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

第64章


针对叛军集团冲锋,他制造了用二百人一起拉发的大石车,一炮打去,敌倒地一大片。针对叛军临城建造高楼,他开掘地道,使敌楼崩塌。针对叛军的嚣张气焰,他施以诈降,然后趁其松懈,发动突然袭击。结果,史思明怕了,自已离去,留蔡希德攻城。蔡希德更非李光弼的对手,在损失了七万人之后,望城兴叹了一番,也撤走了。
  太原保卫战取得成功后,李光弼封为舒国公,被召人朝,受到了隆重的欢迎。
  接下来,是他一生中最为痛心的一战,即九节度使合攻安庆绪之战。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全军失利。他提出围点打援的计划,又遭到了鱼朝恩的否定。不出多时,史思明驰军来援,唐军再遭大败。惟独李光弼在实力消耗战中,取得了和叛军伤亡相当的战果。唐各路军败后,兵变为匪,沿着逃跑的路大肆抢掠,骚扰居民。也惟独李光弼军整齐地撤向太原,于民秋毫无犯。
  旋即,他代郭子仪,被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镇守洛阳。
  洛阳是史思明势在必得之地,他率重兵朝洛阳扑来。李光弼见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排斥了众人坚守东京的主张,主动领军向河阳(今河南孟县西)转移。史思明知李光弼善谋,见状不敢轻易逼近洛阳,待唐军全部有秩序地撤退后,才进了洛阳城。
  李光弼转到河阳,史思明复遣军来攻。’首次交战,唐军斩了叛军晓将刘龙仙。史思明为迷惑唐军,将他的良马循环地赶到河中洗澡,以示其兵强马壮。李光弼弄来几百匹北马,将对方的良马全部吸引到了河阳城内。史思明派出火船来烧浮桥,李光弼令人用百尺长竿顶住火船,使火船自焚而尽。史思明全力攻城,李光弼亲自守城,以与将士同存亡的誓言,大大激发了士气,杀敌数干,迫使史思明下了撤退令。
  河阳是洛阳外围重镇,河阳在唐军手中,洛阳自然不得安。本来,在唐军实力相对弱小时,能以河阳与洛阳对峙,在河南与叛军平分秋色,已算一件不错的事。可唐肃宗轻信鱼朝恩的一面之言,要李光弼迅速收复洛阳。李光弼奉命后,只能勉为其难,和仆固怀恩一同进攻洛阳。两人约定分兵合击,可仆固怀恩却违约未能到达指定地点。叛军乘唐军凌乱之际,打得唐军大败。李光弼遂被迫放弃河阳,向闻喜(今山西闻县东北)退却。
  李光弼被改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领河南、淮南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今江苏吁胎)。在那里,他参加了收复洛阳之战,后又派部下镇压了浙东的袁晃起义。
  李光弼极会用兵,逢战必三思而后行,故常能以少胜多。他为人严肃,治军严格,诸将对他不敢仰视。在代郭子仪领朔方军时,营垒、将士、旗帜一无所改,仅凭他一声号令,军容顿时焕然一新。
  他战功赫赫,被推为中兴第一战功。
  他是功勋卓著的名将,很自然地遭到了朝廷的猜忌,可他对付猜忌的办法,与郭子仪大不一样,他呆在地方,尽量不人京,对朝廷的有些危难坐视不救,以求自保。因他的这种表现,部将田神功等人对他的敬畏态度大有变化,从而使得他抱愧成疾,郁郁而终,年仅五十七岁。 
 
 
  
