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帘

第40章


  见此情景,我的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为了节约射箭,我不得不控制自己的发射,必须更仔细地考虑弓弩应该朝哪个方向射击出去。
  待到秦俑走得更近的时候,其脚步带来的震动声音更加响亮,我甚至能够随着秦俑的脚步声一起跳动起来,大概我和秦俑之间的距离有五米的时候,这时候秦俑突然弯下一点腰,然后右手抬了起来,对准我这一个位置就拍下来。由于秦俑的手臂巨大,而且还很长,因此在他抬起手臂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了他的下一步动作,瞅准他的手掌要落下来的方向,我顺势往旁边一跳,只见那秦俑巨手落下,手掌触到地上的木质秦俑,只听得咔嚓一声,整个木制秦俑一下子变成了木头碎片。可以想象他的力度有多大,如果是我在下面,早已经成了肉饼。
  心惊之下,我赶紧往他的后面跑。由于秦俑的体型虽然巨大,然而要活动起来,却并非那么灵活。我往他的后面跑去,导致秦俑需要转过身来。这样的转身对于我这样瘦小的人来说还是相当容易的,然而对于这样巨大的一个秦俑来说,则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
  果然那个秦俑看见我往后面跑去,开始尝试着转过身子,这一转身的过程比起我的跑跃来说还是相当慢的。我跑到了后面,秦俑也才转过一半的身子。此时我可以仔细观察秦俑的背面。
  与前面基本上一样,秦俑的背面结构也是非常简单,甚至连肚脐眼都没有。此时我想起一些武侠小说中提到,在人的裆下面好想有个什么穴位是致命的。于是我猜想秦俑的弱点可能就在他的裆下面,于是我靠近秦俑,对着他的裆下射出一箭。
  遗憾的是,这一箭虽然射击的非常准确,对于秦俑来说却是一丝一毫损失也没有。而这一瞬间,秦俑已经转过了身子,面对着我,抬起右脚就向我踩下,吓的我赶紧往边上跳过去,只听得又是咔嚓一声,下面的另一具木制秦俑又被踩得粉碎。
  我这时候真是有点黔驴技穷了,因为没有办法找到秦俑的弱点,没法射出致命的一箭,这样消耗下去,我的体力最终不支,还是会给这个巨型秦俑一巴掌拍死的。
  此时我想或许我到前面的壕沟里面去躲一下会好一点。只要这个壕沟有点深,则秦俑可能会出现支撑不稳的情况,一旦秦俑摔倒在地,我就可以发挥出我的优势来了。
  想到这里,我开始往前面的壕沟跑去。然后的事实却证明这是一个多么糟糕的办法!我跑了一条直线距离,这是在秦俑的速度比我慢的时候才能够凑效的。然而这个秦俑的腿特别长,他跨出一步相当于我跨出四五步,因此尽管它的速度不快,但每步移动的距离却远远超过了我。
  在我还没有到壕沟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了巨型秦俑手掌拍下来的风声,这一下将我惊出一身冷汗。我赶紧整个人抱成一团,人的身体变成一个球的形状,顺势往边上一滚,只听得砰的一声巨响,旁边溅起大量的灰尘,这是秦俑的手掌拍到地上的效果。我回过头来往边上一看,见这手正落在离我的脚边大约只有十几厘米的距离,真是太过惊险了。
  乘着秦俑的手掌提起来这一瞬间,我往前一翻滚,就滚进了壕沟。壕沟比较深,我滚下来的比较仓促,一屁股坐下来,疼得我直嚷嚷。
  到了壕沟里面,我以为可以歇息了一下,然而这秦俑一脚也踏进了壕沟,然后在壕沟里面追着我打。这下让我一筹莫展,如果是在空旷的地方,我还可以跳到秦俑的背后,可是在濠沟里面,我只能够直线移动。
  壕沟的距离有限,我拼命往前面跑,很快就到了尽头,这时候见那秦俑已经到了我的面前,举起大手马上要拍下来。我寻思道,已无退路,难道我今生就要命丧于此?拿起弓箭对准秦俑,准备将弓弩中的所有射箭悉数射出,做最后垂死挣扎。
  就在这一瞬间,由于壕沟尽头与光线照射的方向比较接近,这让我看清楚秦俑肚脐上的结构。原来这个肚脐上的精细结构是一个面具,上面两个洞口中似乎有两颗眼珠子在动。这一看,我心知肚明,原来这个秦俑的动力并非来自什么先进的内燃机械,而是里面有一个人在其中操纵。这个人的高度当然不够高,大概就是在巨型秦俑的肚脐眼的高度,这样这个人躲在秦俑内部透过肚脐眼观察外面的情况,然后操纵秦俑运动。
  这一瞬间我的自信心全部回来了,我拿起弓箭,对准巨型秦俑的肚脐眼将剩下的所有八支箭全部射了出去。这八支箭中,有四支射在了肚脐眼的面部,由于面部是铁皮打造,这些箭射上去以后只听得碰碰几声全部滑落。而剩下的四支箭则射中了两只眼睛,只听得嗖嗖四声,然后就是啊啊的惨叫声,秦俑开始站立不稳,摇摇欲坠。
  这一瞬间,我赶紧用手抱住自己的头部,将自己猫成一团缩在壕沟的一个角落。接下来的就是听到一声巨响,巨型秦俑轰然倒下,压在了我的上面。
  由于壕沟一角的空间狭小,秦俑倒下来的时候并没有砸到我的身体。待到灰尘散去之后,我从秦俑的下面艰难地爬了出来,然后爬上壕沟。
  上到壕沟以后,我往下看,只见这个巨大的秦俑已经断裂成了三截,而在秦俑的腰部,出现了一个人的身体,这人头上满是鲜血,两只眼睛插着四支射箭,这就是我刚才射出的那四支射箭。
  当时这个人已经没了生息。我弯下腰去查看了一下,原来他的头部被掉落下来的秦俑砸破,鲜血就是从哪里流出来的。而脖子上则被一个木制齿轮卡住,齿轮卡住的力度很大,将他的脖子差点割了下来了。相信这块齿轮是该巨型秦俑内部的一个机械结构,以便这个人能够用比较小的力气来牵动秦俑的移动。然后原来是用来传动的装置,现在却成了致命的杀人工具。看来古人设计机械结构的时候,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实在是太少了。
  再看此人的衣着,也并非当年的清朝的服饰,而是好像汉朝以前的服饰。头发也没有剃掉,看来此人要么与世隔绝很长时间了,要么就是反清复明的人士。
  当然我现在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
  
