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蒋经国

第37章


必须联合一切革命阶级与党派,方能完成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就当时共产党而言,刚刚成立3年,力量的确非常弱小,又时逢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需要与别的阶级与党派联合,才能得以顺利发展,完成既定任务。就当时中国国民党的实际状况看,它的力量虽比中共强,在民众中不失为一面革命旗帜,但是由于它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内部争权夺利,又逢陈炯明叛变,给孙中山与国民党沉重的打击。当时孙                             中山与国民党正处于绝望之中,极需别人的帮助与合作,才能重振雄风。也正是由于双方都需要帮助,两党走到了一起。在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先生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并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使国民党获得了新生。也正因为有两党的合作,才有北伐的胜利与国共两党势力的迅猛发展。第二次国共合作使全民抗战得以发动,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挽救了民族危亡。由此可见,中共提出国共合作,都是从民族利益出发的。
  再就“一国两制”战略构想而言,它不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而且也体现了大陆与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一提出便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好评。由于蒋经国的立场所致,才将中共的满腔诚意当作“阴谋”。当然亦应看到蒋经国政策的某些变化,这突出表现在统一中国的问题上,强调要用“三民主义”而不是用武力实现统一。蒋经国何以不再提“武力反攻”呢?据孙运璇1981年解释称:“一方面是因为这在国际上会产生副作用;另一方面是强调这个口号可能会引起人民的反感。”尽管此举出于被迫,但是他愿意通过和平方法来实现祖国的统一,在和平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蒋经国提出“三不政策”与“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之后,立即受到海内外舆论的抨击,纷纷要求蒋经国改变“三不政策”,实行新的“大陆政策”。
  来自海峡对岸的讯息是:
  1981年4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民革中央主席王昆仑先生的文章,他严肃指出:蒋经国的主张是“以三民主义统一之名,行反共拒和分裂之实”。
  1983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在谈到祖国统一问题时说:
  “现在我们两边虽然吵架,但都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的立场,在这一点上我们两边是一致的。”至于如何统一,“照我们的意见就是用一个国名,一个首都来‘统’,其余都可以维持现状不变,就是说既不要用大陆的社会主义去‘统’,也不要用台湾的现行制度来‘统’,我们认为这是最现实的,是从实际出发的办法。”“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我看不现实,国民党在大陆推行三民主义几十年,结果并不理想。我们搞社会主义只搞了30年,不仅解决了10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国家统一以后大陆还是搞社会主义,台湾的现行制度也可以继续搞下去,我们并不反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第1辑第240—241页。
  邓小平在同杨力宇谈话时也称: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不现实。
  原蒋经国的老部下、国民党特赦人员蔡省三先生在国民党十二大闭幕后不久发表专文,抨击蒋经国“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论”是“两大两小”。所谓“两大两小”,就是:其一“偏见大,容量小”;其二是“夸口大,能量小”。
  所谓“偏见大,容量小”,试看他们对于隔离了30多年的千万老百姓,要通一封家书都不允许。而要依照他们的偏见,把家书一概列入“统战阴谋”,“其背情悖理,无视民意,莫此为甚”。蒋经国主持的十二大所坚持的,“实质是极其褊狭的‘一党独裁路线’”。
  所谓“夸口大,容量小”,是说蒋经国喧嚣要消灭中共政权,统一中国,而且声称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世界。显然这是蒋经国“大大脱离实际的虚夸,也仅仅是口头鼓噪而已”。就整个力量对比而言,“优势远在大陆一边,遑论‘称雄’世界”。“台湾国民党果真有力量打,他们早就挥戈北上了。然而30多年来,他们只能反复搬弄由‘反攻大陆’而化缩为‘反共复国’的‘心战’。这在国民党诸公来说,确是无可奈何的事实。”最后,蔡省三奉劝他的老上级切莫错过了与中共谈判的绝好时机。《从国民党十二大谈到中国统一问题——蔡省三先生访问记》,载香港《动向》1981年第4期。
  在台湾岛内,各界有识之士均反对“三不政策”,主张“三通”。对蒋经国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论”也表示了怀疑与不满。台湾《薪火周刊》1985年7月29日刊文称:
  “国民党口口声声‘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但是三民主义在台湾都未完全实施,竟然还大言不惭说什么三民主义是统一中国最有力的武器。说这么一席令人脸红的话,实在很不得体。”
                             
