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兵种合成军队演习

第16章


这一阶段的演习包括:部队集中,登船,航渡,在海、空军支援下登陆,夺取登陆场和向沿岸纵深快速推进。演习中暴露的登陆准备工作中的错误,在登陆战役开始之前得到纠正。
在专门建立的训练中心,仿建了德国法西斯军队防御体系中的各种工程障碍,构筑了火力点、厚厚的石墙,架设了铁丝网,敷设了雷场,制造了准备埋设于水下和陆上的钢桩,挖掘了防坦克壕。工兵分队和其他兵种的部队演练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在进行法国南部登陆战役(“龙骑兵”战役)之前也举行了演习。美军一些师进行了乘坐快速登陆运兵船登陆的训练。在战役开始(1944年8月6日)前9天,进行了在岛屿登陆的总演习。通过演习,解决了陆海军的协同问题,确定了完成作战任务的方法。在上述演习中,都是由独立分队充当假设敌。由于演习是根据战役计划进行的,所以一般不指派凋理员。
在太平洋战区,也为准备战役举行过许多次类似的演习。
第二章苏联军队举行的演习和大演习
一、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论革命军队的训练任务和方法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创立的战争与军队学说,是党和政府建设年轻的红军的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在认识诸如战争,武装力量的本质和作用、军事学术发展规律等现象和问题方面实现了真正的变革。他们还非常重视“实际社会关系部门”,即马克思所说的培养和教育。他们提出的教育思想在军事训练领域也有着重大意义。
恩格斯研究了大量的军事问题,成为正确研究军事的光辉典范。他做了大量工作:细致研究了军事的每一个细节,透彻了解和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军事理论和实践所创.造的全部财富。正因为如此,列宁称恩格斯为军事通。
恩格斯在全面地研究军事的发展的时候,也非常重视军事训练问题,并且把这些问题同军事学术和武装力量训练与建设的整个体系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他特别提出了关于必须认真对待革命军队的训练的问题。他在《美洲战争的教训》一文中强调指出:“任何一支新由平民组成的军队,假如它得不到比较强大的正规军的巨大精神资源的陶冶和物质资源的支持――主要是正规军的基本要素即组织的陶冶和支持,就永远也不会有战斗力。”
恩格斯认为,使军队学会战争中所要求的东西的训练原则和在训练中善于运用战斗经验,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在《德国的军事改革》一文中写道:“在德国,只要上层人士不想打消建立军队是为了检阅而不是为了打仗这样的念头,在军事上就不可能有任何进步。”他还高度评价了以自觉态度对待军事训练,理智地掌握军人教育与训练的原则,以及坚持训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原则。他在许多著作中严厉谴责了毫无意义的机械练兵方法,但同时又强调,必须无条件服从命令,每个士兵和军队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行动必须服从单一指挥员和首长的意志。“这使兵士们意识到,他们确实象一个人,他们完全被指挥官把握着,这个指挥官能够毫不迟延地、最有成效地运用他们的力量。”
恩格斯特别仔细地研究了志愿兵的训练经验,并联系到革命军队的军事训练任务。他在《连队列教练》一文中批评了队列训练和战术训练中的粗疏、草率现象,同时令人信服地指出了分队和部队行动的统一与协调在战斗中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应经常进行连和营演习,便之成为取得应有训练效果的手段。尽管志愿兵在训练的完善程度上不能与基干部队相媲美,但也应该训练到使他们能同时训练的特别决议。列宁强调指出,军队的训练与教育同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应将为顺利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各项目的而开展阶级斗争的思想贯穿于军队训练与教育的过程。列宁说:“如果没有充分的装备,没有足够的给养和充分的训练,即使是最好的军队,最忠实于革命事业的人,也会马上被敌人消灭掉。”
党的各次代表大会和党的冲央委员会解决了加强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防御能力和建设红军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最后批准了关于建立正规军队的要求。在这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强调指出,应按照军事科学的最新成就训练、武装和组织红军。早在1905至1907年革命时期,列宁就一再建议按照恩格斯的教导去做,即不仅要研究军事理论,而且要学习军事实践。他说,革命的“各个队伍都应当一成立就马上,就是说,立刻着手从各方面进行工作,并不只是进行理论工作,而且一定要进行实际工作”。国内战争时期,他又根据形势的需要,要求军队熟练掌握战斗技术装备,武器和各种战斗方法。列宁写道;“共产党员应当特别用功地学习机关枪、大炮、装甲车等等的操作,因为在这方面我们特别落后,拥有大量军官的敌人占着优势,不可靠的军事专家可能造成很大的危害。在这方面共产党员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
