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是妖怪

第39章


考古队员不死心,到处走访调查,跟老乡交谈,连续几天,没得到半点有用的线索。当时考古队有个专家叫老刘,正当大伙放弃希望的时候,老刘冷不丁听到一句话,那是旁边一个老乡跟人家闲聊,说起自家在山上挖了个三米多深的地窖,用来放红薯。
这话说来平平无奇,是再普通不过的拉家常,然而听在老刘耳中,却似平空响起一声炸雷。这里的大山全是岩石,耕地种田都是在山下,很少有人在村子里挖地窖,在满是坚硬岩石的山上凿地窖还差不多,为什么要用“挖”这个字?
老刘想到一种可能性,挖地窖的老乡,没准刚好挖到了墓道上的回填土,想来想去,这山上没有岩层能挖地窖的所在,也只有回填墓道的封土了。他当即向那老乡说明情况,态度非常诚恳,让人家带路去看看那地窖,到地方一看土层,果然是回填的墓土,也是机缘巧合,让他顺藤摸瓜找出了汉代广陵王古墓。
这是考古队的重大发现,一步步清理到地宫,大伙的心都悬着,就怕里面是个被盗墓者倒过斗的空膛。这座大墓封土完好,近几百年来山上甚至有了好几个村子,也许不会有盗墓贼找到古墓。可进去一看心都凉了半截,木椁正上方有盗洞留下的痕迹,料想不到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盗墓贼,竟能如此精准地将盗洞直挖进来。错愕之余,却又有了惊人的发现。
广陵王墓虽然被盗墓贼光顾过,但盗墓者只是抽走了金缕玉衣中的金缕,其余的东西都没怎么动,广陵王的尸骨烂没了,玉衣上的玉片却一块不少。墓中留下的文物众多,从墓志上得知是广陵王,最离奇的是木椁后室,有一尊大铜鉴,里面积满了清水,清可见底,水底沉着一只木瓢。
当年在马王堆汉墓中发现水中有一节莲藕,两千年前的莲藕,还保留着原样,考古队激动之余想捞上来加以保存,没想到一碰那莲藕就完全碎了。这次吸取了经验,打算从底下慢慢放掉水,哪曾想放水的时候,水面产生了轻微的晃动,那木瓢一眨眼的工夫,竟在考古队员的眼皮子底下凭空消失了,半点渣子也没剩下,好像变成了空气。此事直到今日,也没有任何人能解释得清。
考古队清理了这两座古墓,见附近村民众多,恐怕会损坏墓穴,就写报告请示整体迁到别的地方,广陵王墓清空之后,有个当地的年轻村民,胆大好奇,用手电筒照亮进到岩坑中探险,碰巧在漆黑的淤泥里,摸到一个铁块,这小铁块四四方方,像是个稀罕物件儿。
这村民握着铁块爬出墓坑,去山下稻田里用水洗了洗,看出铁块是个印章,上边铸刻着一只龟,下边刻了两个篆字,他简体字加上错白的总共才认识两百多,当然认不出古字,但知道这是墓主的印章。拿回去给女朋友看,女朋友看了很喜欢,让这村民把铁印上的字磨掉,换成她的名字,村民舍不得,骂了女朋友一通,然后找根尼龙绳串上,挂在腰带上当了钥匙链,走起路来钥匙跟铁印碰得叮当乱响。
他自己感觉很神气,问村里最有学问的支书,铁印上写的两个字是什么,支书也说不知道,让他请教考古队的老刘,但考古队早撤走了,这村民也晓得捡了个古物,这东西不能私藏,只打算玩几天就交给考古队,便打了个电话到文物局找老刘同志,希望老刘同志来村里看看他捡的东西。可接电话的人并不是老刘本人,老刘当时出差在外联系不上,那人答应转告,不料石沉大海,隔了半年还没有回音,估计接电话的那位早把这事给忘光了。
那村民把古墓里的铁印当成钥匙链,在身边挂了半年多,直到公安局的人找上门来,因为有眼红的举报,说这小子偷了广陵王古墓里的东西,这村民才知大事不好,赶紧跟公安局的解释,是怎么怎么回事,好在有村支书证明确实给考古队打过电话,考古队没来那就怪不得这村民了。
这枚铁印被考古人员命名为“龟纽牙印”,是十分重要的一件文物,结果这村民不但无罪反而有功,因祸得福,考古队还给这位村民发了奖旗和两百元奖金,不过他拿到手的却只有那面奖旗和五十元钱,其余的钱全让村支书自作主张,请全村人吃饭庆祝了。
第十五章 菜市口刑场奇谈
【一】
老北京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出了宣武门往南,有个地方叫菜市口,是旧时处决犯人的法场,那是四九城里最热闹的所在,赶上出红差,京城最火爆的戏园子都没这热闹。满清王朝垮台之后,决囚的刑场改到了城郊,不在闹市行刑了,如今那里早已变成了宣武区菜市口商场,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仍和当年一样繁华。您要想看看百余年前刑部刽子手斩首的鬼头刀、凌迟的分尸刀,就只有去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了。咱这回先讲一个清朝末年,发生在菜市口法场的真实故事。
