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两晋南北朝

第85章


北齐方面所谓退兵,更无非是麻痹的手段,双方其实都在准备大打。初十,齐军从芜湖出发,走旱路往东向建康推进,把周文育、侯安都等军抛在后面。陈霸先因敌变化,召还梁山各军,集中兵力。二十九日,齐军进到台城以东的倪塘,游骑也在台城城旁出现。
  从这天起,空前激烈的建康决战进行了十三天。当天,陈霸先在建康东南面的白城与徐嗣徽军交战,周文育、侯安都当先突阵,生擒齐将乞伏无劳。陈霸先又抽出三千精兵,交给沈泰,渡江偷袭瓜步(在今江苏南京以东长江北岸),缴获了一百多条船和一万斛粮食。
  次日(六月初一),齐军进至城东北的钟山;初四,进至城北的幕府山;初九,到了玄武湖西北。从进军的日程和到达的地点看,齐军是从建康西南方面进军,逐渐到达城南、城东南,折而向北,到达城东北、城北,采取包围的策略,而且进展相当顺利,一直处于主动地位。梁军逐处应战,不管发表什么有利消息,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南、东、北三面都出现了敌踪(西面是长江),建康对外联络已被切断,处境非常危险。旧史记述当时形势,说“时四方塞隔,粮运不至,建康户口流散,征求无所”,看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尽管这样,齐军却很快陷入了困境。连日大雨倾盆(这本是多雨的季节),积水很深(史籍说“平地水丈余,恐怕不是实况,真有那么深,会把人马都冲走),齐军兵士日夜都立在烂泥里,脚趾都烂了,烧东西吃更是困难。台城城里和潮沟(建康城内人工渠道,沟通长江、玄武湖、秦淮河)以北不积水(也可能是积水浅),而且守军可以轮换到室内避雨休息,健康情况比齐军好得多。十一日,天气转好,陈霸先准备出战,要让将士饱餐一顿,但苦于缺粮,只弄到点麦饭,而且数量还不足。幸而陈蒨及时送到二千斛米、一千只鸭。陈霸先大喜,立即命令煮熟,发给每人一包用荷叶裹的饭,中间夹几块鸭肉。十二日拂晓,将士吃饱了,日光亮足后,陈霸先亲自领兵,在幕府山方面发动反击。其时猛将萧摩诃隶属侯安都部,侯安都鼓励他说:“卿骁勇有名,但是千闻不如一见……”摩诃不等他说完,应声答道:“今天让明公一见。”激战中,侯安都落马,萧摩诃大喝一声,一马直冲过去,杀得齐军将士四散逃避。陈霸先乘此亲率吴明彻、沈泰等军大举进攻,侯安都既得脱险,就率部绕到敌后,齐军前后受敌,大败溃散,互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梁军擒获徐嗣徽和他的兄弟徐嗣宗,斩首号令,军威更壮。又各处梁军也相继大胜,并擒获萧轨等将领四十六人,只有任约等不多几个人逃得性命。其余齐军将士逃到江边,因船少人多,渡江中沉溺而死的又不计其数。
  十三日,梁军烧毁江边齐军遗留的船舰,战事完全结束。十五日,宣布解严。陈霸先得胜了,但是充当人质的陈昙朗却被北齐所杀。
  陈霸先的地位稳定了。太平二年(557年)九月,他开始以陈代梁的程序,自封陈公,备九锡。十月,又进公为王;再过几天,就受禅为帝了。
  陈霸先太心急了。当年曹操何等聪明,终其身“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孙权的“劝进”看作是要把他放到炉火上去烤。陈霸先急于称帝,等于自己爬上火炉。须知梁武帝台城之围后,特别是梁元帝江陵之役后,各地军政长官都是割据或半割据的军阀。新的中央首脑如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安定地方可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陈霸先称帝前,只有侯瑱因被别人打败归附朝廷,广州萧勃起兵失败,其余都没有解决。陈永定三年(559年)六月,陈霸先去世,年五十七岁。侄陈蒨继位,是为陈文帝。原湘州刺史王琳一得陈霸先死讯,便引兵东下,到文帝天嘉元年(560年),他在芜湖兵败,又出奔北齐。而这时巴陵、湘州又为北周所据,后经侯瑱、侯安都等讨伐力战,才于文嘉元年十二月收复。陈朝至此才保有长江中下游(不包括江陵地区)的江南全部,是南朝时期辖境最小的一个朝代。 
 
 
  
