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最后的荣耀

第134章


当时朝鲜方面曾做过统计,《燃藜室记叙》十七卷里对明朝此次战争的耗费数记载如下:“徵发浙陕湖川贵云缅南北兵通二十二万一千五百余人,往来诸将及任事人三百七十余员,粮银五百八十三万二千余两,交易米豆银三百万两,实用本色米数十万斛,诸将赏银三千两,山东粮二十万斛。”
  如我们之前所说的各种原因,朝鲜人自战争开始,就一直对钱粮问题非常关心,其认真之态度甚至还甚于明朝。因此这个数字就算不是极准确,差异也不会太大,基本可以认为就是当时的总耗费。简略来说,就是朝鲜战争总耗费为银八百八十三万五千两,米数十万斛。年均下来,约一百三十万两军费开支。
  那么,这个数字是否在万历朝廷的承受范围内?
  答案是肯定的,完全可以承受,且并不困难。万历朝的前十五年,由于张居正主持的考成法、一条鞭法及清丈田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此时期的财政状况史有公论,堪称中兴。仅万历五年,户部岁入已达四百三十五万两,收支相抵后财政结余八十五万两。到万历九年,张居正说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征解如期。
  连续多年财政不出赤字,这哪怕是放到现在,也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政府工作报告,看看能有多少财政年度做到没有财政赤字的。仅此一点,就可见明廷财政形势如何。
  到万历十年,明廷仅太仆寺一处的存银就达四百多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不下七、八百万两,太仓存粮亦可支十年之数。这还只是部分府库存银,别的府库还没计算在内。再说朝鲜战争这七年里,不是光支出没收入,日常的赋税一直在收,因为即便有收支不平衡,即使只以库银存量计算,以万历前期的库银结余,应付起来也不是大问题。
  其实明代朝野对朝鲜战争抱怨不绝,最大原因有二。
  一是绝大部分朝臣及清流都认为此事和明朝无太大关系,因此态度极其消极,一直到开战,北京朝中也就万历和石星两人是明确表态支持的,其他几乎全是反对态度。在这种情况下,钱粮不够靡师耗饷的言论当然充斥了大明整个朝野。
  再一个原因则是,万历朝“争国本”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的爆发,导致万历和整个外廷形成对立,于是形成了几乎只要万历支持和主导的,外廷和清流舆论就当然要反对,就说不好,至于真正的实际情况,没多少人关心。而当时记录这一战争的文人笔记,又大都出自与万历对立的清流一派,对朝鲜战争的主流评价是什么样,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明一代,皇帝花钱是一直受外廷制约的。如万历七年万历向户部申请十万银给光禄寺,以备御膳开支,结果被张居正打回,不但不批,还停了宫里上元节的花灯和烟花费。
  万历在张居正死后,开始向各地派太监征收矿税银,这事很有名。
  万历收的这钱,是直接入内库的内帑,是皇帝的私房钱,外廷管不了。这其实是对外廷制约他花钱的一种反抗。因为明朝时候,皇室除一些皇庄田产之外,并无其他专项财政来源。如内库的主要收入金花银,其实不能算皇室专项用银,因其来源是江南等地的田赋,也属户部管理的范畴。一直到明末,户部一直都可以也确实对此在进行干预和管理。
  历代文人对万历征收矿税银的做法都大加鞭挞,说其横征暴敛搞到民不聊生,那么万历到底收了多少钱呢?这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自万历二十四年到三十二年,总共收了三百万两;一说二十五年到三十四年,合计收白银五百六十万,金一万二。
  这两个数字,低的年均为四十余万两,高的数字也就一年收五十六万两白银,金一千二百两。如果加上浮动的加权数,差异不大,应该是合理的均数。
  这个数字很大么?不算大,这事的性质按现在的说法,叫政治影响恶劣,社会舆论反应强烈。万历真正搜刮的钱财数目,对明朝整个财政来说,其实倒并无太大影响。我们经常看见的说其对经济数十年的摧残导致了恶果云云,其源头基本都来自明朝对万历怨念巨大的那些文人们没经过计算的主观臆测。如搜刮亿万这种夸张的文学修辞记载,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万历收上去的这些内帑,是干什么用的呢?
