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蒋经国

第42章


  与此同时,蒋经国还开始启用国民党第三代人,如党政系统的陈履安、宋楚瑜、施启扬、连战、魏镛、孙震、萧万长;“外交”系统的钱复、丁懋时、章孝严;台籍地方系统的高育仁、张建邦、许水德、苏南成、许新枝、郑水枝等人。
  国民党第三代人年龄多在40多岁,他们受过大学以上的良好教育,又有较高的从政热情,以大陆籍为主,显赫人物又多出于名门望族,与国民党第一、二代领导人相比,他们的历史包袱较轻,但对台湾、对国民党都有较深的认同感。
  例如陈履安,他是陈诚之子,在所有“内阁”成员之中,没有人的家世背景比他更显赫。他不仅有显赫的家世,而且有较高的学历,他获美国纽约大学数学研究所数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是个学者从政型的人物。后被蒋经国启用,出任“教育部技术职工教育司长”、台湾工业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常务次长”等职。因政绩突出,1979年被蒋经国委以国民党中央组工会主任的要职,后出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1984年又被委以“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再如宋楚瑜,是当时台湾政坛最具潜力、但也最富争议性的政治人物,他虽没有陈履安那样的显赫家世,但也有较高的学历,他曾以台湾政大外交系第一名赴美深造,获加州柏克莱大学政治学硕士、天主教大学图书管理学硕士、乔治城大学政治系博士学位。1974年由美返台后,出任“行政院”秘书工作,兼任台湾大学、师范大学副教授,政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研究员。宋楚瑜后来火箭式窜升,成为第三代国民党中的第一人,其重要原因在于他同蒋经国之间超乎寻常的关系。
  宋楚瑜曾由钱复介绍、举荐,出任蒋经国的英文秘书,追随蒋经国多年。因为英文极佳,才思敏捷,表现非凡,深得蒋经国的赏识与信任。据台湾舆论称:他因上可通天而有无比的决策影响力。
  后来蒋经国外放他当了“新闻局”副局长、局长,再调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文2005年,宋楚瑜访问大陆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
  工会主任,接着直升副秘书长。宋在短短的10年间,就爬上了权力的高峰。他任职党政系统,始终与蒋经国保持密切关系,在蒋经国离世前,仍是最亲近、也最常接受咨询的核心人物。
  再如连战,他是典型的台籍世家子弟,其父连震东是最早被启用的台籍人士,他从父亲那儿学到不少政坛浮沉的谋略。他能够爬升到“行政院长”、国民党主席的高位,与李登辉的赏识有关,也与他的出身关系紧密。连战也有较高的学历,曾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国际公法与外交学硕士学位、政治学博士学位。由美返台后,先当学者后从政,曾被台湾大学政治系聘为教授兼系主任、政治研究所所长、代理法学院院长等职。1969年奉派为台湾出席联合国代表团顾问,经常代表台湾出席国际性会议。1970年当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75年出任台湾当局驻萨尔瓦多“大使”。一年后,被调任为国民党中央青年工作会主任。1978年又被蒋经国提拔为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同年8月,接任“行政院”青辅会主任,时年仅42岁。1984年,俞国华“组阁”时,连战初次入“阁”,担任“政务委员”兼掌“交通部”。1987年出任“行政院副院长”。连战是蒋经国培植的台籍“青年才俊”。他从政经历完整,与国民党新生代的关系较好,是台湾政坛的“四大公子”之一。
  再如钱复,素有“外交才子”之称,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曾任上海特区法院院长,其父是已故的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钱思亮,其兄钱纯是个理财专家,曾任“财政部长”、“行政院秘书长”等职。钱虽生长在书香门第之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早年学习并不突出。他的突出表现是在台湾大学就读期间,曾当选为学生社联会主席。1955年他被“救国团”选为代表,以3个月时间访问中东、西欧和美国等地。钱复与当时也在台大就读、且出身名门的沈君山、连战和陈履安并称为“四大公子”。后钱复赴美留学,主修国际关系与外交史,先后获耶鲁大学国际关系研究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自美学成返台后,先后任教职,后到“外交部”工作,因此工作表现突出,深受时任“副总统”兼“行政院长”的陈诚所赏识,逐聘钱为他的英文秘书。陈诚病逝后,又任蒋介石的英文秘书达10年之久。这是钱复接触权力中枢的绝佳时机,他的才华不仅得到蒋氏父子两代“总统”的赏识与肯定,也为他的政治前途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钱复自己称:
  “这10年当中,经常能接触到蒋公,其他许多‘国之大老’,与很多外国的领袖人物,从这些大人物的言谈之中,我因耳闻目染,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得到了很多启发。”
  此间他曾当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在“外交部”曾任专员、北美司科长、副司长、司长等职。1972年蒋经国“组阁”时,钱复调任“行政院新闻局局长”。1975年再入“外交部”,先后任常务次长、政务次长,1980年兼任“外交部研究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83年出任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驻美办事处代表。蒋经国病逝后,钱复出任“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国民党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钱复也是蒋经国刻意栽培的“青年才俊”。
  再如施启扬。他的出身与陈履安、连战、钱复不同,与出身海军中将之后的宋楚瑜也不一样,他的父亲仅是个小学教员,家境并不富裕。但施刻苦攻读,曾获得台湾政法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学位。他由联邦德国学成返台后,先教书后从政,成为蒋经国生前培养的台湾省籍“青年才俊”中的佼佼者之一。1969年他开始踏入国民党党政界,出任国民党中央第五组副主任。从此他在台湾宦海中稳步高升。1972年后出任国民党中央青年工作会副主任、代主任。1976年后任台湾“教育部”常务次长、政务次长。1980年任法务部“政务次长”,1984                             年升为“法务部长”,成为第一个省籍“法务部长”。蒋经国病逝后,“行政院”进行局部改组,施启扬又出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行政院大陆会报”召集人。他在国民党十二、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
  施启扬以一个没有家庭背景与后台的台籍人士,跻身于国民党上层权力核心,除了他拥有完整的学历,深厚的专业素养与平民化作风之外,与他妻子李钟桂的影响也不无关系。李钟桂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自幼聪颖过人,是个每试必中的才女和年轻的法学博士。李钟桂学成返台后,立即引起当局器重。她除了在学校担任行政工作之外,复于1966年荣登第一届“十大杰出女青年”。1969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成为年轻一代的妇女界领袖。在李的鼓励下,施启扬逐渐参与较多的党政会议与研讨工作,深得蒋经国的赏识。就在这一时期,施启扬夫妇都成为蒋经国刻意栽培的年轻学人从政的典范。
  蒋经国之所以刻意栽培国民党第三代人,其目的就是使他们逐步抓到实权,以便为蒋孝武接班护航保驾。
  蒋经国上述三个步骤清楚地说明他在接班问题上意在传子。但形势的发展打乱了蒋经国这一既定方针与部署,迫使他不得不改变传位于子的初衷。那么是什么因素迫使掌握台湾生杀大权的蒋经国改变既定方针呢?分析台湾当时的形势,笔者认为是江南命案的冲击波使蒋经国重新考虑接班人问题。
  江南,本名刘宜良,江苏靖江人,后为美籍华人。他早年丧父,由祖父抚养长大。17岁那年正逢国民党兵败大陆,随蒋经国到台湾。1950年入“国防部”政工部学习,后又被送到蒋经国任校长的政工干校第二期受训,是蒋经国一手培植的政工人员。1954年毕业前夕,决心脱离部队,先就读于台北市师范大学英语系,后担任《台湾日报》记者。由于成绩突出,江南被派往香港、菲律宾及东南亚各国采访,回台后写成《香港纪行》与《动乱的东南亚》两书。1967年底,江南被派往美国任驻外记者。工作之余,江南申请进美利坚大学攻读博士                             学位,1972年读完课程,准备撰写论文,论题为蒋经国之生平及政治理想。以后因所申请之奖学金无着落,遂在华盛顿市区郎芳购物中心开设礼品店,经商谋生,并继续写作。1978年,江南举家迁至旧金山,于渔人码头开一瓷器店。1982年,他又在圣马泰市西尔斯戴尔购物中心另开一瓷器店。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后,江南遂用余力贯注于写作。《蒋经国传》就是在此种情形下于1984年正式出版的。
  《蒋经国传》一书是江南先生积多年心血之作,且史料价值颇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