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金字塔之谜时空论

第57章


也就是说:胡夫第二次真正意义上复生晚于首次(AD.2473),其在未来世界的第二次复生比起他的首次复生的时刻所达到的人类文明高度“更上一层楼”;此外三大金字塔即分别代表了三次进入大金字塔内“死亡”的胡夫:最为巍峨壮观的胡夫金字塔象征了相对而言最为年轻的胡夫;卡夫拉金字塔则是作为整个生命历程中最为辉煌时刻的他的象征,但在生理学上却又是较老的;并且这也符合从古至今人们偏向以长者为尊的风俗习惯;另外内部结构较为纷乱的曼卡拉金字塔则自然是最为年迈真正死亡的他的象征。此外出现这种情况还有另一原因:总设计者在建造之前充分考虑到了吉萨建筑群的整体美观性,三座大金字塔中第二金字塔处在比较中心位置,将它摆在整个建筑群的最高处自然符合总设计者的思路。然而,如果要用三大金字塔来代表三次快要死亡的胡夫所拥有的智慧(神力)的话也是完全有之可能的,顺序刚好与前面的相反,在此就不必进一步说明了。
再者,就吉萨建筑群整体而言,如果把三大金字塔中体积最小仅及大金字塔十分之一的曼卡拉金字塔(66米高)比作“死亡”;而将第二金字塔比作“死亡”之后的“到另一个世界中去”;将大金字塔视作“复生”的象征。那么,曼卡拉金字塔南侧三座小金字塔也就正好代表了三次“死亡”;而经过中间的第二金字塔所代表的到“天上”或“另一个世界”(死后的世界“冥界”)中去,于大金字塔东侧同样所附的三座小金字塔自然也就正好成为三次“复活”的象征。同时,大金字塔东侧这三座小金字塔也正好象征了该塔内的三个胡夫。而为什么代表三次“死亡”的三座小金字塔没有建在西侧而在南侧呢?这是因为在建筑学上南面即朝阳的一面(北半球而言),面向着太阳,也即意味着这种形式的“死亡”就如同太阳那样能够复生或等待复生,这正好应证了胡夫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死亡。也正因为此,为保证重复封闭与凿通,位于北面离地17公尺、南北中心轴偏东7.3公尺的大金字塔原始入口需要采用有别于其它金字塔的构造,建筑金字塔的设计者用四块大石灰石支成一个三角形的拱门来特意加固。这样,可以分散上面巨石压力而不致倒塌(此入口现早已被牢牢封住,参观者需从此处起约10公尺下之被称为“卡利夫?阿尔玛门的盗墓坑”的入口进出参观)。 
第2章——金字塔内部结构与解析
现在再来看一下我们目前已知的三大金字塔的内部基本结构吧:
胡夫金字塔
第一大金字塔的内部结构十分复杂,内设多条通道和过道,有上有下,(除了水平通道外)坡度也都是26度。除了通道,还有三个主室。
公元820年,开罗回教总督卡利夫?阿尔玛门(Caliph Al-Ma’mun)找到了现代考古学家所称的“玛门入口”(Ma’mun’s Hole)。即他在位于金字塔西侧,两块笨重的红色花岗岩的“镶嵌石”上强行凿开的一个入口。而金字塔真正的原始入口,就在玛门入口上方,距离玛门入口有24英尺,并高出玛门入口9个台阶,离地表约55英尺的地方。原始通道入口现在装了铁栅门(而玛门入口是对外开放的,人人可以进出)。
从入口进入金字塔,一开始便是一条呈26度31分23秒角倾斜的下降通道,直行而下,会遇到另一条上升通道;直下更是一条通达金字塔底部,约350英尺长的下降通道。下降通道上面的一段是石砌的,下面的一段是从岩床上凿出來的。越往里面走,从北向道口的铁栅门射进来的太阳光就越弱,人也会觉得像潜入了深海的黑暗中一样。这条通道宽3英尺6英寸,高3英尺11英寸。一进来就让人感觉到这是史前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隧洞,说不定是从尚未建造金字塔之前就已在此安卧了千万年的30英尺高的一座岩石山中凿出來的。依此看来,把这条通道说成是不折不扣的机器时代的产物只能叫人心生疑窦。根据弗林德斯?比特里的测定,整条通道笔直一线,“通道两壁的曲度偏差不到1/4英寸,顶部不到3/10英寸”。通道里有150英尺长的一段距离“平均曲度偏差仅有1/50英寸,曲度之小真是惊人”。
