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主力

第23章


红三连第一次编进师级单位。整编后不久,夏曦带领独立师留守苏区,扩大游击区。川黔边独立团进驻南腰界,红三连驻的庄子叫柏树梁子。
十月中旬的一天,贺军长在南腰界小学找学校的冉老师下象棋,偶然从学校一张旧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得知在八月,中共中央派出了红六军团,在中共代表、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和肖克、王震带领下,根据中国军委的命令,由江西向湖南中部挺进,为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转移担任前导,由衙前、五斗江,经过两个多月的远征苦战,已进入黔东地区,向川鄂湘黔根据地而来。贺军长大喜,因为此时红三军因电台损坏,已同中央失去联系已有二年了。
贺军长决定,亲自率领黔东独立师向贵州东部出发,接应红六军团。
红三连听说是去接应中央过来的红六军团,顿时精神抖擞,个个兴高采烈的议论开了。
改任司务长的朱全明,和炊事班班长刘小贵提出,红六军团从几十万敌人的包围中,突围而出,又经过两个月的连续征战,战士们可能会很疲惫,身体会很差,是不是作些物资准备。因为我们连在撤出黎水后,打游击那两个月后,供给缺乏是有切肤之痛的。
这个建议得到连干部们的重视,当即决定留下炊事班的大部在柏树梁,并从全连另抽了数人加强炊事班,动员全连战士们捐出上次发的津贴,由炊事班紧急采购稻草、米粮、盐巴,最好还买两个猪。出去接应的战士,尽量轻装,以便腾出手来为六军团战友背行李。
红六军团在九月下旬,在贵州甘溪寻找红三军时,遭到广西、湖南、贵州敌人的突然袭击,被截为三段,由出发时的近万人,只有三千人了,而且还有重伤病员三百多人,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战士们一路上没睡好一个觉,没吃上一顿好饭,很多受伤和体弱的同志倒在了前进的路上,肖克、任弼时这时,体弱得已经走不动路了。
1934年10月23日红六军团被国民党军队打散的三部分,分别同红三军各部会师,黔东独立师也在镇远、石阡、江口一带接到了由参谋长李达率领的49、51团与机枪连,24日红三军与红六军团在木黄全面会师后,根据贺军长命令,向南腰界归来。
三连奉命同51团三连同行,聋子派一个战士迅速回南腰界柏树梁,令朱全明和刘小贵在明晚准备迎接六军团战友。
51团是红六军团的主力团,从中央根据地出发后,每天行军在七十里以上,几乎每天都要战斗,特别是进入贵州后,遭到湘军司令何键的女婿李觉16师的包围,16师在湘军中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意识也很强,战斗异常激烈,数天战斗,红六军团没吃上饭,没睡上觉,战士们枯瘦如柴,面黄肌瘦,身上衣衫褴褛,所有同志的脚都红肿着。
但51团的战友因为同红三军会师而个个激动不已,精神焕发,一路上黔东独立师三连为51团三连的战友们,帮着扛枪,背背包,抬伤病员,送草鞋。
进入南腰界,在南腰界留守的夏曦书记,组织根据地军民,热情洋溢的接待了红六军团的战友,并分配住地,51团三连三十多人,奉命同黔东独立师3连合驻柏树梁。
天色黄昏,两个三连到了位于一座山麓下,柏树林中的柏树林村,远远望见村口站着一大堆人,朱全明、刘小贵和柏树林苏维埃冉主席带着群众敲锣打鼓,欢迎红六军团的战友,人们在村口欢笑着,虼蚤龙和红六军团三连的杨连长领呼口号:“红军万岁!”“中华苏维埃万岁!”“向英勇的红三军学习!”“向艰苦转战的红六军团致敬!”“向川鄂黔根据地群众学习!”
欢迎过后,两个连的战士到了村庄的打谷场,围着打谷场是村民们建的吊脚楼房子,朱全明和刘小贵过来向连领导汇报接待安排情况。六军团51团三连杨连长在旁,诧异地发现,报告的两人直接对副连长报告,根本没在意连长指导员的态度,那叫聋子的副连长听了连连点头,竟不征求连长指导员的意见,这两个好象很自然。
听完了汇报,聋子给两个连的领导说了炊事班的安排,众人都一笑同意。朱全明和刘小贵拉着冉主席带着群众们忙去了。
聋子到杨连长面前报告,要请51团三连的同志,解除武装,空手吃饭,杨连长一愣,叫道:吃饭还要解除武装,搞什么名堂,我不干。冯任在旁哈哈大笑说:杨连长,不但现在要解除武装,明天一天也要解除,这是让你们尽快恢复战斗力。虼蚤龙笑嘻嘻地捂着嘴在杨连长耳边说了几句,杨连长半信半疑地点了头。
这边,杨连长叫51团三连集合,将武装和身上的物品,全部解下,交给独立师三连的同志保管。这边张奎带着一个班的战士来将武器全部收走了,柏树梁苏维埃妇女主任带着一帮妇女将战士们的衣被收走了。
朱全明和一些战士和赤卫队员,将捂盖得严实几个大黄桶抬到场上,冉主席指挥着早在打谷场上摆开五张大桌子,众人将黄桶盖子揭开,雪白的大米、金黄的玉米掺杂作成的蓑衣饭,黄白相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大片的猪肉和着粉皮、木耳、黄花炒在一起,肉骨头炖的汤更是香气浓郁。51团三连的全体同志被冉主席等请上桌坐好,群众围着桌子看着,冉主席伸手连声喊,红军同志请,请。杨连长看了看站在在旁边笑着的虼蚤龙和冯任,对战士们命令道:“开饭!”
