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生命和他的宇宙

第5章


在这篇还存在不少语法错误的法文作文中他说他将投身于科学事业,这是他“针对自己长于抽象、数学思维但缺乏想像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特点制定的个人规划”,并认为这些优缺点将决定他的未来。他继续写道,因为他喜欢从事科学和数学这类事情,选择科学方面的职业作为未来事业是顺理成章,并认为从事科学职业能让自己发挥独立思考的长处,这对他来说很有吸引力。然而他后来取得的成就证明,他的自我评价并不是那么准确。事实证明他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强,而且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也证明了自己非凡的想像力。1929年他为此写道:“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可以拥抱整个世界,可以促进人类的进步。”
  1896年秋天,爱因斯坦即将结束在阿劳中学的学习生涯。在完成最后的写作和口语考试后,他以全班最高总分从这个给他带来美好回忆的学校毕业了。他的数学、物理和德文写作获得最高分,他在这些科目的杰出表现以及他准确优美的文笔给考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糟糕的分数来自他的法语和地理科,但也在平均分以上。
  1896年10月底,爱因斯坦依依不舍地告别温特勒一家来到苏黎世。他进入苏黎世联邦技术学院,这所大学从1911年以后改名为联邦技术大学(亦称ETH,下同)从此,爱因斯坦开始了难忘的大学生涯。大学期间他广泛涉猎各门学科,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讨论活动,为他天才的积累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苏黎世联邦技术大学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好的科学和工程大学之一,吸引了许多国家的精英学子到此求学。爱因斯坦在此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他所在的数学系一般不提供统一课程,学部主任为每位学生定制了一个跟物理学专业学生课程很相近的课程学习计划。由此可见,爱因斯坦并未如长辈所愿学习工程专业,他最终选择了物理学。苏黎世联邦技术大学学生均被要求在主课之外选修至少一门辅课,兴趣广泛的爱因斯坦一下子选了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三门课。为了在大学里大展鸿图,他还专门在校旁租了一间房屋以方便学习。
  然而,年轻的爱因斯坦显然不是苏黎世联邦技术大学的模范学生。这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在大学时代显得缺乏耐性还有些自负,常常尖刻地批评他认为愚蠢的人和事。他还经常从自认毫无价值的科目逃课自学感兴趣的科目或宁可整天泡在物理实验室――他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实验直接感知物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他注册了至少九门数学专业的课,但并没有全部上完。他常常满不在乎地从认真听课的同学那里借来课堂笔记一抄了事。就是在抄笔记过程中,爱因斯坦结识了马赛尔?格罗斯曼,他总是慷慨地和爱因斯坦共享听课笔记。爱因斯坦写道:“如果没有这些课堂笔记,我都不敢想象自己该如何应付这些课程。”格罗斯曼当时是数学专业的学生,他们俩成为终生十分要好的朋友,在学术上也保持亲密合作。后来,当爱因斯坦忙于广义相对论的研究时,格罗斯曼帮助他完成该理论的复杂数学处理,将广义相对论理论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
  在苏黎世联邦技术大学第一个学期结交的朋友中,有个与他同在物理专业的女孩叫米列娃?马利奇,她比爱因斯坦大四岁,出身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的一个富裕的地主和法官家庭。一位朋友在1898年写道,米列娃“是个很好的女孩,聪明而端庄,娇小玲珑,举止得体,但长相一般,腿脚微跛”,她与爱因斯坦一样爱好物理学和音乐。爱因斯坦对一头黑发的米列娃身上所散发的知识女性的智慧和成熟颇为着迷,两人很快坠入爱河。这对恋人经常跟朋友们组成小组一块演奏乐器,米列娃弹钢琴或她的塞尔维亚坦姆布里扎琴,爱因斯坦则通常在边上拉小提琴。
天才头脑如何炼成(3)
