谓交托了性命,这在战场上结下的同袍情谊在跌宕的官场上可能不会维系终生,但至少这一刻,它最为真挚。
    朝众人拱一拱手,孟栩笑着转过身,上了马。
    挥下马鞭,他再没有回头,直往苍茫的西北奔驰而去。但在离京城愈来愈远的这刻,过往的一切竟在脑中一一浮现。
    童年时代的不知忧愁,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到青年时代半隐半仕,为皇帝出谋划策,再到而今完全步入官场,却远离家乡。
    孟栩这个人,不愿后悔的,他只会承担自己做出的那些选择的一切后果。但今时今刻。他才知道,世上总没有绝对的事。他不知道心中的这种感觉是不是后悔,只能感受着,感受耳边愈来愈清晰的昨夜与祖父的对话。
    “栩儿,此去你务要当心,这个家,祖父是必须要交到你手上的。”
    “是,祖父放心,孙儿会注意的。”
    “——唉!栩儿,圣上此举的用意,祖父能明白。不过,老夫还是想不通啊!”
    “哦?祖父还有何疑虑?”
    “庆王,圣上就当真不担心庆王与宁王了吗?”
    “……祖父,我想不是不担心。”
    “那圣上怎么还这么急着催你去梁州?”
    “梁州初定,圣上也确实需要派人去镇住。至于选孙儿,定是不希望孙儿参与进灭庆王之事中。孙儿知道太多圣上密事,且细数起来,功不在少,我孟家又有如此显赫势力,圣上,如何能放心孙儿留职京中?祖父想必已知道了。这几日,府上多了不少眼睛。”
    “嗯,我孟家……确实树大招风啊!”
    “所以祖父,孙儿远赴梁州,也并非坏事。不过孟家是已经和圣上绑在一起了的,庆王和宁王会不会抢占先机,孙儿也不能肯定,毕竟,他们的势力到底如何,我们始终未能查清楚。”
    是的,这就是最让孟栩放心不下的地方。
    密卫以及他自己的人追查了这么久,却还是在迷雾里打转,他不知道庆王和宁王除了笼络皇族与朝中百官外,还会有什么势力。而如严陌瑛、顾显这些人,与庆王之间又有没有关系?
    东静王妃竟要去王爵印为赏赐,内中是否另有隐情?
    无数谜团紧紧围绕着背后那千年京都,漩涡潜流让人心惊。背负着一个家族的命运,孟栩心中也不免沉重。他深知,孟家不是弘光帝唯一的心腹,却同时也是弘光帝心中的祸患。孟太后的薨逝,更放大了这一点。
    眺望着孟栩远去的骑影,眺望着京畿秋意盎然的大地,沈盈川深吸一口气。京城这片战场的狼烟,已经点燃了。
    弘光帝依然在他的御书房里,不过今天,他没有坐在那张占据了他一半人生的御座上披阅奏折,而是独自站在轩敞的窗边望着殿前开阔的宫院——这座他一生几乎从未走出过的宫院。
    旁边的锦帘轻轻动了动,原本侍立于身后的心腹内监立刻会意地命殿中侍立的宫娥侍宦们退下。直到殿中再无他人,只见那锦帘又动了动。一个人影跪倒在锦帘边,沉默地等待着。半晌,弘光帝缓缓道。
    “孟栩,走了?”
    “是。”
    “说什么了?”
    “只与东静王妃等人话别,没说别的话。”
    “孟家的人呢?”
    “也只有珍重之语,无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