明朝杀人的法场在西市,如今叫西四,到北京一提东四西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西四是西四牌楼的简称,与东四牌楼相对。清朝将法场换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那地方菜摊特别集中,是个大菜市场,京郊农民车推担挑,把时令蔬菜运到京城贩卖,久而久之形成了这个菜市,每天买菜卖菜的人络绎不绝。法场设在菜市口也是因为这地方热闹,能够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让普通老百姓都看看王法森严,最好老实巴交地活着,别轻易犯事儿。
清朝最重的死刑是凌迟,千刀万剐,说文了叫“磔刑”,刽子手将犯了大罪的死囚,赤身裸体绑到木桩子上,一刀一刀碎割,凌迟最少八刀,多者三四千刀,囚犯死了之后枭首示众,剩下的尸骨剁碎了喂狗,从肉体上把这个人彻底消灭。这种刑法太残酷太不人道,到清朝末年就给废除了。
清末废除凌迟之前,有一位法国人来到北京,这人是个摄影师,带着照相机到菜市口拍了一组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三次凌迟酷刑:头一次是个老太太,第二次是个很瘦的男子,第三次是个壮汉,这三个死囚受刑的过程,从头到尾被法国人用照相机拍了下来,虽然是黑白照片,可那血腥程度仍是让人毛骨悚然。他回到法国把这组照片制成了明信片,外国人本来以为遥远的东方古国很神秘很美,一看这凌迟的照片,都感到野蛮残忍,跟想象中的不一样,满清皇帝也觉得让洋人这么看中国不好,随即颁旨废除了凌迟酷刑。这些照片现在网上都能找到,翻拍的法国明信片,胆大好奇的可以搜来看看,反正我是不忍看。
根据记载,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被凌迟处死的犯人,乃是北京城赫赫有名的大盗康小八。这康小八是身上背了几十条人命的贼,仗着手里有把洋枪无恶不作,官差拿他都没办法,只好从王府里请出形意拳和八卦掌的两位高手,这两人一个叫马玉堂,一个叫廖海波,两人都是一等一的武术名家。他们二位联手才逮到了康小八,经有司审问之后,押送菜市口凌迟处死。康小八胖墩墩黑黝黝的身材,死到临头也真硬起,一般刽子手下刀,通常是先把罪犯额上的皮割开,拉下来遮住双眼,免得罪犯看到自己受剐的样子,康小八却不让刽子手这么做,非要瞧瞧自己怎么死,刽子手一边割他身上的肉,他还一边若无其事地给人家指点,围观看热闹的老百姓算是开了眼了。可从康小八之后,菜市口就没有剐刑了,只剩下砍头和腰斩。
晚清时天下大乱,什么变法维新、什么革命党、什么义和团,再加上京城里的毛贼草寇,隔不了几天就有出红差的,最忙的人就是刑部刽子手,菜市口法场可热闹了。尤其是清末的一些重臣和社会名流,被判了斩决,一个个都是名动天下的大人物,老百姓听说过没见过,因此不分男女老幼,摩肩接踵争先恐后地挤到前边来看。当时在菜市口发生过很多耸人听闻的怪事。
光绪皇帝变法维新失败,朝中很多大臣受了牵连,有些满族的大臣虽然落下死罪,但毕竟这江山是满人的,往往法外开恩,不用在菜市口大庭广众之下身首两分,有时候就在天牢里关着,忽然来了几个传旨的,或赐一杯有毒的鸩酒,或赐一根上吊用的三尺绫子,让罪人自己了断性命。最严厉的是把人按住了手脚,取黄纸蘸湿了往脸上糊,糊上一层又一层,人活着全凭鼻子和嘴呼吸,脸上被黄纸糊住,很快便会活活憋死。
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恨透了变法维新的这伙人,将抓到的维新义士们送到菜市口处决,特意吩咐刑部把刽子手的刀换了,换成刃上有豁口的钝刀,因为当时废除凌迟已久,慈禧也不敢随意更改国法,让刽子手换成钝刀,等于拿好几十斤的大铁片子砍头,没个五六刀砍不下人头,老佛爷这份心思不能明说,通过太监给刑部下了密旨,让这几位义士死得越惨越慢越好。
变法失败之后,以谭嗣同为首共有六名义士,史称“戊戌六君子”,这六个人出红差那天,震动了整个京城。怎么叫出红差呢?开刀问斩之前,监斩官要用朱砂红笔,把犯人的名字勾掉,刽子手砍下首级,还要拎着头颅过来请官员检验,按大清律例,官员必须用朱砂笔在这颗脑袋上点一下,一颗人头换一支笔,随后这朱笔就能卖大价钱,做买卖的商家认为这红笔可以镇宅辟邪保平安,另外刽子手手起刀落,死囚身首两分,溅得满地血红,刽子手扎的腰带也是红色,刑场上处处犯红,所以叫出红差。
谭嗣同等人宁死不屈,临刑前慷慨陈词,怨愤之气直冲牛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