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宋朝

第115章


由这三个人撑持的行朝,其灭亡只是迟早的事。
  杨太后随张世杰突围,听到帝昺的死讯,抚膺痛哭:“我忍死到今天,就为赵氏一块肉啊,现在没希望了!”也投水自尽。张世杰收拾残部,打算远走占城,但部下不愿背井离乡,只得仍回广东沿海。元军仍紧追不放。五月,张世杰率舰到达海陵港(今广东阳江南海陵岛),飓风突至,船队全部倾覆,他也堕海身亡。
  细说宋朝94:文天祥与忽必烈的遗产
  文天祥,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临安陷落前夕,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与左相吴坚赴伯颜大营议和,他据理力争,被扣留军中。二月,他被元军押往大都,行至镇江,冒死脱逃。
  五月,文天祥历尽艰险,间关来到流亡政权驻地福州。因受宰相陈宜中的排挤,不满张世杰的专断,文天祥以同都督军马先后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和汀州(今福建长汀)开府,组织军民抗元,后转战漳州与梅州(今广东梅县)一带。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文天祥率兵进入故乡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大败元军,收复兴国、吉州(今江西吉安)等地,在兴国建立大本营,江西各地应者云集。但元朝江西宣慰使李恒大举反攻,文天祥应战失利,退至空坑(今江西永丰南),妻儿与幕僚都被俘,他因有义士替身受捕,才幸免于难。
  其后,文天祥收拾余部残兵,继续在广东东北的南岭地区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六月,为摆脱被围追的困境,他要求赴援崖山行朝,遭到张世杰的拒绝。十二月,他在广东海丰的五坡岭不幸被捕,自杀未成,被押往崖山战场。
  祥兴二年正月,南宋流亡政权正屯驻崖山,准备与元军作最后一战。元军统帅张弘范命文天祥写信劝降,他书录《过零丁洋》诗表明心迹,张弘范再也不提劝降之事。崖山战后,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说“谁家无忠臣”,命张弘范优礼相待,将文天祥押解大都。
  五月,进入南安军(治今江西大余),文天祥开始绝食,他估计七八天下来将行至吉安,那时候可以饿死桑梓,尽节故乡了。但绝食八天未死,而故乡已过,他决定恢复进食,以便将来从容就义,更有价值。
  十月,押抵大都,元朝以上宾之礼接待文天祥,劝降者络绎不绝。文天祥身着南朝衣冠,面南而坐,表示不向北朝屈服。第一个来劝降的是留梦炎。他是淳祐四年(1244年)的状元,德祐元年(1275年)六月任右相,后升左相,十一月听到元军坡独松关,就滑脚开溜,被使者押回朝。这个投降新朝的“识时务者”来当说客,遭到了文天祥的鄙夷与唾骂:你好歹也是一个状元宰相,有何面目去见江东父老!接着来的是被降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文天祥让他坐下,自己面北跪拜,痛哭流涕,连声说:“圣驾请回”,瀛国公根本说不上话,只得回去。
  元朝重臣平章政事阿合马亲自出马,他让文天祥下跪,天祥回答道:“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岂能下跪!”阿合马有意奚落道:“何以至此?”天祥道:“南朝早日用我为相,北人到不了南,南人也不会来北方。”阿合马威胁掌握着他的生死大权,天祥凛然道:“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阿合马无趣而退。
  文天祥被关入土牢,一个月后,元朝丞相孛罗与平章张弘范提审他。孛罗命令差役强按他跪下,他坚决不屈服。孛罗问他有何话说,他答道:“天下事有兴废,我忠于宋室社稷,以至于此,只求速死。”孛罗道:“你道有兴有废,且说说盘古到如今,有几帝几王?”文天祥说:“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今天没空说闲话。”
  孛罗问:“你们抛弃德祐嗣君,另立二王,如何是忠臣?”文天祥正色道:“德祐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另立二王,为社稷计,所以是忠。”孛罗诘问:“你立二王,竟成何功?”天祥说:“立君以存社稷,存一日则尽臣子一日之责,何功之有!今日至此,惟有一死。何必多言!”孛罗无言以对,主张处死文天祥。元世祖忽必烈与好些大臣不同意,张弘范在病中也以为文天祥“忠于所事”,新朝应提倡节操,建议元世祖不要轻易杀害他。
  于是,文天祥被关入低矮潮湿的土室,饱受各种磨难。他突然收到长女柳娘的来信,才知道三年多来杳无音讯的妻子女儿都在大都宫中。他知道这是元朝在暗示:只要投降,就可团聚。他不能因骨肉亲情而辱没自己的名节,强忍痛苦不给女儿去信,却心如刀绞的给妹妹去信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可令柳女、环女好做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了传诵千古的《正气歌》。其开篇说: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他歌颂了自古以来浩然正气、慷慨赴义的先贤们,指出:
  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他回顾了自己以身许国的坎坷经历与身处囹圄的现实命运,在其诗结尾明确表示:
  哲人日已久,典刑在夙昔。
  风簷展书读,故道照颜色。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有大臣提出以儒学治国家的主张,文天祥作为深谙儒学的南朝状元宰相,再次受到元朝君臣的关注。南宋降臣王积翁等联名要求让文天祥去当道士,免去元朝杀戮忠良的恶名。留梦炎坚决反对,说倘若文天祥再号召江南,后果不堪设想。
  八月,忽必烈在与群臣的议事中问:南北宰相谁最贤能。群臣多以为: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忽必烈即派王积翁再去劝降,许以宰相之职。文天祥表示:自己不会尽弃生平而遗臭万年。
  这年,中山府(今河北定县)发生了数千人的反元起义,起事者自称南宋幼主,准备劫狱燕京救出文丞相。文天祥是降是死,必须有一个了断。
  十二月八日,忽必烈在大殿上召见文天祥,他依旧长揖不跪。忽必烈亲自做最后的劝降:“你能以对宋朝的忠心效力元朝,我就让你做元朝的宰相。”文天祥坚决回答:“我是大宋状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当活!”忽必烈见他不肯归降,总感到是个威胁,只得决定将其处死,却叹息道:“好男儿,不为我用,杀之太可惜!”
  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就义那天,文天祥从容不迫的迈向设在柴市的刑场。面对万余名前来送别的百姓,向故国所在的南方拜了两拜,慷慨九义。死后,在他的衣袋里发现了绝笔书,上面写着: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份绝笔在春天就已写好,文天祥早就视死如归,等待着杀身成仁、舍生求义的那一天。他以自己对民族、社稷、信仰、主义的崇高气节、坚贞操守,为立国三百二十年的宋朝抹上了最后一笔绚丽的亮色。
  据说,文天祥受刑刚毕,传来了忽必烈停止处死的诏旨。他是欣赏文天祥的,这是一个杰出人物对另一个杰出人物由衷的器重,他希望文天祥以对宋朝的忠诚来为新兴的元朝效忠出力,表现出一个一统天下的开国明君在网罗人才上的宽广胸怀。但是,倘若文天祥腆颜改事新朝,他就失去了流芳百世的固有价值,也就不再是后人心目中一身浩然正气的民族英雄。
  纵观文天祥一生,任相于危难之际,却没能挽狂澜于既倒,其后毁家抗元,兵败被俘,也并没有建立惊天动地的功业。后人纪念他,以为是:“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肯定他的主要不是名相,而是以名相能为烈士,“事业虽无所成,大节亦已无愧”,钦仰他的是节概与操守。他那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坚贞气节,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有三不朽之说,其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回顾中华民族的伟人行列,宋代以功业而彪炳史册的相当罕见(岳飞战功赫赫,但后人缅怀他,主要还因为他是矢志抗金的民族英雄),相反以人格的力量、道德的光彩令后人高山仰止的却远较其他朝代为多,范仲淹、包拯、司马光、李纲、宗泽、陆秀夫、文天祥……乃至许多以立言而名传后世的理学家、文学家,例如张载、朱熹、陆游、辛弃疾等等,也都以他们所立之言体现的理想人格与爱国情操为后世所称道。宋代是士大夫最受重视的朝代,他们的自觉意识空前崛起,理想人格基本铸成。文天祥是宋代这种人格典范的最后代表,这正是他留给后世不朽的精神遗产。
  在13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忽必烈与文天祥犹如耀眼的双子星座。当然,忽必烈的不朽主要在于“立功”。即位以后,他在至元八年(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建立了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关于元朝历史,自有黎东方先生的《细说元朝》在,毋庸在下饶舌。但关于忽必烈,却打算再说几句,作为对《细说宋朝》的结语。
  忽必烈建立元朝,取法前代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挥师南下消灭了南宋,结束了自晚唐五代以来长达四五百年之久的分裂局面,再次完成了全国大统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