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生命和他的宇宙

第2章


人类知道电的存在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根据记载,米利都城邦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时便发现琥珀被摩擦后能吸引重量轻的物体,琥珀因而在古希腊亦名“电子”。但在当时的欧洲,除了电报和电话等少数几种,其他实用电器在爱因斯坦出生时仍屈指可数,如被誉为“门洛帕克的巫师”的美国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正为新发明的电灯泡申请专利,德国西门子公司则准备在柏林展示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不过更多新电器的发明已初现曙光。
  不幸的是,赫尔曼的经商才能尚不如其丰富的幽默感那样运用自如。他的乐观主义既没能鼓舞研究的士气发明新产品,也无法促进产品销售增加。这个电工作坊未能等到小爱因斯坦满一岁便不得不再次倒闭。屡次失败令赫尔曼深受打击,但天生的乐观使他经受住了打击,没有失去勇气。不过,从失败中他总结出要想获取成功,应该把家搬到其他大城市,那里才有足够大的市场。赫尔曼与当工程师的兄弟雅各布长谈后,兄弟俩决定1880年6月将家搬到德国东南部的巴伐利亚省首府慕尼黑城。在慕尼黑这个工业高度发展、天主教人口占主导地位的大城市,两兄弟合伙开设了一家电气化工场,一家人也跟随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开始全新的生活。
一寻常百姓家的天才小孩(2)
  离开出生地乌尔姆时,小爱因斯坦年仅一岁左右,尚处于懵懂之中,对乌尔姆小城并未留下什么印象。
  爱因斯坦出生前几年,德国的符滕堡和巴伐利亚还是各自独立的诸侯国。1871年,这两个地方与其他德国州郡一起并入普鲁士王国成为新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新帝国的首脑奥托?冯?俾斯麦来自普鲁士邦。这个王国的居民以严格的纪律,对长辈和权威从不质疑的服从及对社会权贵的毕恭毕敬著称。新政权很快将德国南方农庄经济纳入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迫使南方农民走上一条他们并不熟悉的工业化道路。显然,幼年时期发生的这一社会变迁对小爱因斯坦成长的影响至为深远。
  当赫尔曼在慕尼黑开始新商业尝试时,保利娜也在这个城市一间租来的房子里建立了他们的新家,和孩子们一起充满希望地等待着他们家族生意能够兴旺发达。这次赫尔曼似乎从往日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他的新工场顺利开张并且很快兴旺起来。不到五年,爱因斯坦一家告别租来的房子搬到一个位于城郊的更宽敞的家中。同时,家庭新成员的到来让他们很快便有了一个四口之家。1881年11月,在他们搬到新家一年半以后,爱因斯坦的妹妹玛雅降生了。关于妹妹降生,有一则趣闻。父母告诉他从此有新玩伴可以一起玩耍了,当时年仅两岁半的爱因斯坦看到父母抱来新生的小妹妹时失望地问道:“她就是我的新玩具吗?它的轮子在哪儿呢,没轮子我怎么玩啊?”
  从爱因斯坦幼年的成长历程上看,他早年的智力发展并未预示出未来的天才,反而显得有点令人担心。比如,他学说话的年纪很晚,直到妹妹玛雅出生前后才开始呀学语。好像是为了补偿失去的时间似的,他一开始便试图说完整的长句子。但是他在大声说出整句之前总要先低声默念一遍,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年才终于恢复了自然的说话方式。因此,人们总是觉得这个小孩似乎说每一句话总要重复两遍,先用很低的声音念第一遍,然后第二遍才正常出声。据一些医生的纪录,可以发现爱因斯坦直到十岁左右说话才变得流利起来,从现在的观点看他可能患某种形式的少儿诵读困难症。在爱因斯坦后来的岁月中,他自己也承认一直以来对单词的记性并不好。实际上,他在接受一个采访时对来访的心理学家说:“我极少完全通过词句来思考。一个想法首先浮现在脑海,之后我才可能试图用词句把它表达出来。”可以推测,这些童年的经历养成了他的思维习惯,也许这是为什么他后来得以因其创造性的“思维试验”而闻名于世的早期原因。
  小爱因斯坦习惯于自己独自玩耍,常常一个人沉浸在搭积木和解字谜的自娱自乐中。小时候的他脾气并不温顺。据家人描述,他生气时整张脸除了鼻尖转为白色外,其余部分均变为黄色,且可能会失去自我控制。有一次发脾气时把气撒在家里请来的小提琴老师身上,举起一把椅子就朝她砸去,另外一次则用泥铲和九柱游戏用的小球敲打跟他一起玩的妹妹玛雅的头部(基督教早期,德国僧侣曾用一种德语中叫Kegel的棍棒来防身自卫。在游戏中,Kegel代表一种罪恶或名声,僧侣们会朝这些棍棒扔石头直至它们被打翻。今天的德国游戏Kegelen中设有九条细小的保龄栓和一个球)。
