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蒋经国

第36章


  王升还对“刘少康办公室”的性质、位置与工作方式作了说明:
  “我们小组的位置,是中央党部秘书长办公室下面的一个特业幕僚群,要向秘书长提出的,是‘反统战’的意见、计划、方案。我们不办业务,不对外发公文,也不用印信。我们要着力的,是研读资料,观察现象,与提供智慧。”尼洛:《王升——险夷原不滞胸中》第367页。
  “刘少康办公室”组成后,王升首先成立基地、海外、大陆三个研究会,聘请专家、学人参加,贡献“反统战”意见。同时每天上午7时到8时坚持早餐会报。会报分为研究会报、决策会报、地区会报、高层会报。研究会报每周一次,由王升主持,研究“敌情”与对策,及拟定各种计划与方案。决策会报每周一次,由国民党中央秘书长蒋彦士主持,在中央党部举行,各有关单位主管参加,协调及通过各项呈报的计划方案。地区会报(基地、海外、大陆)由各地区负责人主持,每两周一次。高层会报由“行政院长”孙运璇主持,每月一次,听取报告及指导工作方针。王升规定:所有重大计划、方案经蒋彦士审阅后,呈请蒋经国核夺,再以中央党部名义分请各部门执行。
  透视“刘少康办公室”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在台湾本岛,王升主持下的“刘少康办公室”,举行10万人升旗典礼,以树立“自立自强”信心,增进反共凝聚力;大搞反共全民联战;进行精神文化的动员。根据王升腹案,“反统战”还必须配合肃贪与端正社会风气,改变“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以争取民心。
  在海外,王升的工作重点是:要求各单位所派遣海外人员,建立统一指挥的“对敌斗争小组”,以强化海外“反统战”工作。
  大陆工作方面,王升加强大陆问题研究,成立心理作战会报,扩大对大陆的广播与空飘。
  尽管王升的“刘少康办公室”特别卖力地进行“反统战”,但岛内响应者并不多,且遭到各界人士,特别是来自党内反对势力的强烈反弹,“刘少康办公室”于1983年7月结束,王升被调离。至于王升被调离与“刘少康办公室”结束的原因,后面将述及。
  为了进一步推展“反统战”工作,国民党于1981年3月29日召开了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蒋经国亲自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称:
  “本次大会的主题,在于肯定70年代乃是三民主义胜利的年代,是‘重光’大陆的年代。因之大会的各个研究议题,都是环绕着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为中心。”②③1981年3月31日《中央日报》。
  蒋经国宣称:
  “综观近代思想潮流,唯有三民主义博大精深,今后的世界也必将是三民主义光辉照耀的世界。”②
  然而,蒋经国并未认识到自己在说梦话,他振振有词地对如何统一作出了具体的部署:
  在政治上,蒋经国声称要贯彻“宪政”,厉行“法制”,加强地方基层建设,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
  在经济上,蒋经国声称要“全力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民’所得,实现均富理想”。
  在思想文化方面,蒋经国提出“发扬民族精神,提振‘国民’道德”;但最重要的任务,“是把三民主义的思想重新在大陆播种,把三民主义建设的实证经验推向大陆,使大陆同胞人心一齐归向三民主义”③。为此,蒋经国特指示国民党中央秘书长蒋彦士,研编三民主义多种版本向大陆发行。当时,国民党中央秘书处将约60多万字的三民主义加以浓缩,编成“中国的光明大道——三民主义”。此外还编印了“三民主义精编本”、“三民主义光辉照耀大陆”等小册子偷偷运往大陆。
  在组织上,蒋经国指示成立“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该会于1982年10月21日正式成立。何应钦、李璜、王世宪、吴三连、陈立夫、马星野、谷正纲、陈启天、蒋彦士、孙冶平、高玉树、罗光、罗云平、徐孝等组成主席团。年届92岁高龄的国民党元老何应钦任“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席”。该组织通过“统一中国”的三大原则是:
  (1)中共必须放弃共产主义,实行三民主义;
                             
  (2)中共必须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实行民有、民治、民享;
  (3)中共必须放弃马列毛主义,统一在中华文化精神之下。1982年10月22日《中央日报》。
  何应钦退台后曾闭门反省,远离权力中心。此际,蒋经国把“光复大陆”的重任交与他,他的确有受宠若惊之感。同年11月12日,由何应钦主持“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发起的万民参加升旗典礼。11月18日,何应钦又主持了该盟常委会第一次会议,讨论该盟的组织与编制。翌年2月4日,何应钦在该盟研究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致辞称: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运动’,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政治运动,大陆一日未‘光复’,此一运动绝不中止,为达成此一任务,最重要的,是要集中智慧,积极从事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学术理论的研究与行动作为的具体策划”,更要“不断地设计出因时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的工作方法,使‘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运动的种子,在海内外,在大陆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第1603页。
  2月7日,何应钦向大陆发表广播,号召大陆“响应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运动”。《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第1604页。
  3月23日,何应钦在主持该盟推行委员会常委会临时会议上称:
  “应钦今年已经94岁,本来不愿再担负如此的重任,但因各位的鼎力襄助,更蒙当局的殷殷嘱托,乃勉强应命。既然接受任务,便要负责认真,推行大同盟的工作,以不负各界付托之重。今后要摆脱其他一切琐事,全力推行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运动’,不达目的,绝不中止。”《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第1609页。
  为加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号召力,何应钦还抱病仿照《打倒列强》歌,撰写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歌”的歌词:
  “三民主义,平等自由,耕者有其田,政治民主,民生均富,制度最进步。”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中华民族,团结奋斗。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中华民族,永享自由。”《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第1610页。
  何应钦对歌词加以说明:全部歌词以四字句为主,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六句,表达三民主义的优越性和它的成就。以“平等自由”一句综括民族主义的要旨,以“政治民主”一句综括民权主义的要旨,以“耕者有其田”和“民生均富”两句,综括民生主义的要旨,然后用蒋介石的“制度最进步”一句,将前半部分作一结束。歌词后半部分,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四句,强烈地表达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的理想与任务,并且警醒“国人”,要争取统一的胜利,必须团结奋斗。最后四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中华民族,永享自由”,是显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最终目的。
  3月29日,何应钦在一次茶会上宣称:“应钦……以94岁的老兵,仍然担负起为‘国家’统一而战斗的重任,自信在中外古今历史上……我还算是第一人。”《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第1611页。可惜,何应钦未能达成他的“宏愿”,就一命归西了。
  国民党十二大根据蒋经国在开幕词中定下的基调,通过了“贯彻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案”。会后,蒋经国多次宣称:绝不与中共谈判、接触,不与大陆实行“三通”,“不论人家如何批评,这一基本立场不能改变”。
  上述事实表明:从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至1981年国民党十二大召开,蒋经国与台湾当局并未从台湾实际环境出发,为其政治前途开创一条新路,而是坚持了一条“绝不谈判、绝不接触、绝不妥协”的“反共拒和”路线。
  蒋经国为何死死抱住过去的僵硬立场不放呢?透视蒋经国的内心世界,他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台湾有美国的支持。尽管台美已经“断交”,但美国又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继续支持台湾当局与大陆对抗。当然,蒋经国最大的王牌并不是美国,而是发达的、被国际社会称之为“亚洲四小龙”的台湾经济。他认为可以此同大陆中共比输赢。再者,蒋经国的历史包袱太重,现实顾虑太多。关于此点,是指蒋经国错误地吸取历史教训,不相信中共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主张,他一直把中共和谈诚意看作是“统战阴谋”。
  就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而言,国共第一次合作时,中国正处在大风暴的前夜,为了彻底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