进入下降通道以后,人要弯腰弓背而行,顺着这条坡度同样是26度的由北向南而下的坡道就一直进入到吉萨高原岩床里面了。正如人们已测到的其他深度更深的地底下情况一样,这里面很容易让人有一种石灰质大石不断向头顶压过来的感觉。接近通道底的西侧道壁上有一个同样加上了铁栅门的壁龛,这就是通往大甬道和上面的两个墓室的垂直坑道之出口。26度的斜坡通道很快就结束了,下了坡道就是一条29英尺长的南北走向平直过道,过道十分低矮,人得双手着地爬过去。在距离过道尽头只有4英尺的西侧石壁上出现了另一个壁龛。这个壁龛有6英尺长,3英尺深,雕得并不够精细。壁龛里面是一堵粗糙的石壁。
爬过过道,经由高出过道顶部约2英尺的台阶就进到了宽阔的地下墓室。该墓室东西中心线长46英尺,南北向宽27英尺1英寸,高度显得稍低,仅11英尺6英寸,它比国王墓室大得多。大致在墓室中央偏东些许有一口深约10英尺的方井。井口用铁栅栏围着。正对着方井的南侧石壁上开着另一个洞口。这是一条水平通道,洞口为方形,边长2英尺4英寸,通道长53英尺,端端直直地指向正南。但这是一条死通道。墓室西侧有一个齐胸的平台。说是平台又不太像平台,因为高处有4个平行的,切得极不规则的“石鳍”。4个“石鳍”都是东西向的,有的地方相当高,几乎挨着墓室的顶部,而有的地方则较低,距离顶部还有6英尺之多。
重新回到上升通道和下降通道的交会处。上升通道的道口开在下降通道的道顶,从这里可以查看两块镶嵌石底部的情况。今天,这两块大石同当年玛门一班人在这里敲凿时的情况一样,依然稳固不动。不难想见,为什么玛门当年要从这两块石头开始凿起,掘出软质的石灰石,寻求一条穿过厚壁探索塔内高地的通道。由于金字塔的设计师当初已准确地“预计”到这批最早的探索者会从这里凿开。说来说去,如果知道这两块花岗岩阻路巨石的后面显而易见有一条向上的斜坡通道,那么,也只有人类的天性才会驱使他设法进入这条通道。阿尔玛门一班人当时就是这样做的。1000多年前,这批先驱的阿拉伯人在两块镶嵌石之间开辟了进入大金字塔内部南北走向的主通道的这一入口,今天,无数游客和考古学家依然踏着他们的足迹循洞而入。尽管人们四处钻洞凿坑,绞尽脑汁地探寻尚未发现的通道,却无人顺理成章地去碰一碰上升通道入口处的两块嵌石。
而上升通道则是一条向上呈26度2分30秒的信道,总长近129英尺,高3英尺11英寸,宽3英尺5英寸,信道内很难让人直立起身体。
到达上升通道顶端后,迎面而来的正是有名的“大甬道”(The Grand Gallery)。同样保持26度角向上爬升。大甬道的下方有另外一条水平的信道,通向南方,高度为3英尺9英寸,长127英尺,直通往所谓的“王后墓室”。“王后墓室”较“国王墓室”要小,东西长18英尺10英寸,南北长17英尺2英寸,高20英尺5英寸。“王后墓室”的屋顶呈山形(而“国王墓室”是平顶的),东面石壁中轴线偏南些许凿有一个意图不明的突出大壁龛。该室在南北两侧,各有一条9英寸宽,8英寸高的通气孔。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条通气孔并没有连结到金字塔外。没有人晓得原因。而“王后墓室”内则自金字塔发掘以来便空无一物。
从“王后墓室”出來,顺原路再退回到大甬道的底端。这里我们看到,在铁栅栏的一侧是窄小难入的“垂直坑道”入口。“垂直坑道”接近垂直,里面时大时小,通常直径都不超过3英尺。“垂直坑道”的终点在高原地面下近100英尺的地方,最终与通往地下墓室的下降通道相通(总长49米)。建造者如何能在坚硬的岩石里开出准确连接上下两个通道的这条坑道,真让人迷惑不解。学者们推测,这条坑道的用途,是当工匠们把墓室封死之后脱身的。
再来看大甬道,它的地板宽度有6英尺9英寸,墙壁高度有7英尺6英寸,随之而上的是七层石块,每层向内伸出3英寸,直到顶部密合,高度则达到28英尺。大甬道全长达153英尺,内壁是用巨形磨光石灰岩板紧密接合而成,用肉眼无法看清楚其接缝。大甬道以26度的斜度向上延伸,采用的是难度极大的托臂拱顶式建筑手法,又必须承受住在其上方百万吨的重量,这种惊人的建筑技巧及目的,实在是令人不解。
 
大甬道
大甬道的尽头连接的是传说中法老王尸体放置的“国王墓室”。入口只有3英尺6英寸高,任何人进入都要弯着身体。进去不到4英尺,便有一间“前堂“(An-techamber),高达12英尺。长约10英尺。横向有四条纵向渠道。其中三条一路凹到地面,第四条(最北的一条)只挖到入口屋顶的高度(3英尺6英寸),凹槽内还嵌有一块6英尺高9英寸厚的巨形玄武岩石板,挡在入口前,仅留下21英寸的空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