  另一方面,玛雅在关于其兄长的相关传记中提及,爱因斯坦会花上好几个钟头耐心地用积木建造超过14层高的积木房子,那时,他绝对全神贯注,任何事都无法阻止他。对父母或其他人给的新玩意儿,小爱因斯坦总是十分珍惜,玩的时候小心翼翼,而且总是锲而不舍地耐心学习如何使用这些东西。爱因斯坦成名后声称自己并不如别人聪明,只是比别人更好奇一些;还说他天生的孩童的好奇心一直持续到成年以后。他在给同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成长得很慢,直到成年以后才开始试图探索空间和时间的问题。然后,我比成年人更深入、持久地钻研了这个问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例子说明通常是小孩而非大人会去思考这类显而易见、司空见惯但蕴含着深刻内涵的日常现象。正是在这些许多人视而不见的日常现象中,爱因斯坦完成了划时代的发现。
一寻常百姓家的天才小孩(3)
  关于爱因斯坦童年时期表现出来的一些怪癖的行为,有学者声称可能是孤独症的症状。如英国剑桥大学长期研究孤独症治疗的一位教授最近声称爱因斯坦孩童及晚年时期的一些反常行为可能是孤独症的症状,不过尚属轻微程度,还未对行为产生太大影响。然而这些一家之言不必太当真。翻开人类有史以来的记载,围绕伟大人物的神话和轶事层出不穷,其中许多试图解释伟人之所以睿智或作战勇敢的原因。这些猜测性解释中有些可能是正确的,更有可能是错误的。从关于爱因斯坦的真实史料记载看来,即所谓爱因斯坦患有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很小。关于爱因斯坦的民间说法中,他的一些行为确实可能符合孤独症某些症状,如他社交能力低下而笨拙,写作能力低下,沉默寡言,有名的蹩脚演讲者。但这些均不是事实,而仅仅是持此论者的猜测或歪曲。恰好相反,从史料得出的事实表明,爱因斯坦朋友遍天下,而且许多人是终身不渝的好朋友;他写的文章在阿劳中学时给考官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而他的演讲词中不乏精彩之篇。退一步说,即使这些说法都是真的,也不能推断爱因斯坦一定患有所谓的孤独症,因为即使被公认为健康的人,有时也总会表现出性格中的弱点,这些症状或多或少总有可能发生在人们身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一些精神病学家也反驳前述剑桥学者的说法,他们研究认为拥有良好的幽默感在患有严重的孤独症的病人中不可能出现。爱因斯坦的智慧众所周知,而他的幽默风趣有过之而无不及。爱因斯坦晚年有一次在他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时,发现他那只叫“老虎”的猫在这么一个雨天中看起来情绪低落,他风趣地向猫咪表达同情说:“我知道问题所在,伙计,但我不知道控制下雨的开关在哪里,没法帮你关掉它”。如此睿智风趣的智者,看来不太可能是所谓的轻度孤独症患者。
  在爱因斯坦五岁时的一天,父亲送给他一件带来终生影响的小玩意――一个神奇的指南针。这个不断地指向北边的小磁针使得年幼的爱因斯坦对自然的神奇力量十分好奇和敬畏,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他第一次意识到在自然中存在着人们看不见的神奇力量,让他对其中的奥秘萌生了探索的向往。这个魔力磁针给他的深刻印象非常持久,即使到了晚年爱因斯坦依然对它津津乐道。
  同一年,即1884年,爱因斯坦还没达到进入慕尼黑小学的年龄,重视孩子教育的爱因斯坦夫妇便聘请一位家庭教师在家教育小爱因斯坦,让他学习一些启蒙知识。
  1885年秋天,六岁的爱因斯坦进入社区天主教小学上学。他是班上惟一的犹太学生。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爱因斯坦对圣经故事和天主教圣人很是熟悉,可能这段学校生涯所学的课程。因为并不太重视宗教和犹太传统的赫尔曼和保利娜都无法胜任亲自教孩子这些知识,不过他们还是希望给孩子了解犹太民族遗产的机会,所以放学后的课余时间就由一位远亲给他传授宗教源自于传统方面的课程。那时爱因斯坦的对传统宗教颇感兴趣,特别是对天主教和基督教。多年以后,爱因斯坦的著作1949年入选当代在世哲学家文库,他在为此所写的《自述》中写道:“就这样,我由此……达至对宗教的笃信,但这一进程在我十二岁时戛然而止。”他用“宗教的笃信”这个词使自己有别于广泛流行的宗教迷信。他至死都认为自己在更广泛意义上是“虔诚的”,并尽力解释此中深意(具体见第八章结尾部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