  就蒋氏家族而言,蒋介石可谓是第一代。第二代指蒋经国、蒋纬国兄弟俩。第三代系指蒋氏兄弟子女辈。
  蒋经国与蒋方良夫妇膝下共有三子一女。即长子蒋孝文、长女蒋孝章、次子蒋孝武、三子蒋孝勇。三男一女的文、章、武、勇均为蒋介石所赐。此外还有蒋经国与红颜知己生下的一对孪生兄弟章孝严、章孝慈,因姓了章,难以列入蒋氏家族之后。不过在蒋经国病逝之后                             ,兄弟二人已自将身份公开。
  1950年代末期,蒋经国与蒋方良夫妇及“文、章、武、勇”四子留影的全家福。
  长子蒋孝文生于1935年12月4日。在蒋氏三兄弟中,蒋孝文本是最吸引人的一位。他长得英俊洒脱,极获宋美龄喜爱。由于他生长在“天下第一家”,自幼受到太多人的逢迎、恭维、纵容以至拍马奉承,加上一些清客、副官、侍卫等的引诱包围,致使他未能像正常人一样生长。由于他又是蒋家长子,蒋家对他的期望太高。蒋氏父子退守台湾后,遂送他到陆军军官学校训练,想把他培养成一名军事强人。但蒋孝文却非常不喜欢这种严格的军事教育,所以接受训练不久,即赴美留学,在旧金山攻读管理方面课程。在美学习期间,蒋孝文学业不精,却对阿爷阿爸的婚外恋颇有研究,故在美开始追求徐乃锦。关于蒋孝文与徐乃锦后来的结合,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
  徐乃锦是民主革命先烈徐锡麟的孙女,与蒋孝文一起长大,但小时性向并不合,只不过是普通朋友而已,蒋孝文在美留学时巧遇在美读书的徐乃锦,故发生恋情。消息传回岛内,蒋经国欣喜不已,但徐家却反对这门亲事,害怕日后蒋孝文闹婚变。在此情形下,蒋经国使一绝招。他亲自提一篮水果去徐家求亲,致使徐家不好再反对。据台刊载,蒋经国之所以为长子婚事不惜屈尊,主要是蒋经国看到其长子玩心太重,像一匹脱缰野马,而徐乃锦则是一位坚强、勇敢的女性,蒋认为她将来必能协助蒋孝文创大业。从这个意义上讲,蒋、徐的结合有点像当年阿爷与阿奶的结合。
  蒋孝文由美返台后,曾担任过桃园县党部主委、台电台北两区营业处主任等职。在台电任职期间,蒋孝文深得台电总经理孙运璇的多方照顾(孙后来深得蒋经国信任和提拔与对蒋孝文的照顾有关)。正当蒋孝文在蒋经国刻意栽培下准备大展宏图之际,却不料患了一场大病,此病情一直处于保密状态。据见过生病后的蒋孝文的人称:从外表看起来,他与常人无异,只是谈起话来,经常无法连贯,无法长时间集中精神,时常反复问同样的问题。蒋孝文突然大病后,忙坏了蒋氏家族,当然受打击最重的还是徐乃锦,她为了陪伴蒋孝文,辞去工作,整日侍候于病房,真可谓是中国传统型的贤妻良母。蒋孝文失势后,徐乃锦并未失去长嫂如母的地位,两个小叔子和小姑都敬她三分。徐氏后来在台湾女青年会供职,据台湾报刊称。她是一位充满活力与自信的职业女性,而且在工作中很少提及她的家庭,脱离她的家庭角色,跟你面对如同常人一样。徐乃锦还特别喜欢艺术,工作之余最喜弹钢琴。她在“中视”国际事务室担任5年执行秘书,曾为“中视”制作“民谣世界”、“音乐123”两个音乐节目。她和蒋孝文的独生女蒋友梅,继承了她的音乐天性,也从事艺术学习。
  有人说:如果蒋孝文身体不出意外,以他50多岁的年龄和蒋家的刻意栽培,很可能在政治舞台上超过蒋孝武,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瘫痪的身体使他远离权力中心。1989年,在他父亲去世的第二年,他也撒手西归,走完了他的生命里程。
  蒋经国的女公子蒋孝章生于1938年,比孝文小3岁。由于蒋家“国”字辈无姐妹,“孝”字辈又仅有她一个女孩,深得祖父母和父母的宠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