命令下过,三十二个六军团的红军端起碗就狼吞虎咽整开了,但一下子大多数的战士都哽住了,因为蓑衣饭比较粗,开始吃最容易哽住,周围的群众连忙送汤给战士们喝,帮着拍背。疏通了肠胃,战士们吃开了,只见冒尖的一碗饭,在战士们手中一旋,只三五口就见了底,马上后面就有群众帮着添满了。
一会,刘小贵一拉聋子的衣袖说,师傅,一桶饭吃完了。聋子说:再加嘛。刘小贵说:饭有的是,可这一桶是三十斤粮食做成的,他们每人就吃了一斤了,不会出问题吧?聋子沉吟一下说:问题不大,再加一桶后,不再加了。
51团三连的同志两个多月来,还是第一次在安全的根据地里吃上一顿热饭,有的同志想起路上的艰辛和牺牲的战友、亲人,吃着吃着泪水就流了下来,周围独立师三连的同志和群众也禁不住热泪盈眶。
第二桶饭也要吃完了,聋子来到拈着一片大肥肉正吃着第五碗饭的杨连长旁说:“杨连长,不是没得饭了,饭有的是,但你们不能再吃了。”杨连长一边扒饭,一边含糊不清地说:唔,怎,怎么回事,不让我们吃了?张副连长,你太抠门了,饭就不让我们吃饱。冯任过来说:不是不让吃饱,是这个蓑衣饭容易发涨,怕吃多了,你们伤了肠胃,你们每人都吃了两斤了。杨连长疑惑地:两斤?有这么多吗?我好象才吃两碗,我再吃两碗就不吃了,行不?旁边一个儿童说:伯伯,你吃了五碗了,每碗都是冒尖的。
虼蚤龙果断地说:51团的战友们,这桶饭吃完了,你们不能再吃了。吃完饭了要喝些汤,这个汤里是加了当归、田七、葛根、桔子皮、老姜等中药的,既发汗驱寒又补人,每人至少要喝一大碗。周围的同志要监督。
51团三连的同志吃饱了饭,又在周围群众的监督下,每人喝了一大碗汤,顿时头上冒了汗,接着一个个摸着肚子,跟着朱全明到了一个院里。只见这院里,全部是青石板镶的地板,院里燃着两堆大火,大火上架着两口大锅,几个战士正在将大锅里的热水舀在一个可能是这家地主原来养金鱼的大石板缸里。院里服务的全是男同志,都在叫着脱,全部脱光洗澡。又有一个脚盆,里面泡着砸碎的皂角。脱下的衣物被全部收走,交给了等候在院外的妇女会的同志。有两个苏维埃的干部,拿着不知从那里收集到的一摞各式各样的短裤等着给洗完澡的战友,一人一条。
湖北西部的秋天,还是有些寒意的。洗完澡的战士们被送到院里的一个大屋里,只见大屋里没有一样家具,地上全部平铺了一层厚厚地稻草,上面放着一些被子。
战士们都找到了睡的位置,被子不够,有的战士须两人合盖。
冯任在门口说:“六军团的战友们,你们这两个月的征战辛苦了,现在你们安稳的睡觉,听师部的同志说,南腰界周围方圆二十里,所有的村村寨寨,住满了我们红三军和红六军团八千多人马,我们红三军的警戒,放到了几十里开外,安全得很。今晚让我们为你们站哨,你们放心的睡,柏树梁妇女会的同志在连夜为你们洗衣服和被子,明晚你们就能盖上自己的被子。半夜时,我们要给你们送一次汤来,喝完后继续睡。明天上午,我们魏排长和本地的理发师傅会带着一个班的战士为你们理发。冉主席会和柏树梁的草药医生为你们治脚。”
51团三连的战友们连声感谢后,倒头就睡。
独立师三连吃完饭,连部开上了连务会,在会上朱全明汇报说,买了一些粮食,两口猪,今天宰了一头,还有一头,只杀得出百来斤肉,不够两个连敞开吃,但保障51团三连够了,另外留守的同志上山打了一头60多斤重的野猪,赤卫队下绊子套住了两个土猪,也有三十来斤肉,还有四个野鸡,七个斑鸠。
聋子说:先顾眼前,51团三连听说是红六军团的主力连队,现在只有三十二人了,连干部只剩下了老杨一个,很苦,身体太弱了,这一路上我们都是扶着推着他们在走,身体需要大补。我的意见是,把野鸡和斑鸠加上些中药,炖老了汤,让战友们晚上喝一碗,你们说要得不,要得朱全明就马上去安排了,再开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