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大学

第93章


但市场经济中,不会因为你是学生创业公司,就给予你更多的眷顾。他说:“作为它的股东,我真心地希望它越走越好,但如果有一天它消失了,我也会很平静,因为这就是市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
  易得方舟目前的处境,也许更多的应归咎于网络神话的破灭。但是不管是沉没,还是调头,“易得方舟”的舵手鲁军,有着比别人更多的感受。他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开始了反思和更深的思考:
  “拿到了投资,公司成立后,要朝规范化发展,团体要进行重组,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但又说不清楚,这痛苦在哪?”
  “公司发展很快,但管理明显跟不上,虽然我们基本上没有周末的概念,但还是常常感觉效率低下,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大学生自己创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实战经验不足,缺乏管理经验。作为一个创业计划,毕竟还只是一个抽象的、停留在文本状态的合理想象。但从计划的成功到真正市场意义上的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生创业公司和一般公司并没有本质区别。市场是无情的,没有学生和老师的划分,都必须按照市场法则办事,按企业方式运作。创业对创业者要求很高,不但要有理想,还要有一颗坚韧不拔和沉着平稳的心。只有这样,才能从技术人过渡到管理人。”
  思考会使人变得更聪明。虽然遭受了创业以来最大的挫折,但是鲁军的创业热情似乎并没有削减。他说,企业只有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过程,才能体现出真正的生命力。面临困难,度过难关,生存下来,发展起来,这对企业是一个挑战,对企业领导者更是一个挑战。我们这一代人从懂事开始已经是市场经济了,我们再不做些好的企业来,就有愧于这个时代。
  在易得方舟写字间的墙壁上,仍挂着两个条幅,一个写着“你的需求,FanSo的追求”,另一个写着“大学生自己的网站,FanSo”。
  人们期待着鲁军和他的易得方舟早日驶出浅湾,驶进大海。
  有人说,市场经济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自1998年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中国的大学校园涌起了一股科技创业潮,一些年轻学子纷纷投身商海。他们不再坐在教室里幻想,也不再将出国留学、考研、考博作为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比尔.盖茨、戴尔、杨致远、张朝阳的成功诱惑着他们,也激励着他们,鼓舞着他们。他们或边学边干,或休学创业,或毕业后自己干,用智慧、激情和勇气书写着创业的篇章。
  1997年,正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读研究生的姜晓丹,约了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写软件的兴趣小组,方向是企业内部网络系统。每人出资200元,购买了必备的资料后,就开始干起来。
  很快,姜晓丹们小有收获,在1998年清华信息学院举办的软件大赛和第一届清华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他们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由于开发的项目具有市场前景,他们决定共同筹资50万元创办自己的公司。有人拿出了自己的打工所得,有的向父母预支了娶媳妇的钱。1998年8月,北京慧点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不到两年时间,清华大学就冒出了近30家学生公司。
  1999年9月,清华大学首次将“创业停学与复学”列入学籍管理规定,其目的是给有创业机会或经济困难的同学一个宽松的环境。只要学生提出申请,导师和系里同意,就可以办理停学手续,但停学时间最长不能超过三年。
  为了鼓励学生创业,清华大学还建立了学研大厦和创业广场两大创业基地,吸引学生公司入园创业。
  目前,清华学生创业圈内人士约为600人,占清华学生总数的3%,但就是这3%的学生,1999年,创造了8000万元的总产值,2000年,创造了近5亿元的总产值。
  自己创业,玩的就是心跳。
  北大计算机系本科生戚文敏,研究出了比E—mail更具保密性、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新型网上邮件传输工具E—post后,在学校的鼓励下,他创办了北京大学天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大以校名冠以公司名,以此为无形资产入股,成为学生公司的股东。
  1998年初,上海海运学院计算机系大学生傅章强,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投资两万多元,置办了三台电脑,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不久,他的创业计划得到了一家投资商的青睐,融得了100万元风险资金。傅章强成立了必特软件公司,他将自己的导师和学校的一些教授吸引到公司。白天,傅章强去上导师的课,晚上,导师来公司协助他做业务。如今,“必特软件”已被信息产业部认定为国内第一批“软件企业”。
  中国科技大学的6名学生,以自己的科技成果,在一家注册资本为6000万元的高科技公司拥有了2940万元的巨额股份。
  古城南京也爆出新闻:7名在校大学生创办了一家名为“南京博德嘉”的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洪韬是针灸专业二年级博士生,总经理吴骏是该校第二临床医学院国际针灸专业四年级本科生,另几位,一人是硕士生,三名本科生,一名专科生。
  他们的创业源于一项新成果的诞生。从1997年开始,吴骏和几位同学开始研制一种能降低酒精对机体毒副作用、保肝和护肝的保健茶。经过多次毒理、药理、功效和临床试验,取得成功。1999年4月,他们的成果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获得创业计划优秀作品奖。于是他们相约一起创业。如今,保健茶作为公司的第一个产品,已成功地推进市场。
  据对上海高校的一份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有15%的人计划自己做老板。
  大学不再是过去的象牙塔了,在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相互作用的今天,大学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创业的乐园,成为创业者角逐科技成果、商业利润的地方。正象有人评述的那样,这是因为,大学所“生产”的两种产品——人才与技术正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左轮和右轮,而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积淀又为这种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向轮。
  一个个创业神话,使一些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不断高涨。不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创业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他们或开公司,或搞网站,都渴望获得“种子资金”来圆自己的“老板”梦。
  但是,在由大学生掀起的这股创业潮中,有仍挺立潮头的成功者,也有被浪潮打入水中的失败者,他们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创业,是一个诱人的字眼,可是在创业的路上,并不是每一个梦想都能变成现实,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成功者,在这条路上,伴随着他们的,既有汗水,也有泪水。
 
把我当花瓶 
--------------------------------------------------------------------------------
 
http://www.sina.com.cn 2002/07/12 17:37   新浪文化 
 
作者:吴苾雯 
  女大学生创业受挫,她说:别把我当花瓶。
  如果检索中国大学生创业者档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三年级学生李玲玲,也许是全国第一个女大学生老板。
  1999年7月,当清华园里的鲁军们正踌躇满志地满世界寻找投资商时,李玲玲已经拿到 
了10万元风险投资资金,创办了武汉天行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李玲玲之所以受到投资商青睐,是因为她发明了一种用来灭蚊蝇的高杆喷药器和一种能防撬的防撬锁。还因为她骄人的成就:曾先后获得"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亲自颁发奖证奖牌)、第七届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挑战杯”中国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优秀奖,1999年获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迄今,李玲玲已拥有7项实用新型专利。
  如果进一步检索李玲玲的档案,还会发现,她不但是一个科技迷,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浪漫文学气质的诗人。从上高中时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电视剧本等数十万字作品,还出版有诗集《为梅等你》。她是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校报记者;校电视台新闻部长、副台长;校夏雨诗社社员,并在多家新闻媒体做过兼职。
  从李玲玲的档案不难想象,在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为了是填报文科还是填报理科,她心里一定经历了一场矛盾和斗争。虽然后来去了新闻系,但是在学校举办的科技讲座上能经常见到李玲玲的身影。
  创造需要幻想。人类历史上的每一项发明创造几乎都源自于最初的幻想。李玲玲发明的高杆喷药器就来自于一个天真的幻想。
  李玲玲的家在湖北枝江农村。每到夏天,那里蚊蝇成群,对付它们的办法只有喷药,可是蚊蝇越来越狡猾,总是躲得高高的,人只有站到凳子上才能与之周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