构成军队的新的成分是决定红军训练特点的主要因素。他们理解战争的正义性质,因而在战斗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英雄主义和创造性的主动精神。国内战争是以红军的高度机动和坚决果敢的战斗行动而著称的。在战场上实施广泛的机动,往往能包围和彻底歼灭敌人,红军战斗行动的这些突出特点,成为制定苏联军事学术和军队训练方法的依据。尽管困难重重,共产党和红军指挥部仍利用短暂的时间,根据战争的要求,组织了部队的训练。摒弃了军队训练中所有主观臆造的和多余的东西。在战争中组建的兵团和部队只学习那些在战斗中最急需的东西。列宁始终关注着新组建的部队和兵团在上前线之前所进行的战斗训练。国内战争时期,北方面军(后改为第7集团军),西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高加索方面军、土耳其斯坦方面军和东方面军,几乎同时都在作战。此外,在国家中心区域,后备集团军加紧训练并接收装备,源源不断地向各方面军输送步兵师、旅、营,骑兵旅、团,连,炮兵营、连,工程及其他专业分队。由于国内战争具有高度的机动性,有些师在1919至1920年曾数次被从一个方面军调往另一个方面军。只有30%的师始终在一个方面军编成内作战,一半以上的师在2个方面军编成内作过战,其余的师在三个、四个、五个方面军编成内作过战。
因此,每调动一次,都要根据战区的特点进行补充训练。例如,1920年,在歼灭弗兰格尔的战役之前进行了大规模的演习。在彼列科普一琼加尔战役开始之前,许多兵团构筑了设防阵地,然后让部队在这里演练进攻和突破中将遇到的障碍。第30步兵师所属部队及其他兵团的部队全力进行强渡海峡的准备工作。在西方面军编成内作战的各集团军,特别注重进行实施迂回和包围以及攻打要塞的训练,其他方面军部队也进行了紧张、分科的训练。
二、战争间歇时期的战术演习和大演习
和平建设年代,党遵照列宁的指示,坚定不移地执行全面巩固国家防御能力和提高陆海军战斗准备的方针。列宁要求不要忘记,“只要世界帝国主义存在,经常威胁着我们的危险就不会消除”。1921年12月,他说:“我们既已从事和平建设,我们将不惜用一切力量来把它不断地进行下去。同志们,同时又要随时戒备,象保护眼珠一样,保护我国和我们红军的防御能力……”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1921年)提出了战后武装力量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武装力量质量的明确纲领。在以后召开的各次党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上,这个问题受到极大重视。1921年,党中央就巩固国家防御能力的问题向全国党组织发出了一封特别信件,指出:“党决定……军队应予保留,其战斗力应予提高……如果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将对革命犯下极大罪行。”起初,红军是按照基干制与地方民兵制相结合的原则建设的。国内战争以后,红军的数量大约减少了90%。因此,譬如说在1923年,基干部队全年只能接受并训练25%至30%的预备役兵员,而一旦爆发战争就得要数百万军队。
1924年开始进行的军事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这样一种和平时期的武装力量组织体制,即一方面保障国家的可靠防御,另一方面又照顾到国家的经济状况。正如伏龙芝所指出的:“我们找到这样一种出路,即将基干军与民兵结合起来。有民兵部队的存在,我们就能够扩大经过军队训练的人数。”民兵部队的战士5年当中每年要集训一次。新战士第一次集训时间为3个月,以后每次集训时间为1个月。集训期间,民兵部队按战时编制领到应该领到的武器和技术装备。总集训结束时通常要举行师战术演习,或者是师参加军(军区)的大演习。当然,不可能经常举行师以下各级单位的演习。1935至1938年,随着国家经济能力的增强和战争危险的加大,武装力量的组织体制开始由基干军与民兵混合制,转变为单一的基干制。
苏联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忘我地实现列宁的建没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头两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使我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工业,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