Chapter 52 清风帘
更新时间2012-11-14 8:43:52  字数:3679
 解决了这个秦俑以后,这时候我想探究一下到底这些秦俑是从哪里来的,我记起这个巨型秦俑是从一块树枝遮住的山洞里面走出来的,也就是说在这个山洞里面一定有很多的乾坤。于是我稍微收拾一下,在地上捡起那些秦俑掉下来的射箭,几乎将我的背包装满,相信在后面一定有它们的用处。然后我就飞身跨过壕沟,往山洞的方向跑去。山洞在我进来的石缝的右侧,如果不是有这个巨型秦俑从里面跑出来,我是绝对想不到这里还有这么一个隐蔽之处。看来面对这个巨型秦俑,我还是因祸得福。
  跑到了山洞面前,我这才注意到在密密的树枝遮挡后面,有一丝亮光,这一丝亮光是从山洞里面照射出来的。而这样的亮光似乎是自然的阳光,并非油灯发出的光线。
  这些树枝其实只是起到一点点的掩护作用,只要用手轻轻一拨就打开了。
  穿过这层树枝的遮掩,眼前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这个山洞大的不得了,至少有十米的高度。只是这个山洞不算太深,在大厅的另一头则是另一边的洞口。阳光就是从这个洞口照射进来的。我穿过洞口,来到一片开阔的地带。这个地方看起来鸟语花香,树木郁郁葱葱,恍若人间仙境。
  看到这样的美景,一天下来的疲劳都消除殆尽。往前走了几步,看到前面有一间木屋子。木屋子里面没有人,门大开着,可能正是刚才那个驾驶秦俑的人居住的地方。既然这个人已经死了,这间木屋子至少现在就暂时没有人了。
  我轻轻走进木屋,在木屋里面看见一张桌子,右边是个书架,上面摆放了很多卷的稿纸。
  在屋子里面正对大门的地方挂着一块晶莹透亮的宝石帘子。只是这幅帘子似乎只有一半,另一半空在哪里。帘子呈现长方形,面积不大,大概有30厘米乘以150厘米见方的面积,正好半扇门的大小。
  帘子上面写了一段文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乃取之《老子》第三十九章,说的是世间万物如果得到,都会得以正常运行。特别是第一句,指出如果上天得道,则宇宙天空可以变的清晰明了,所有规律可以为人类所掌握。
  看这文字,应该还有另一段对应。另一段话应该是在另一半的帘子上面。那么另一块帘子应该在那一个地方呢?
  正在疑惑之间,看见桌上有一本书,看那书名,正是我在法源寺中看到的《大般涅磐经》,这下子让我的精神突然提了起来,或许这个帘子与时空穿越有何关系?
  拿起《大般涅磐经》,下面还有一张稿纸。看那稿纸上面画着一副完整的门帘,其中的一半门帘上面书写着一段文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另一半门帘则书写着:“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段文言则是出自《老子》第二十三章。本来两段话放在不同的章节,并没有多少的相关性。然而现在合在一起一读,反而觉得是可以自然衔接在一起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