五一  恣意作乐的北齐高湛父子
  北齐武成帝高湛与其子后主高纬都是除作乐以外不知其他的昏君。本篇即从第四十五篇篇末武成帝继位讲起,时间上大体与第五十篇的内容相衔接。
  武成帝最宠信的和士开有一段“名言”,他说:“自古帝王,驾崩以后都化为灰烬,到那个时候,尧舜和桀纣还有什么区别。陛下该趁年轻,恣意作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快活一天,抵得上一千年。国事都交给大臣好了,不怕办不了,犯不着勤勤恳恳自讨苦吃。”武成帝听了大喜,就叫赵彦深掌管官爵,元文遥掌管财政,唐邕掌管军政,冯子琼、胡长粲掌管东宫。他自己则隔三四天才上朝一次,每次也只写几个字,一句话不讲就退朝了。
  和士开字彦通,清都临漳(今河北临漳西南)人,祖上是西域商人,本姓素和氏。他的父亲已经在朝做官,他本人出身国子学生。高湛做长广王时,他就人王府任参军。高湛喜欢“握槊”(一种博戏,不是握着架角力,读者切勿望文生义),和士开恰巧精于此道,又会弹琵琶,因此两人一拍即合。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批评当时有些人教子弟弹琵琶,学说鲜卑语,讨公卿喜欢,谋“上进”之路。和士开就是靠这种本领往上爬的典型人物。高洋知道了和士开和儿子“戏狎过度”,倒很不赞成,把他贬逐出去。后来,长广王即了位,不仅把他召回,而且还把他升做侍中,加开府,要他随侍左右,他一下子成了朝廷的第一红人。
  武成帝不理朝政,这对国势却没有多少影响,原因是朝中确有人才。如他委以重任的几个人,赵彦深从高欢时起就掌管机要,为人小心谨慎;元文遥为人和厚,不与人争竞,重视县令人选;唐邕久掌兵机,在御前检阅,哪怕三五千人,他不看文簿,也都叫得出官职姓名,高洋称赞他一个人抵得过上千人。这几个都是高氏几代旧人,所以政事暂时不致混乱。河清只年(564年),朝廷完成修订律令,颁布《律》十二篇,命做官人家的子弟讲习,所以北齐多深通法律的人士。同年又颁布法令,使民十八岁受田输租调,二十岁充兵,六十岁免力役,六十六岁还田,免租调。这两项都是政事进行得有条理的证据。
  当时东西对峙,加以突厥强大,北周和突厥曾联兵攻齐。然而北齐将才并不乏人。高家的老亲戚有段韶,他是高欢的连襟段荣的儿子,智勇兼备,曾与高欢论众寡强弱,说“众者,得众人之死;强者,得天下之心”。他有这等见识,就非一般的勇将可比。宗室有兰陵王高长恭(一名孝瓘,高澄子),他容貌俊秀,上阵常戴假面,以示凶猛之状,时人为之赋《兰陵王入阵曲》。外戚有斛律氏的将门世家。斛律金先从破六韩拔陵,不久归尔朱荣,后属高欢。他在北齐,一门之下就有一皇后、二太子妃、三公主,但是这位老将军不以此为荣,曾说“我家靠立功抱忠得到富贵”。他的儿子斛律光,字明月,与段韶、高长恭是武成帝时的三员大将。
  齐河清二年(563年)冬,周杨忠、达奚武进兵逼晋阳,突厥木杆可汗等也发兵与周军会合。三年正月,段韶在晋阳城下大破周军,突厥见了,不敢交锋,边走边抢,出塞而去。同年十月,周宇文护又大出兵攻齐洛阳。十二月,邙山之战,齐兰陵王长恭为中军,段韶居左,斛律光居右,又大破周军,缴获大量军资器械。
  根据上述的情况,当时北齐对北周还占与有优势。但是,在以后几年中,北齐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政争,使国势日益衰落,情况很快就变了。
  河清四年,散骑常侍祖挺创议禅子,得到和士开的支持,劝武成帝禅位给儿子高纬。高纬就是北齐后主。
  祖珽字孝微,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文才出众,天性聪明,善音律,会弹琵琶,能谱新曲,懂好几种民族语言,高欢父子和朝廷大员都很欣赏他的才能。有一次,他在胶州刺史司马世云家饮酒,席上少了两只铜碟子。厨子要求搜座客,果然在他身上搜出。又有一次,在高欢府里宴会,一只金叵罗(杯子)忽然不见,窦泰命座客脱下帽子,金叵罗赫然在他的发髻上面,高欢竟没有给他处分。此外,他曾贪污仓粮,纳贿任人做令史(令史是吏,不是官),这应处以绞刑,但都因其能干而免罪,虽曾从宽除名,不久又得任用。他靠做涂画用的胡桃油的本领,和长广王拉上关系。武成帝初年,和士开把他排挤到外地去做地方官,疏远了几年,这时又活跃起来了。
  他吃过和士开一次亏,知道不先同他搞好关系不行,就对和士开说:“足下得主上宠幸,自古以来,无人可比,怕只怕一旦宫车晏驾(皇帝死),事情就麻烦了。”武成帝年才二十九岁,然而那时候国君年纪轻轻的就死的并不少见,武成帝的哥哥孝昭帝就只活了二十七岁,所以和士开听了,内心为之一震,便向祖珽请教有何妙计。他说:“最好去劝主上,说襄、宣、昭三帝的儿子都做不成皇帝,现在应该让皇太子早登大位,以定君臣。这件事情办成了,中宫(皇后)少主都见你的情,这是万全的计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