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生命和他的宇宙

第4章


这样一来,他还需继续在深恶痛绝的学校中忍受军事化的管理,而且从此告别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这对他来说简直遭透了。在痛苦等待父母的来信中过了几个月后,爱因斯坦瞒着父母,给学校留下一条医生开出的“神经衰弱”诊断证明后离开了学校。当年12月,爱因斯坦只身一人乘火车离开慕尼黑到意大利米兰寻找家人。
  当看到远道从慕尼黑一路赶到意大利米兰的小爱因斯坦出现在眼前,保利娜和赫尔曼十分惊讶。跟家人重逢后,爱因斯坦恳求父母把他留在米兰跟家人在一起,这让赫尔曼夫妇俩感到很为难,因为他们既不希望爱因斯坦荒废在慕尼黑中学的学业,但又心疼孩子一个人留在慕尼黑。后来爱因斯坦向父母保证他会自学通过1895年秋天的苏黎世联邦技术大学的入学考试,父母才将他留在身边。在当时的欧洲,苏黎世联邦技术大学是有志于科学技术学生的最佳选择。它不要求申请者必须具有中学毕业证书,只须在入学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即可入学。进入这所学校是爱因斯坦的理想,也是当工程师的叔叔雅各布和讲求实际的母亲保利娜的期望。
  爱因斯坦很享受在意大利的生活。接下来的一年,他学习非常勤奋,同时空余时间还帮助叔叔搞一些设备的设计工作。他的学习习惯很是奇特。妹妹玛雅回忆说,哥哥即使身处嘈杂环境当中仍然能集中精力不被打扰,他常常坐在沙发上“手中拿着纸笔,不时小心翼翼蘸蘸扶手上的墨水瓶,完全专注于学习中,周围的人声鼎沸丝毫不能影响他”。爱因斯坦对考上苏黎世联邦技术大学的目标毫不含糊。学习功课之余,出于个人爱好他开始写首篇科学论文,并寄给远在德国的一个物理学家亲戚过目。这篇论文表明了他对电磁现象的兴趣,也显示他对当时电动力学的研究颇有心得。
一寻常百姓家的天才小孩(6)
  十六岁的爱因斯坦在空闲的时候也开始思考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他试图描述追逐一束光线的情景:能否与光线速度并驾齐驱,能否比光线快赶上光线?他在1949年的《自述》结尾处写道:“如果我以常数c速度(光在真空中的行进速度)追赶一束光线,则可观测到这束光波在电磁场中处于静止状态……一开始直觉便清楚地告诉我,如果这是正确的话,同样的道理,相对于地球的静止的观测者,则也将发生同样的现象,但显而易见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他还继续联想,如果人们骑上一束光线,以每秒186324英里的速度风驰电掣,将看到怎样的一个世界呢?从飞驰的火车上射出的光线是否比从静止的火车上的速度更快些?这些构想成为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他在狭义相对论(见第四章)中创造性地提出光速恒定的理论,即不论射出光线的物体以何速度运行,光线均以恒定匀速前进。狭义相对论对人们认识时间和空间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1895年十六岁那年夏天,爱因斯坦家从米兰搬到意大利南边的帕维亚,但是很快第二年秋天又搬回米兰。爱因斯坦在此期间徒步翻过亚平宁山拜访住在意大利西部城市热那亚的亲戚。
  1895年10月,他坐火车到邻近的瑞士参加苏黎世联邦技术学院(后改为联邦技术大学,即ETH)的入学考试。年仅十六岁的他离入学年龄还差两岁,是靠父母在当地的一位好友帮忙才被准许提前参加考试的。爱因斯坦数学和科学科目获得高分,给学校一位教授留下深刻印象,特许他留在苏黎世旁听自己的课。但技术学院的校长阿尔宾?赫尔佐格认为尽管爱因斯坦颇具数理方面的天赋,但也许还未准备好开始大学生涯。他建议爱因斯坦再等一年,在入学前好好把外语和历史方面的知识缺漏补上。与爱因斯坦一家熟识的老朋友古斯塔夫?米埃尔说服爱因斯坦父母让孩子到瑞士的中学读一年工科班。于是,爱因斯坦便遵照父母安排进入苏黎世附近阿尔高郡的高级文科中学阿劳中学,并于一年后顺利毕业,免试进入苏黎世联邦技术学院。
天才头脑如何炼成(1)
  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大量已知事实,而在于训练你的头脑去思考教科书里学不到的东西。
  爱迪生认为大学教育毫无用处,爱因斯坦对此发表评论
  爱因斯坦进入苏黎世联邦技术学院前,在阿劳中学快乐地度过了受益匪浅的一年。在瑞士,学校制度与在德国有很大不同,不那么严格、压抑、一本正经,学习气氛宽松友好,有自由学习之乐而无严厉处罚之忧,很适合爱因斯坦的个性。学监和老师们也采取灵活态度,对学生因材施教而非呆板的军事化管理,鼓励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处世的能力。同样,学生们对老师十分尊敬,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孩子们都乐于向老师们请教问题、寻求帮助。