  1899年秋天,爱因斯坦终于达到申请瑞士公民资格的居住年限,便着手开始办复杂的申请手续,包括填长长的的问卷;提供父母同意的声明、出生证明、所在国警察局开具的良好操行证明、财务状况证明;与瑞士相关委员会面谈;交纳申请费。他申请瑞士国籍既有对该国开明的政治和学术制度的向往,也有相当现实的考虑。因为一年后他就可能要开始找工作了,但要在瑞士谋得一份教职或其他工作必须具备瑞士公民资格。
  申请国籍的同时,爱因斯坦继续专注于苏黎世联邦技术大学的学业。他聪明地有选择地安排自己阅读大量专业书籍,使自己了解物理学最前沿的知识,并与米列娃、格罗斯曼等一起讨论。同时也花大量时间做实验,这应该是学习中最费时耗力的部分。大学四年级时,为了通过毕业考试,他不得不采用自己一直深恶痛绝的死记硬背式学习。这个痛苦的经历他后来称之为“噩梦”,认为考试给自己和其他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灵创伤。在一篇题为“噩梦”的短文中,他呼吁应该废除通过毕业考试才能从学校毕业的规定,认为这项制度无助于测试学生的知识,只是鼓励人们去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不但毫无用处,而且害人不浅。毫无用处是因为老师无法从考试中考察他们许多年来教给学生的知识情况,害人不浅是因为把孩子们的未来命运就像赌博一样押在通过考试上,往往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容易让他们在考试前夜噩梦连连,以至造成心理创伤。
  无论如何,爱因斯坦最终有惊无险地完成在苏黎世联邦技术大学最后一年学习,顺利拿到毕业证书。然后他返回意大利的家中,和家人一起在意大利风景优美的卢塞恩湖一起度过大学毕业后的首个暑假。母亲保利娜不断地追问关于米列娃的情况,她已有所察觉他俩的恋情。爱因斯坦无奈之下向母亲坦承恋情,表明将来要娶米列娃为妻,保利娜当即大动肝火坚决反对,甚至还假装痛哭向爱因斯坦施压。爱因斯坦向米列娃描述当时的情形时说:“妈妈一头扑倒在床上,用枕头捂在头上,像小孩子那样号啕大哭。”母亲的反对态度一直持续了好几年,但爱因斯坦依然对米列娃一往情深,忠诚得甚至连他的朋友们都颇为惊讶,他们也不明白爱因斯坦为何对这个其貌不扬,甚至身体说不上健全的女人感兴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对爱因斯坦来说,米列娃不但娇美可爱而且能与他一块在物理学领域比翼齐飞的知音。
  1900年秋天,很不适应死记硬背式毕业考试的爱因斯坦成绩平平地正式从苏黎世联邦技术大学毕业。该届数学物理专业毕业生总共有五人,爱因斯坦成绩仅名列第四但总算拿到了毕业证,第五名的米列娃则没能取得毕业证。由于老是缺课并且过于自负,尽管他一身才华却不得教授们的喜欢,特别是系主任、他和米列娃的物理学导师海因里希?韦伯教授。根据惯例,由于数学、物理等专业的毕业生向来比较少,助教难得,韦伯教授通常会在当届毕业生中选取助教。但是,他和米列娃都没能循惯例在韦伯教授那获得助教之职,尽管他俩是物理专业仅有的两个毕业生,教授却选择了来自数学专业的学生。爱因斯坦和韦伯教授的交恶由来已久。一方面,因为韦伯是那种守旧老套的德国人,爱因斯坦历来不喜欢这种人;另一方面,韦伯教授则认为爱因斯坦生性叛逆而且学习也不出众,对他一直不是很喜欢,所以两个人的关系相当糟糕。米列娃对韦伯没让她通过毕业考试更是怀恨在心。
  1900年夏天,米列娃回到匈牙利的家住了几个月,到这年秋天快结束时才返回苏黎世与爱因斯坦一起学习准备她的毕业补考。直到12月份,米列娃因为一直以为她心爱的爱因斯坦会很快获得工作机会,担心他将很快离开苏黎世到别的地方工作而闷闷不乐,她说:“他把我一半的生命带走。”其实那时爱因斯坦的工作毫无着落。
  踏入20世纪的1900年,科学家们所获得的技术和科学进步正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科学家们的努力已开慢慢揭开原子的奥秘。德国物理学家麦克斯?普朗克在这一年提出了自己的大胆假设,即原子是通过量子形式一小包一小包不连续地发射和吸收辐射,这一假设开辟了量子物理学的崭新领域。也是在这一年,新西兰物理学家厄内斯特?卢瑟福发现了伽马射线,该射线里含有阿尔法、贝塔射线中所没有的光子。西蒙德?弗洛伊德也在这年发表了划时代心理学著作《梦的解析》,开创了精神分析的先河。意大利人古列尔莫?马可尼正准备次年从英国的康沃尔郡向加拿大纽芬兰的圣约翰城发射首束跨大西洋无线电波。这仅是新世纪第一年所发生的科学史上的大事。科学和技术进步是贯穿整个新世纪的主题,把人类的科技水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1)
  我已决定对未来作出如下规划:我必须马上找到工作,不论哪种卑微的职业;我的科学目标和自负不会阻止我去接受即便是最卑微的工作。
  摘自1901年7月7日给未婚妻米列娃的信,其时爱因斯坦正为工作发愁
  1901年2月,爱因斯坦在苏黎世居住时间已够入籍所需的五年,成功地成为他所谓的“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的瑞士联邦的公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