细说隋唐61: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原名椒,封广平王,当初其又唐肃宗在灵武登位后,他被拜为天下兵马元帅,是实际主持抗叛的领导人。
  李豫有着出色的组织能力,且以恩信深得人心。时叛军声势强大,官军屡屡败北。为扭转战局,他和前来为唐助战的回绝叶护王子结为兄弟,使本有超级战斗力的回给军更加奋勇作战,配合官军,取得了恢复长安的关键一战—香积寺大战的胜利。
  然回绝不是完全出于道义来援唐的,其附加着苛刻的条件,即攻下长安与洛阳二京后,土地、民众归唐,而金帛、女子皆归回纭。由此,在进人长安前,叶护王子要求兑现协议。
  李豫却要求暂缓兑现,说:“今刚得长安,若进行扫掠,洛阳之人闻讯,必为叛军死守,请到洛阳再如约。”
  叶护王子听他言之有理,不但同意,且表示愿意再为唐攻打洛阳。攻下洛阳后,李豫再说动叶护王子,用万匹锦罗替代了协议内容。如此,避免了回绝的劫掠,保护了二京民众的生命财产。
  李豫的功绩,天下有目共睹,各族盛称:“广平王真华、夷之主!”
  唐肃宗驾崩后,李豫以太子身份即位。然他所面临的形势,仍是外忧内患。这外忧内患,可分两层来说:一层是从国家来说,外有吐蕃之优,内有叛军之患;另一层是从朝廷来说,外有叛军之忧,内有宦宫之患。
  为真正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唐代宗首先着手解决身边的李辅国专权问题。
  李辅国可谓是帮助唐代宗登位的大功臣,他居着这功,比在唐肃宗时更加飞扬跋息。朝中事无大小,一切均由他拍板。公卿百官人朝,得先拜见他。
  至此,李辅国还不满足,公然要唐代宗当空头皇帝,嚣张地说:“陛下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
  唐代宗装着不和李辅国计较,并以将欲夺之必先予之的韬略,加倍地尊重他,敬称他为“尚父”。唐代宗谦恭的态度,使李辅国放松了戒备。时当初和李辅国合为一伙的另一大宦官程元振。因一没得到令他满意的回报,二遭到李辅国欺人太甚的压制,逐渐生出怨恨,常常向唐代宗检举李辅国的劣行。见宦官集团内部开始分裂,唐代宗笼络禁军军官,向李辅国开刀了:用左武卫大将军彭体盈取代他各种要任的头衔,用右武卫大将军药子昂取代他判元帅行军司马的头衔,从经济到军事,剥夺了李辅国的权力,由此间接剥夺了他的政治权力。
  此后,唐代宗名义上赐给李辅国一所外宅,实际是将他从宫中给撵了出去。李辅国搬出宫后不久,就被人给暗杀了:此案最后不了了之,很多人认为,这是唐代宗派人所为。
  李辅国被除去之后,程元振替补了上去。他的气焰比李辅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大肆贪污受贿,排斥不肯顺从的将相大臣。宰相来填早先在地方任节度使时,曾拒绝过程元振的索贿,由此被诬告为和史朝义叛军有勾结,致使遭到流放,复被赐死。程元振的专权,使朝中有功者均处在阴云的笼罩之中。
  内廷如此,边境的形势更吃紧。自安史之乱爆发,唐廷为抗击叛军,将西北戍边部队全都调往了内地,使西北成了军事真空地带。一直在伺机发展的吐蕃,趁机进行蚕食。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兵人大震关(今陕西陇县西),尽取河西、陇右地区。如此,凤翔(今属陕西)以西,那州(今陕西彬县)以北,全部丢失。吐蕃得了大片土地,并未打住,又以二十万部队攻克径州(今甘肃径川),直向内地深入。进到奉天(今陕西乾县)等地,长安为之震动。
  唐代宗仓促调动军队,急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领军出镇咸阳(今属陕西)。然唐军寡不敌众,连传败报,遂使长安暴露在吐蕃军之前。唐代宗见无力守卫京师,不得已放弃了长安,向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流亡。
  长安陷落。
  逃到陕州后,朝廷依然被程元振所掌握。他先前隐匿吐蕃东侵的消息,致使唐廷没能及时调军抵抗。此时,他为了遮盖自己的过失,竟然多次向唐代宗打小报告,说郭子仪用兵不力,居心不良,将有不利于朝廷的图谋。郭子仪迫于谗言,上表请求解除他副元帅和节度使的职务,以明心迹。唐代宗没同意,复下诏调发各路兵,要求立即前来驰救。诏令下达后,拥有重兵的李光弼等将领,因恨程元振专权害人,拒不前来。
  程元振不去,唐难未已。一腔热血的太常博士柳抗认为程元振罪大当诛,然程元振之所以能专权,问题出在唐代宗的怂恿。他冒死向唐代宗进言说:“吐蕃长驱直入,兵不血刃进入京师,烧杀抢掠,武士无人力战,此是将帅叛陛下;朝廷宦官当政,大臣被疏,酿成大祸,群臣无人犯颜直谏,此是公卿叛陛下;陛下出京,百姓不以为忧,此是百姓叛陛下;诏征诸道兵,四十天来竟无军队前来,此是四方叛陛下。若要转危为安,必得斩程元振,然后下罪己诏,以示改过自新。”
  这一席话,唐代宗只是采纳了一小半,仅削去程元振的官爵,放归原籍。
  尽管唐代宗很有保留,但还是激励了各路将帅。勤王兵从各地赶来,对吐蕃军进行了攻战。郭子仪在商州(今属陕西)组织了军事大反攻,终于将吐蕃赶出了长安。
  唐代宗从陕州返回长安。程元振闻讯,想东山再起,扮成女人潜往长安。走到半路,被京兆府拿获,以图谋不轨的罪名,被唐代宗处以长期流放。
  同年年初,叛军的最后一任皇帝史朝义自杀身亡,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无论唐代宗功过如何,这大战乱的结束,当给他添了不少政治光辉。
  安史之乱的平定,吐蕃军的被驱,虽是全国军民抗战的成果,但在将帅之中,尤以郭子仪和李光弼建功最多。在这二人中,当以郭子仪居前。他是挽救唐廷的中兴之臣,曾经有过多次自立为天子的机会,都被他拒绝了。对这样的大功臣,唐代宗无以为报,只得搬出尚书令相酬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