  就成长环境而言,瑞士联邦是世界上著名的和平中立国,历来无意发动战争征服其他民族或攫取别国领土。虽然它的军队属于世界上最好的军队之一,但只为了防卫目的而存在,没有任何侵略的意愿。因此,这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欧洲小国是像爱因斯坦这样性格独立、才华横溢并且有政治抱负的人理想的成长环境,这里对他后来形成和平主义信念具有重要影响。
  除了国家的良好和平主义传统,瑞士联邦的阿尔高郡也具有令爱因斯坦着迷的地方,这里的学校历来倡导自由、世俗的教育传统,并以其完备物理和工程实验室闻名于当时,亦为爱因斯坦天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大助益。阿劳城是这个富饶北部州郡的首府,离苏黎世大约半个小时车程,城中七千多户居民中的大多数都能说德语,人们主要从事烟草、草莓种植和绸缎纺织。阿劳小城不远处,阿勒河在此与苏尔河交汇,往北流入莱茵河。阿劳中学是苏黎世联邦技术学院的预备学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高级文科中学部,一个年级大约有五十多名学生;另一部分是由工科和商科组成的工商专科部,其中和爱因斯坦同年级一起就读工科的有64名学生。
  他在阿劳中学求学期间一直寄宿在和他们家熟识的约斯特?温特勒和保利娜?温特勒夫妇家。这个温馨家庭给爱因斯坦的异国生活带来很多快乐和温情,令他始终心存感激,它为爱因斯坦营造了十分和谐的家庭小环境,在这里,爱因斯坦获得了温特勒夫妇和家里兄弟姐妹们的爱。
  约斯特?温特勒教授性格温和,平易近人,是阿劳中学颇受欢迎的希腊语和历史学老师。温特勒夫妇与七个儿女一起组成一个热闹的大家庭。爱因斯坦很快便感到温特勒夫妇对他的关爱,他亲切地叫他们“温特勒爸爸”、“温特勒妈妈”。他也很钦佩温特勒关于政治、宗教和自由方面的主张,并把他对德意志帝国的质疑称为“有预见性的”。
  也就是在阿劳中学的那一年里,爱因斯坦开始了平生第一次恋爱,他喜欢上了比他大两岁的温特勒的女儿玛丽。他得知玛丽喜欢拉小提琴后,找机会向她展示了自己的小提琴天赋,顺利博得她的欢心。这个策略很成功,玛丽不久便同意做他的女朋友。爱因斯坦回到帕维亚与家人一块过复活节时,短暂假期中倍感寂寞的爱因斯坦在信中向玛丽倾诉思恋之情,但他仍甜蜜地说:“爱情给人的欢乐远多于两地相思的痛苦”。可惜的是,这桩爱因斯坦和温特勒两家的父母均很满意的浪漫爱情仅持续了一年便在爱因斯坦满心愧疚中遗憾落幕了。离开阿劳后,爱因斯坦一直与温特勒家保持亲密联系,妹妹玛雅1910年嫁给了玛丽的兄弟保罗,延续了两家的姻缘和亲密关系。
  1896年初,即爱因斯坦进入阿劳中学后三个月,一方面出于对德国政府穷兵黩武的反感,另一方面担心被德国当局强迫服兵役,他征得父亲的许可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德国国籍。那时他到瑞士不过才三个月,却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他对德国的糟糕印象可能部分要归因于在德国学校里的不快经历,他对批评的敏感以及家族生意的失败。到阿劳以后,他也决定与包括犹太教在内的任何宗教断绝关系。以他的理解,他觉得犹太信仰没给他带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宣布从此自己“不再从属于任何宗教”,当然,他只是与宗教脱离关系,并非与家族传承脱离关系。他的和平主义主张也得以发展,拒绝与泛滥于德国的军事至上主义者为伍。总之,他很快倾心于瑞士民主、文明的生活方式,这里宽松自由的气氛更适合他。爱因斯坦已准备好为成为瑞士公民,即使为此等上五年亦在所不惜。在大学的几年里,他既已放弃德国国籍,而瑞士国籍则还需等待,这段时间,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无国籍世界公民。
天才头脑如何炼成(2)
  在阿劳中学,爱因斯坦被同学们认为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当时中学里大部分学生都想学法律、医学或教师专业,但他一点也不想学这些大学里的热门专业,而是一门心思扑在被视为冷门的物理、数学等专业上,准备投身于数学和物理学研究。从这时期,他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未来,他在题为《我的未来计划》的法语期末考试作文中写道:“幸福快乐的人太满足于现状,不大会考虑未来的事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