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气凛然

第314章


这正是我来到这里的一个重要目的,而且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目的。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这位就是隔着海峡的广东省最高军政长官陈炯明将军,这位是他的总参谋长许崇智将军,我身后各位大多是南京总部的各部门主官。”
  “见到您很荣幸……”
  布雷默与陈炯明等人一一握手,随后也把身后的两名主要助手介绍给大家。
  见面完毕。布雷默与陪同而来的夏普乐低语几句,随即走到萧益民面前:“我们知道将军的时间非常宝贵,听说明天还要赶往昌化港,视察那里的中美合资造船公司,为即将竣工通车的港口铁路剪彩。那么,现在就请您跟我来吧。”
  布雷默直来直去的性格和崇高的职业精神,赢得了所有人的好感,萧益民身边的十余名将领早在成都那几年时间里,就充分领教了德国人的直爽和严谨,因此没有任何的不适。
  反而是陈炯明和许崇智对如此简单的见面和交谈非常惊讶。如果不是事先得知萧益民是第一次来到这个秘密基地,与基地中工作的绝大多数德国专家没有见过面,陈炯明两人肯定会认为他们之间早已非常熟悉了。
  走出几步,许崇智凑近陈炯明耳畔,低声问道:“竞公,一鸣老弟从哪里学会一口流利的德语的?”
  陈炯明低声回答:“一鸣早在辛亥年前担任四川新军军务副处长的时候,就已经与德国人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两年后他晋升四川省军政府军政次长,就开始着手引进德国先进设备和原材料,高薪聘请大批德国工程师和高级技师,仿造德式、美式武器装备,近十年来从未停止过。
  “所以,不但一鸣本人的德语非常好,他麾下近千将校半数以上都能用德语和德国人轻松交流。除此之外,一鸣老弟的英语水平也很高,不但能读能写,还能用英文撰写军事论文和政治时评,这一点全世界都知道。”
  “原来这样,实在不简单啊!”
  许崇智望着走在前面的萧益民羡慕不已,忽然发现自己与萧益民的距离越拉越远,心底里的那点儿不服气早已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高大宽阔的钢架结构厂棚,挡住了炎热的阳光。
  厂棚下方两套新建的潜艇建造船台平行分布,彼此间距二十米左右,船台前方微微倾斜的混凝土地面上,可以看到十二条平行延伸的钢轨,从船台一直延伸到湛蓝的海水里,一看就知道为潜艇或者船舶竣工下海建造的。
  船台上弧光闪烁,热气腾腾,三百多名〖中〗国技工在近百名德国专家的带领下,挥汗如雨,谁也没工夫看一眼在不远处参观查看的一大群军政官员,该焊接的焊接,该布线的布线,每个人的眼睛里似乎只有自己的工作。
  几声长短不一的哨声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东面船台上方的龙门吊正在缓缓移动。将一节在后方车间里加工好的船体稳稳地吊下,船台上三名德国技师和六名〖中〗国技工齐心协力,扶稳吊下的船体,在哨子声中缓缓实施对接。
  在众人惊愕的注视下,布雷默指着正在对接的那节船体,非常自豪地向萧益民介绍:“这是我们首次使用模块式建造法,即把整艘潜艇的船壳分成十六个部分。先在车间里加工焊接,然后一段段地吊到船台上进行对接,之后才开始布置管线等其他工序。这种造舰方法早在三年前由德**用船舶技术研究所率先提出。并在小型布雷艇的建造中进行试验,但没有获得进一步的推广。
  “我们经过半个多月的反复计算和印证过后,觉得完全可以在潜艇和三千吨以下级船舶建设中使用。并在三个月前的十艘近海快速巡逻艇建造中得到印证,于是就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这艘U18B型潜艇的建造上来,并将在下一步建设过程中逐步加以丰富和改良。”
  “算过没有,运用这一先进方法,能比传统方法提前多少时间?”萧益民兴致盎然地询问。
  布雷默非常肯定地回答:“与之前建造的八十吨级快速巡逻艇建造情况统计,总体建造时间节省了五分之二,预计在潜艇的建造中,能节省三分之一以上的建造工期,就以目前建造的这艘U18B来说,半年来从德国、美国采购回来的建造材料和柴油引擎都很充足。工程师和技师们之间的配合通过前面十艘快速巡逻艇的建造已经逐渐默契,原计划建造工期为五十天,按照现在完成的实际工作量计算,最多不超过三十五天。”
  萧益民欣喜不已:“布雷默先生,这么说起来。年底之前我们至少能保证十艘潜艇下水试航?”