  其实挺简单,首先是用于皇宫吃饭和各种生活开支。据邱仲麟先生对光禄寺宫膳底帐《宝日堂杂钞》的整理和考据,发现除负担整个宫廷所有人员含皇帝、后妃、宫女太监的吃饭问题外,万历还得请客。如每天“外廷入内工作的翰林院官、文华殿官、医官、教习官、起居注官、兵部主事等”这些人的工作餐,也是要归万历开支的。
  以万历三十九年正月为例,宫廷膳食此项开支为一万两千余两,日均下来是四百二十一两,吃饭人数为一万人左右。月人均一两二的膳食,确实吃得比一般老百姓要好。
  这其中,万历本人的消耗又是多少呢?《宝日堂杂钞》的记载很清楚:“猪肉一百廿六斤,驴肉十斤,鹅五只,鸡三十三只,鹌鹑六十个,鸽子十个,薰肉五斤,鸡子五十五个,嬭子廿斤,面廿三斤,香油廿斤,白糖八斤,黑糖八两,豆粉八斤,芝麻三升,青菉豆三升,塩笋一斤,核桃十六斤,绿笋三斤八两,面觔廿个,豆腐六连,腐衣二斤,木耳四两,麻菇八两,香蕈四两,豆菜十二斤,回香四两,杏仁三两,砂仁一两五钱,花椒二两,胡椒二两,土碱三斤”——题外话,明朝皇帝可以吃到时鲜菜,譬如笋之类的,比那些不给吃时鲜的皇帝们要幸福。
  同时记载里还说“文华殿官周继祖等四员酒飰二桌,每桌每日猪肉十一斤,鸡一只,菉笋一斤,香油四两,花椒一钱,胡椒五分,豆粉四两”,可见万历请客的工作餐标准不低。我想明朝那些没肉吃的清官们,尤其是家里吃肉会成为朝廷新闻的海瑞,应该会很高兴去吃这个工作餐。
  这还是新年的正月里,万历日均消费为四斤猪肉、一只鸡、两鹌鹑、两鸡蛋和几两其他肉类,蔬菜是豆腐青笋香菇木耳等,主食为面食。
  四斤猪肉……早饭节约点不吃肉,你总不好意思叫皇帝吃剩菜吧?这样的话中晚两餐也就各两斤,炒个京酱肉丝就得半斤肉,剩下的也就够做碗梅菜扣肉了,那只鸡还得剁开两爿做两顿打算。所以无论怎么看,我觉得都算不上奢侈,也就是个一般富商的消费水准。如果跟石油公司存的那些酒比的话,这简直就是朴素楷模。
  这个真实的记载,显然大大低于后世文人们写的什么吃饭日费数千金之类的口水笔墨标准。
  当然,除了吃饭以外,人还要其他生活开支,譬如皇帝后宫们的日常开支,包括皇子皇女的结婚费用等等,虽然户部也管,但也都还是要从内帑里开支的。
  这里要说一句的是,清人记载中,多有提到说明朝奢侈无度,光是后宫脂粉钱就要数十万两云云,如康熙四十八年上谕:“明季事迹卿等所知,往往纸上陈言。万历以后所用内监,曾有在御前服役者,故朕知之独详。明朝费用甚奢,兴作亦广,其宫中脂粉钱四十万两,供应银数百万两,至世祖皇帝登极,始悉除之。”或是说“有明之季,脂粉钱岁至四十万两,内用薪炭,巧立名色,靡费更甚”等,以此指责明皇室之奢靡。实际上,这是清人不懂明时名目导致的误解。
  康熙提到的明朝脂粉钱,并非明后宫的生活开支,而是明朝自教坊收取的税钱名目。明代伎乐事业之繁荣,可谓历朝最盛,万历朝进士谢肇浙的笔记有道:“今时娼妓满布天下,其大都会之地,动以千百计。其他偏州僻邑,往往有之。终日倚门卖笑,卖淫为活,生计至此,亦可怜矣!而京师教坊官收其税钱,谓之脂粉钱。”也有记载说脂粉钱是从女人那里收取的税,不过却没说是什么女人。总之,太监收取这笔脂粉钱税银,是从女人手里收上来的税钱。
  而有明一代,后宫的开支都是俸饷禄米,并无其他开支名目,如内监月俸一石等等。无论明史还是实录,亦或其他笔记资料上,都再无其他发放给个人的钱银开支项目。康熙说的脂粉钱开支项,既无存在基础,也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而从我们之前举的记载看,万历朝整个宫廷加进内办公朝臣们的饮食开支,一年也才十四余万两,这四十万两脂粉钱开支实在太离谱了点。别说其他了,以万历帝的脾气,他第一个就不答应。
  事实上明朝太监告诉康熙的所谓脂粉钱,是太监们从各地收上来进内库的税项。这个脂粉钱税,后来逐渐变称为花捐。进关十数年后的清人不懂万历朝的脂粉钱是什么玩意,这很正常。于是康熙想当然地将其理解为后宫的开支,孰不知这本是宫中收入的税项。
  事实上明朝皇室的生活,应该算是历代皇室中较节俭的,包括嘉靖万历在内,生活并不奢靡。荒唐点的大约是正德,但比前代唐宋及后来的清皇室也都是大有不如,譬如晚清快亡国时,光绪的婚礼还耗费了五百五十万两银子。而万历最喜欢的福王,婚礼耗费是三十万两,营造府邸花了二十八万两。当然,王不能和皇帝比,但万历朝的财政状况同样也不是快亡国的大清光绪朝可比的。
  不过,宫中近万人的开支只靠田庄和金花银这几样支撑的内帑,肯定也是不太够的,于是皇帝就只能向外廷户部申请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