  布雷默愣了一下,摇摇头解释道:“这需要加上之前从德国秘密弄回来的那艘潜艇,以及上月初我们首次建成正在试航的二号潜艇,才能凑够十艘。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根据你们的海军提供的系列水文图,我们经过反复讨论之后做出了一系列的设计变更。决定完成左边船台上这艘潜艇之后,不再生产U18型潜艇,转而集中力量生产减少了一百三十吨排水量设计的U18B型潜艇,这个决定之前也得到了您的同意,不是吗?”
  “没错,我个人非常钦佩您和您的设计小组的杰出才华和严谨精神。”萧益民笑道。
  布雷默接着解释:“第二个原因是,根据两艘潜艇数月来的使用情况,以及潜艇指挥官和操作员的情况反馈,以及您和您的参谋部门提出的要求,我们打算在目前两个型号潜艇的基础上,再设计一到两个型号的新型潜艇,以满足您和您的参谋部提出的速度和航程的要求。不过,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还需要将军去做,否则我们所有的设计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请您尽管说!”萧益民立刻予以重视。
  “我需要马力更大、重量更轻的潜艇发动机。之前德国海军的潜艇设计委员会已经有了几款新型柴油机的设计图纸,其中一款型号为SE210的改进型引擎,在一年半前就已经完成了样机的制造与测试工作,遗憾的是德国海军来不及量产,就战败了。”布雷默解释道。
  萧益民立即转向夏普乐:“我亲爱的朋友,只能再次给你增加麻烦了。”
  夏普乐耸耸肩:“我只能说尽力而为……你知道很多时候,并不是钱的问题。”
  萧益民指指船台上正在建造的两艘潜艇:“别对我说不行,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凝聚着德意志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现在既然德意志无法发展军事技术,那么为什么你们不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呢?未来一旦协约国加诸到贵国的束缚解除,这些技术拿去马上就可以投入运用,不比你们现研制要方便得多吗?
  “因此,我亲爱的朋友,我衷心地希望贵国能够将整套潜艇发动机生产线的购买事项,列入到下一年度中德两国的合作项目之中,如果能够获得你们慷慨支持的话,我愿意为即将秘密前来的两个特别研究小组提供全部研究经费和薪水。”
  夏普乐沉思片刻,终于无法拒绝萧益民给出的巨大诱惑:“好吧,我将如实向国内反映,我想达成的可能性很大。”
  布雷默开心地笑了,萧益民身后的麻刚却暗自着急。等到再次向前参观的时候,麻刚悄悄跟在萧益民身侧,低声提醒:“小哥,如今到处huā钱,总部和成都那边叫苦不迭,要是再全额支付德军秘密来华的两个研究小组的所有费用,恐怕未来三年都难以承受啊!”
  萧益民微微后靠:“放心吧,下个月美国佬会送给我们三千万美元。”
  “凭什么?”
  “我把青岛至海州至南通的铁路建造权和十年运营权卖给美国佬了……别吱声,你知道就行。”
  ~~~~~~~~~~~~~
  第二三九章同舟共济
  原定在海南视察三天时间的萧益民,最后竟然停留了足足五天,在参加石碌铁矿至昌化码头的铁路通车仪式后,萧益民一行还视察了能同时停泊和装卸两艘万吨远洋货轮的专用码头,拥有十二个中小型泊位的军民两用港,参观了基本竣工、投产在即的中美合资石碌钢铁公司,慰问了从国内迁移到昌化新城和石碌钢城的十二万民众代表。
  最后一天,萧益民一行仍旧返回已经拥有八万人口的临高县城,就海南的农业发展,以及橡胶、咖啡、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广成果举行庆功会。
  虽然海南建省仅仅只有半年时间,但是一年前萧益民就已经启动了庞大的海南发展计划,如今虽然尚未看到多少显著的成果和回报,但欣欣向荣的发展速度和良好趋势,足以让萧益民倍感满意。
  海南省长孙宝琦及其行政班子勇于尝试锐意革新,在南京行营充足的粮食和物资保障下,仅用半年时间,就利用七十万移民开垦了十七万余亩水田和山地,修建了一千四百公里的省级公路和桥梁,在海南中南部沿海地区种植了八万余亩橡胶,扩建新建三十多个中小型军民两用海港,成功地与黎族等原住民部落增进了解,和睦共处,并出资帮助两个高山地区的黎族部落扩大银矿的开采。
  已经被晒黑却精神焕发的孙宝琦自豪地汇报:仅是向海外前来投资定居的华人华侨和本地民众出售土地、渔港和码头这一项,就足够全省行政开销。而且竟还略有盈余;随着海南工农业建设的高速发展,进出口货物税收和工商业税收将会大幅度增加;农林牧渔等行业等后年免税期一过,每年增加的税收将不低于四百万元,完全能满足省会城市海口的扩建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